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齐溶青  丁哲 《收藏界》2011,(10):43-48
玉剑璏属玉剑饰的一种。所谓玉剑饰,即镶嵌在剑柄、鞘上,用作装饰的玉质附件之统称,通常以剑首、剑格、剑璏和剑珌为一组。一般剑首镶嵌在剑柄之首端;剑格置于剑鞘与剑柄交界之处,剑璏固定在剑鞘上,供穿系革带以连接结腰间的器物  相似文献   

2.
《收藏》2016,(23)
正玉剑饰是镶嵌在剑上的玉器之统称。因这种用玉料制成的附属物缀饰于剑和鞘上,所以古人将这种剑名之为"玉具剑"。《汉书·匈奴传》记载:"汉赐于玉具剑。"《汉书·王莽传》记载:"莽疾,孔休候之,莽缘恩意,进其玉具宝剑,欲以为好。"由此可见,玉具剑在古代它除了具有装饰意义之外,主要作用是高层统治者用以显示"尊卑有度"的一种礼器。另外古人认为,玉能辟邪,并具  相似文献   

3.
张秦钰 《收藏界》2015,(1):33-36
做为中国古代冷兵器的王者,剑出现的时间,由于实物和记载的缺失,至今没有定论。但早在西周时期,由于能刺能砍的实战性和很强的装饰性,青铜剑就已成为随身武器的主流。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春秋早期又出现了由新材质铁制做的剑器。做为古代兵器剑的佩饰,玉剑饰是古代玉器在春秋以后出现的重要类型,在铜剑和铁剑上都有使  相似文献   

4.
刘勇先 《收藏界》2014,(9):33-34
安康市汉滨区五里镇花园民俗博物馆,其玉器收藏品中有几件明清玉帽花(图1-图4),温婉典雅,是当时富裕人家女性最喜欢的帽饰。从包浆来看,这4件帽花都是传世品,不是生坑器。和田白玉梅花纹帽花(图1),直径4.8厘米。花朵为双层叠雕,上层6瓣错压下层6瓣,做工精细,用料考究,花形吉祥,作为帽饰,一定深受主人喜爱。这款和田白玉帽花将白玉的“纯洁无暇”气质彰显出来,淡雅的色彩给人以“素”的感觉。  相似文献   

5.
武贞 《收藏界》2013,(5):26-29
装饰用玉西汉时期装饰用玉盛行,东汉时期用玉制度逐渐完备。两汉中山国出土装饰用玉主要为各种玉佩和玉具剑饰,以及一些不明器物上的玉器饰件。其中,东汉中山穆王刘畅墓出土组玉佩,由珩、璜、冲牙、环等佩饰构成,除珩外,均呈对排列,佐证了汉明帝所创佩玉制度。  相似文献   

6.
琮之小史     
薛言辰 《收藏》2021,(2):60-61
琮是我国古代的一种礼器,从古至今,多种文献中皆有记载。《周礼·大宗伯》:"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虎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一般认为,玉琮是外方内圆,分成若干节,上饰兽面纹的玉器。  相似文献   

7.
杨海青  常军 《收藏》2014,(21):80-83
西周玉器之精美,一直为古玉爱好者所看重。三门峡虢国墓地作为西周晚期墓葬的代表,出土的玉器数量之多、品质之好、工艺之精、种类之全、价值之高,实属罕见。尤其是龙形玉佩饰,其造型、刻工和纹样等具有时代风格,为众多古玉研究和收藏者提供了极好的研究实例。人龙合纹佩(图1)出土于墓主人虢季(虢国国君)的颈部。通长4.6厘米,宽3.7厘米,厚0.5厘米。青玉质,全部受沁呈灰白色。正面上鼓,背面略凹,中部有一圆形穿孔。正面饰连体双首龙纹,龙首分别朝向两端,其中一端龙纹有弯曲桃形耳,椭圆形眼,长鼻高扬,獠牙末端饰一人首形;另一端的龙首长角上卷,椭圆形眼,长卷鼻。人龙合纹佩(图2)出土时位于墓主人梁姬(国君夫人)的右肩  相似文献   

8.
《收藏界》2007,(8)
玉器的质量优劣是收藏玉器的首要条件,优质玉石材料对于一件玉器来讲至关重要。近年来,玉材及玉器的辨别在玉器鉴定中已提到非常重要的位置。由于各个时代使用玉器的产地、种类、质地都不相同,确定玉器的产地、种类、质地对玉器鉴定中断代、评定价值等能提供可靠的依据。特别是购藏近现代玉器、玉材,质地的优劣更为莺要。材料是载体,是一  相似文献   

9.
刘继卿 《收藏界》2014,(11):35-39
在玉器收藏品中有一个最值得收藏的类别——俏色玉器,它们是构成艺术精品玉器的重要组成部分。俏色玉器的主要特征:玉器造型的局部或整体所呈现出来的色彩,与它所表现的器物应有的色彩相同或比较相似;或者出现在玉器的某些特定部位上,使玉器产生某种特定的涵义。对这种玉器制作的要求原则是:俏色玉器上所出现的色彩必须是天然存在的,即便是通过一定的工艺手段而让人视觉上产生色彩、光泽或质感的变化,也不存在任何人工添加色彩的情况。  相似文献   

10.
刘继卿 《收藏界》2011,(7):41-43
本文谈谈收藏类艺术精品玉器中的俏色精品玉器。俏色精品玉器是艺术精品玉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类玉器是把玉材局部上的天然色彩部分设计制作到玉器的某些部位上,使这些部位产生符合玉器造型表现的物体实际色彩,或者使玉器内容产生某种特定的涵义。将玉料上的  相似文献   

