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南宋赵汝愚《宋朝诸臣奏议》辅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是对南宋赵汝愚《宋朝诸臣奏议》辅文部分的一个比较系统的考察。文章首先从序跋、目录、篇题和注释四个方面 ,论述《宋朝诸臣奏议》辅文的构成情况 ,然后又将其中的注释部分单独提出 ,着重讨论。本文认为《宋朝诸臣奏议》辅文的编纂 ,不仅有助于对文献本身的理解和利用 ,而且在实现编纂者通过奏议文献的编纂 ,总结北宋政治得失的编纂意旨方面 ,也发挥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本文结合赵汝愚档案文献编纂实践,具体剖析了《宋朝诸臣奏议》中蕴含的政治性强、注重材料广收与遴选、编排体例主旨分明、辅文恰如其分等档案文献编纂方法与特色体例,对今天档案文献编纂理论与实践仍具有一定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3.
《宋朝诸臣奏议》原名《皇朝名臣奏议》、《国朝诸臣奏议》,是一部篇幅巨大的北宋奏议选集。全书收录了241名臣僚的1630篇奏议,分为4集、150卷,约134万字。 《奏议》编者赵汝愚,南宋乾道二年(1166)举进士第一,历仕孝宗、光宗、宁宗三朝。因拥立宁宗之功,绍熙五年(1194)被任为宰相。是宋代皇族中唯一的任宰相的人。但半年后就被韩侂胄排挤,在赴贬所途中暴亡。  相似文献   

4.
《国朝诸臣奏议》,又称《宋名臣奏议》、《皇朝名臣奏议》,南宋宗室赵汝愚编纂,是我国古代流传至今按门类编纂的属于断代性质篇帙最繁巨的档案文献汇编。它收录了北宋243位官员所上的1631篇奏议,约130万字。然而,这部书更引起笔者兴趣的是它保存北宋时期各类形制的贴黄实例。贴黄之制,据清代学者顾炎武考证,始于唐朝。但唐时的贴黄范围仅限于时降敕书有所更改,以纸贴之,谓之贴黄;而“敕书用黄纸,则贴者亦黄纸也。”但唐代贴黄实物至今未见。宋代贴黄较之唐朝贴  相似文献   

5.
金凤 《晋图学刊》2014,(2):50-53
《国朝诸臣奏议》是宋代史部诏令奏议类的重要著作,成书以来即为史所重。文章介绍了该书成书经过,依据该书形态、刻工、避讳等方面,详细考证了黑龙江省图书馆收藏的宋刻元明递修本《国朝诸臣奏议》的版本源流,探究了该书递经倪瓒、朱大韶等诸多名家收藏、后流入清宫的历史过程,并与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本、《中华再造善本》进行了对比,展现了该书在文化传承上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6.
奏议在中国古代历史典籍中占有重要地位,对古代个人奏议档案的编纂进行研究是我国档案文献编纂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明确历代个人奏议档案的编纂状况,对奏议档案撰者与纂者之间的关系和编纂动机进行分析,对奏议集的编纂体例进行探讨,可以进一步丰富关于我国古代个人奏议集的研究成果,以期能够进一步完善档案学界对我国档案文献编纂史的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7.
《石林奏议》撰者宋朝著名文学家叶梦得(1077—1148),字少蕴,号石林,吴县人.嗜学早成、尤工词.绍圣四年进士,徽宗朝迁翰林学士,除户部尚书.南渡后任崇信军节度史,颇能分兵守险,抵抗金兵.《石林奏议》是他在这一时期抗敌中,向皇帝写的奏章,可补史书之遗缺.  相似文献   

8.
《历代名臣奏议》为永乐间黄淮、杨士奇奉敕主编的奏议类文献汇编。是书始纂时间当在永乐七年(1409)二月至十二年九月之间,参纂人员除黄、杨二人外,可考者尚有周忱、卢翰、林志、陈循四人。此书无序及编纂官衔名,其根本原因在于立储之争,由此而导致监纂官黄淮身陷囹圄。就史源问题而言,该书先秦部分有大量的内容取自刘向《说苑》;唐及五代部分,有学者认为有取材于《旧唐书》《旧五代史》,实则不然。《历代名臣奏议》推动了后世"经世文"以及奏议文献的编纂,在当今的历史文献编纂、辑佚等方面仍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清代不同时期有代表性的奏议总集为研究重点,即清初曹本荣《奏议稽询》、平汉英《国朝名臣宏文》,中期官纂《皇清奏议》、《御选明臣奏议》,晚期朱《国朝奏疏》、王延熙等《皇朝道咸同光奏议》,论述了清代奏议总集在编排体例上的特点及其发展变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奏议是中国古代臣下向君王进呈的上行公文的统称.汉代奏议现存1300多篇,它全面反映了两汉枷多年来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教育、军事、农业生产、民族关系、民俗风情、士人心态等情况,具有"百科全书"性质,加之其流传下来的很少,所以是珍贵的档案史料.而弄清汉代奏议的上传、批阅与收藏情况,有利于认识汉代国家机器是怎样运转、管理的,对于认识上行公文档案的生成、运转与管理等状况,很有帮助.  相似文献   

