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要解决环境保护问题,必须提高人民的环境素质,最根本的是从教育抓起,特别是从幼儿、中小学生的教育抓起,使国民从小就受到环境科学知识的教育,具有环境意识,具备环境技能,养成在生产和生活中自觉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环境保护,教育为本。  相似文献   

2.
目前环境教育已经被列入我国基础教育内容,因此,对中小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意识的教育,培养对环境负责的观念和环境保护的行为习惯,意义十分重大。在培养学生环境保护意识方面,教师是教育的主力军,教师本人的环境意识、环境知识以及环境教育能力是提高学生环境意识的关键,在养成良好的环保行为习惯中,学生是主体,学校应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让每位学生积极参与,养成良好的环境保护行为,成为环境保护的主力军。  相似文献   

3.
随着科技的日益发展,我们的生活质量有了大幅的提高,但是地球资源却日渐匮乏,因此在幼儿园的,环保教育也成为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结合幼儿的实际生活,将日常教育中的一些做法和观点进行阐述,能够隐形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常荣杰 《考试周刊》2014,(16):170-170
<正>德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石和灵魂,其核心是做人的教育。教育家陶行知说:"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是建筑人格长城的基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立人要先立德,成才要先成人。"我们从事的教育是金字塔下最最基础的教育,在每一个环节上都应该时时处处塑造人,对学生一生的发展和信仰负责。在过去的学校教育里,德育为什么一再加强却并未获得期望的结果呢?就是因为原来是一体的育德灵魂,从它的载体  相似文献   

5.
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是每个教师的责任。只有把德育始终贯穿于教学之中,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发展智力的同时,细心发掘德育工作和学科教学的最佳结合点,挖掘教材中蕴藏的丰富的思想教育因素,潜移默化地渗透德育因素,才能真正培养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学生,  相似文献   

6.
面对纷繁复杂、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每一位老师和家长都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采取灵活的,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努力让我们的每一个后代都成人、成才、成功.  相似文献   

7.
季诚 《家庭教育》2002,(12):8-8
人们在讨论环境教育的时候,总是把目光聚焦在孩子身上,实际上家长对孩子有很大的影响。家长的环保素质影响着孩子和整个家庭的环保与否,也影响着将来世界是否“绿色”。生存离不开环境,环境质量决定着生存质量。“人类需要森林,地球渴望绿色”已成为  相似文献   

8.
情感体验是中学生学习环境知识、掌握环境技能、养成良好环境行为习惯和爱护环境态度的基础,在中学环境教育中应充分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  相似文献   

9.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一些令人担忧的现象:有的小朋友不懂礼貌,不会用“请”“谢谢”等礼貌语言:有的不知道爱惜粮食,吃东西挑三拣四;有的娇横过分,张口就骂,动手就打。即使这些孩子智商超人,可长大以后,对他人、对社会又有多大的益处?  相似文献   

10.
孙英 《辽宁教育》2002,(12):21-21
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人类一面为自己所取得的科学技术成就而兴奋,一面深刻地感触到环境危机给人类带来的种种灾难。事实证明,只有走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之路,才能维持人类的生存。然而,要提高整个社会的环保意识水平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环保意识与人们的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密切相关,但是简而言之,它又是一种生活习惯。一种良好习惯的养成,绝非一朝一夕的事情,而需要从小培养。儿童正处于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所以儿童生态环境教育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下面谈谈笔者对儿童生态环境教育的几点建议:(一)创设与生态环境教育相适应…  相似文献   

11.
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显得尤为重要。而培养学生的人格需要从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入手;而习惯又是经过反复练习而形成的较为稳定的行为特征。对于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相似文献   

12.
13.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人们也越来越多地认识和感受到环境稳定和协调发展的重要意义,环境保护已经成为21世纪人类面临的主要问题而被提到国家的议事日程。因此,加强对全民生态环境教育、提高公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刻不容缓,特别是对思想意识正在形成的中学生,开展有效的环境教育必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中学生物课程是进行环境教育的主要阵地,在过去和  相似文献   

14.
石凤玲 《山东教育》2003,(36):58-59
1.生活性原则幼儿的一切行为活动离不开日常生活,充分利用园内活动环境和园外特定的社会环境、自然环境,选择与幼儿生活紧密联系的教育内容,设计生活化的活动形式,让幼儿在生活中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例如幼儿在随父母逛超市时不免会给父母带来一些难题,即“孩子一进超市什么也喜欢,什么也想要,劝不听,说不理,直让人头疼”。针对这个问题我组织幼儿进行了一次谈话活动,即“爸爸妈妈的钱是从哪里来的?这些钱该怎么用?去超市该买些什么东西?”中班幼儿思维敏捷,展开了激烈讨论。如:“爸爸妈妈的钱是上班挣来的,去超市买有用的东西,不能乱花钱…  相似文献   

15.
主持人语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流动人口已成为城市生活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关注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尤其是引导他们的子女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我们中小学德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我们编发的这篇稿件,相信会对读者有所启示。流动人口是城市人口中一个特殊的群体。一般来说,他们的文化程度低,工作和生活环境较差,流动性大,虽也望子成龙,但往往缺乏教育子女的水平,甚至不懂得应该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流动人口在劳动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生活理想诸方面的这些特点,无不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自己的孩子,使他们从小表现…  相似文献   

16.
马霞 《山东教育》2003,(30):40-41
一、幼儿个案:王子涵,四岁,男孩,1999年4月20日,他是从托班升班上来的孩子,在与家长的第一次碰面会上,子涵的妈妈就提出要每天给孩子带一袋奶来园喝,说是孩子特别喜欢喝奶;还跑到寝室给孩子找了一张在中间的床,说是孩子特别容易上火,不能睡在靠在暖气旁边的床上。作为老师对家长的这样要求,很是理解,但我也因此决定要全面观察和了解这个孩子。(一)入园的第一天,子涵是老师从她妈妈的怀里接过来的,他边哭边说妈妈早来接,还一边用手不住地对着妈妈做出“飞吻”的动作。接下来就是不住地哭闹,因为我要组织其他孩子的活动,子涵就一直跟在保育老…  相似文献   

17.
夏爱红 《河北教育》2004,(11):10-10
自尊心是个人对自己的一种态度,是要求自己受到别人的尊重,不容许别人歧视侮辱的一种积极情感,是促使人们不断进取向上的内部动力。有人比喻:“如果失去自尊心,人就如同树苗失去生长点一样,会慢慢地枯萎以至死去”。因此,自尊心的培养对幼儿心理正常发展以及身心健康成长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8.
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能够让人受益终身,尤其是在当前疫情环境下,农村教师务必思考的问题就是如何让农村初中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落实,国家也加大了对初中学生养成教育的重视,要求引导和帮助初中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当前疫情形势依旧严峻复杂,疫情防控不能放松,良好的行为习惯能够对学生的生命健康提供一定的保障。  相似文献   

19.
低年级聋生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问题,一直是社会、学校、家长关心的问题。如何做好低年级聋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本文从课前准备习惯、上课举手发言习惯、作业和书写习惯等5个方面进行了探讨,并进一步探讨了如何巩固养成的良好行为习惯。  相似文献   

20.
白冶平 《快乐阅读》2013,(12):119-119
情感与行为习惯是幼儿品德教育的两个基本内容。只有将两者有机结合,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真正达到教育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