11.
《收藏》2008,(5):100-104
中国古代玉器的生产贯穿了从新石器时代至清代的整个历程。玉器风格在六朝与隋唐之前后有明显不同:魏晋以前,玉器的生产受制于封建礼制,有森严的等级和形制限制;从隋唐开始,产生了清新活泼、贴近生活的世俗化玉器体系,器形以实用的玉佩饰和玉器皿为大宗。在玉器皿中,除了传统的碗、杯、盘造型,还有一种肖生式的玉器皿。  相似文献   

12.
玉器专家杨伯达先生在谈到史前玉器时说:"北系玉器没有或少有平面的,器表均有不同程度的凹凸或有意磨出瓦垅状。"北京刘学贤先生说:"我们可以看到虽然仿制者极想做到玉器的仿真程度,  相似文献   

13.
喻燕姣 《收藏》2001,(1):42-44
汉代玉器以清逸脱俗、自由浪漫、恢弘大度的现实主义艺术特色,在中国玉器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湖南出土的汉代玉器为数不少,上起王侯,下至一般中小型贵族的墓葬均有出土。从目前发表的考古资料来看,这些出土玉器主要集中在长沙地区,且大多在贵族墓地中,一般平民墓葬很少出土玉器。而且贵族级别越高,玉器随葬也就越多,  相似文献   

14.
刘继卿 《收藏》2011,(2):80-85
玉不琢不成器。我们评价玉器价值时,应该从玉材和雕工两大方面入手,还要看琢玉工艺在玉器价值构成之中是起正面作用还是负面作用,如果琢玉工艺十分粗劣,还会降低甚至报废原玉材的价值。玉器材质的优劣、制作工艺的繁简难易和精细粗率程度,以及造型的艺术神韵、制作者的知名度,都是评价现代玉器的重要因素。由于这些因素在玉器中所占的价值比重不同,使玉器形成了两个价值大类型——普通商品类和收藏类,以及4个小类别——  相似文献   

15.
韩建武 《收藏界》2014,(10):27-34
经历了漫长的原始社会以后,在夏、商、周时期形成了中国最早的国家.再代的史料缺乏,一般认为其活动中心在山西、河南等地;夏之后是商,其统治中心在河北西南部和河南中北部。陕西商文化遗址全省各地多有发现,但玉器发现不多;陕西是周人的发祥地,又是西周建都之地,所以出土玉器非常丰富。商周时期是我国古代玉器艺术的成长期,表现出强烈的时代性,首先是神权和礼仪特征。商周玉器是在原始社会及夏代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此时,玉器在品种、数量、使用范围上更加丰富,在祭祀、丧葬和礼仪的运用上更加规范。相比较而言,“神玉文化”在商代玉器反映的更加突出,玉器成为天地入神之间交往的神玉,并表现为王权和神权的合一。  相似文献   

16.
判断玉器的收藏价值大小,应该从玉器的文化价值、艺术感染力价值、装饰佩带效果价值、玉器的制作工艺价值、玉材的种类和材质价值、玉器表现的题材价值、器型的得体适宜性价值、玉器制作者的知名度价值、玉器的各种稀少性收藏价值等几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判断。  相似文献   

17.
武贞 《收藏界》2013,(11):28-31
陈设用玉 陈设玉器是专门用来观赏的玉器,是玉器品类中的佼佼者。各种陈设玉器雕琢精湛,构图变幻莫测,纹饰繁复华美,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尤能体现汉代玉器特色和工艺水平。两汉中山王墓出土的陈设玉器,采用圆雕、透雕、游丝毛雕等工艺,设计新颖活泼,纹饰超凡,整体形象充满动势和灵气,充分显示了汉代自由浪漫的时代风貌,弥足珍贵。  相似文献   

18.
礼仪、祭祀用玉在中国很早就使用,《周礼》中最早记载了玉器使用的规章制度。周代的玉器向礼仪性玉器方向发展,开辟了玉器"道德化"、"宗教化"、"政治化"的新时代。古代玉器的研究、兴起较早,始于汉碑上的《六玉图》,宋人聂宗义的《三礼图集注》,其后的《宣和博古图》以及吴大徵的《古玉图考》等。新中国成立以后,发掘数量众多的西周墓葬,大量玉器出土加上国  相似文献   

19.
我酷爱玉器,特别是明清玉器。因为明清玉器传世品较多,收藏起来也不是太困难,另一方面,明清玉相对于高古玉而言,也比较容易辨认。在明清玉器中,我特别对明代龙纹带板情有独钟。不仅因我生肖属龙,还因为龙纹带板器物的规格高,而且还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是明代  相似文献   

20.
戴应新 《收藏》2008,(6):88-95
本刊2008年1斯刊发戴应新先生《又见齐家文化玉器》一文,在玉器研究者及收藏者间引起了较大反响。有藏友打电话给编辑部,认为戴文对一批新见齐家文化玉器加以认定,值得赞扬。也有很多藏友打来电话或撰写文章,认为这批玉器的玉质、工艺都 有明显问题,纯属赝品,有的还指称其为近时兰州或甘肃某地所造。为了进一步展开讨论,本期我们推出“聚焦齐家文化玉器”专题,发表戴先生有关齐家文化玉器的另一篇文章《兰州齐家文化玉琮记述》;同时刊发陈国英、李江平、李焕三位先生《齐家文化玉器初探》一文,介绍出土齐家文化玉器的材质、工艺、沁色等特征;以及檀瑞林先生《真假齐家文化玉器辨析》、刘继涛先生《质疑〈又见齐家文化玉器〉》二文,对戴文商榷、质疑。本刊提倡学术民主,鼓励不同意见的互相辩难。我们认为,这对净化收藏市场,规范收藏行为,提高鉴赏水平,都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