11.
牛卫东 《图书情报工作》2010,54(15):139-143
随着译经事业的开展及大藏经版刻的出现,宋代的佛籍目录编撰有了新的进步,在收录内容、编纂方法和结构体例上较之前代有了新的开拓。宋代的佛籍目录编撰促进了我国佛籍专科目录学的发展,并推动了当时佛教在民间的进一步传播。  相似文献   

12.
徐梦莘是南宋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和民俗学家。作为其代表性史著,《三朝北盟会编》汇集了宋徽宗赵佶、宋钦宗赵桓、宋高宗赵构三朝有关宋金和战的各方面史料,体现了徐梦莘的史学修养与档案文献编纂意识。目前学界对徐梦莘文化观和《三朝北盟会编》史料价值的研究已较充分,但从档案角度系统探讨徐梦莘文献编纂意识的仍然较少。本文以此为题探讨徐梦莘的档案编纂意识,以及它对现代档案编纂工作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永乐大典》是极具文物、文献价值的宝贵文献,是辑佚补遗的渊薮,学术界对之重视有加,从中辑录出了数百首《全宋诗》未收的佚诗。不过,《永乐大典》载录的宋诗存在重名失考、失题错题、截断全诗、误冠作者、诗歌重出等讹误情形,许多诗歌被误当作佚诗为补遗者辑录,影响了《全宋诗》补遗的质量。究其原因,《永乐大典》编纂的草率、类书的性质、底本不可靠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在利用《永乐大典》辑佚补遗的时候,需要辩证地看待其文献价值,既要充分关注,也要仔细考辨、追源溯流,以避免盲目偏信《永乐大典》带来的失误。  相似文献   

14.
余慕珍 《兰台世界》2020,(5):157-160
关于与北宋对立的契丹(辽),北宋士大夫言论中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话语,一种是正面或者说是中性的话语,一种是非正面的话语。在文化上,北宋士大夫认为契丹是蛮夷,持轻视不屑态度;而在现实上却迫于军事实力,不得不承认另一个国家的合法地位,体现了北宋士大夫的传统天下观与现实国家观的矛盾与冲突。同时,通过北宋士大夫关于契丹的两种看似矛盾的看法,可以看出北宋士大夫对于自我文化定位的摇摆心理。  相似文献   

15.
宋代科技档案的发展是中国古代科技档案史上的重要转折点。在新型社会环境与传统科技理念的相互作用下,宋代的科技档案在继承和创新前朝科技档案记录、编纂和管理等各项工作核心思想的基础上,不仅发生了记录内容的扩大和物质载体的更替,并在延续传统种类的基础上完善了中国古代科技档案的基本体系。此后历代的科技档案类型虽有所变化,但基本延续了宋代科技档案的主要类别和分类体系。深入整理和研究负载这些变化的宋代科技档案,对于考察中国古代科技档案发展变化的内在逻辑有着深刻含义。本文通过梳理宋代科技档案的划分方式和主要类别,说明这一时期不同内容的科技档案兴盛的历史原因和社会要求,总结宋代科技档案的体系发展相对于前代科技档案所呈现的不同特质,揭示两宋时期科技发展与国家政治思想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6.
辑佚是以佚书、佚文的搜辑、整理为中心的文献整理活动和方法。清代是辑佚发展的兴盛期,清代《四库全书》的纂修、目录书的编撰、古经解汇编都与辑佚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于兆军 《图书情报工作》2009,53(21):134-138
汴梁是宋代的刻书中心之一,可是一直以来由于直接记录汴梁民间刻书的史料少之又少,又加上现存实物罕见,汴梁民间的刻书情况很少有人谈及。从间接史料入手,通过对当时汴梁图书交易情况的分析、对前人版本研究成果中关于汴梁刻本的整理以及对北宋刻书禁令和宋代史料笔记的探寻,指出北宋汴梁民间刻书也是相当的繁荣昌盛。  相似文献   

18.
陈宁 《图书与情报》2007,(2):120-122
版权保护形成于宋,宋代图书出版的普及、盗版的盛行促成了当时有限度的版权保护。  相似文献   

19.
清代辑佚的繁兴是和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密切相关的,但具体到每一位学者而言,他们辑佚的缘起又有所不同。文章从为学术研究、重视某类文献、不满已有辑本、重应用、因师承家学五个方面对清儒辑佚的缘起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0.
孙文杰 《出版科学》2009,17(4):93-97,92
宋刻本在清代图书市场上备受珍视,书价高昂。本文概述清代宋刻本书价,与同期的官员俸禄及物价进行比较,并对书价高昂的原因进行分析,指出此现象是由多种因素交互作用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