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收藏》2016,(13)
正犀皮漆又名菠萝漆、虎皮漆等,在传统大漆工艺里,它是一种广受欢迎的漆艺表达形式。关于犀皮漆工艺的起源,学界一直有不同观点。唐宋元明清历代均有文献记载述说犀皮漆的来历,记录者也颇为庞杂,从文人到工匠纷纭杂陈,几使后来的研究者无所适从。那么,犀皮漆到底从何而来呢?犀皮漆名称的来历马鞍起源说此观点出自唐人赵林的记录,他认为犀皮漆是匠人从马鞍上得到启发,进而发明了这一工艺。这个说法后来被元人陶宗仪在其《辍耕录》中引用:  相似文献   

2.
王柏杨 《收藏》2016,(10):206-209
关于明代((髹饰录》中所记载的犀皮漆,笔者认为当时的艺术表达形式及制作手法可能与王世襄、袁荃猷在《髹饰录注解》中引用的方法不同。文中推测清代犀皮漆技法和彰髹类起纹技法可能已经混称为犀皮漆,所以袁荃猷女士记录桂茂栲用打捻方法所制的犀皮漆,跟明代《髹饰录》所记载的制作方法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3.
《收藏》2016,(19)
正关于明代《髹饰录》中所记载的犀皮漆,笔者认为当时的艺术表达形式及制作手法可能与王世襄、袁荃猷在《髹饰录注解》中引用的方法不同。文中推测清代犀皮漆技法和彰髹类起纹技法可能已经混称为犀皮漆,所以袁荃猷女士记录桂茂栲用打捻方法所制的犀皮漆,跟明代《髹饰录》所记载的制作方法是不同的。笔者认为,明代以前,所谓犀皮漆是在相对平滑的底子上逐层鬃涂不同颜色的大漆,然后打磨出层次分明的花  相似文献   

4.
陈连兴 《收藏》2007,(2):129-129
中国以“丝国”“瓷国”著称,而同时也是“漆器之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漆器的国家。早在原始社会,我们的祖先已懂得用漆树的汗液涂在木器和陶器的表面使其美观耐用,历代都有漆器精品出土。明清时期,漆器制作更是达到一个高峰,工艺种类多达14类,如一色漆器、罩漆、描漆、描金、堆漆、填漆、雕漆、螺钿、犀皮、剔红、剔犀、款彩、百宝嵌等。  相似文献   

5.
“丝桐合一”的古琴,有一个常常被人忽视的部分,那就是琴身上的漆。漆与琴,有着密切、深奥的关系。无论弹琴、斫琴之人,对琴器的糅漆工艺了解越多,自身的“琴艺”自然也就更易精进。虽然我们目前能见到的传世古琴标准器为唐琴,如“大圣遗音”“九霄环佩”等,但中国很早就已出现琴的身影,如伏羲削桐为琴的传说、舜作五弦琴以歌南风的记载等,出土的琴器也可追溯到战国时期。  相似文献   

6.
饵料篇     
古代聚鱼良方一则广西宁明秦裕福古代有许多聚鱼成群的好方法,后渐渐失传,但在古代文献中仍保留有不少记载。汉代《淮南子·万毕术》记载:"取苓皮,渍水斗半,烧石如炭状,以碎。螾脂置苓皮水中,七日已,置沼则鱼鳖聚矣。"这段文字有两个通假字:"碎"通"淬",它是一种热处理的工艺。"螾"通"蚓",就是我们  相似文献   

7.
明代鲁荒王朱檀墓的陪葬品中发现有多件漆器家具,它为研究明初的家具式样和髹漆工艺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为了解明鲁王墓出土红漆木桌的髹漆技术,本工作在对木桌保存现状进行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对漆膜进行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SEM-EDX)分析和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分析,从而对漆桌的髹漆材料和工艺有了初步了解.  相似文献   

8.
徽墨产于徽州,又称歙墨。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徽墨制作使用传统的手工技艺,有烧烟、选烟等十几道工序。明清为徽墨的鼎盛期,康、雍、乾时期达到高峰。徽墨选料讲究、工艺精细、制作精良,具有拈来轻、磨来清、嗅来馨、坚如玉、研无声,书于纸上,一点如漆、万载存真的品质。尤其是名家造墨,因其配料高档,配方考究,技艺精湛,制成的艺术精品被历代人墨客视为至宝,陈设书案。宋宣和年间,就盛传“黄金易得,徽墨难求”。明代,罗小华用桐油烟和漆烟制墨,这种“坚如石,如犀,墨如漆,一螺值万钱”的徽墨,连神宗朱翊钧也命内侍以重金购取。2006年5月20日,徽墨制作技艺被列为中国非物质化遗产。[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耿宝昌 《收藏》2013,(3):42-47
中国漆器生产历史悠久,取得了辉煌的艺术成就。具有浓郁中国文化特征的漆器是中华艺苑的一枝奇葩。古代先民使用天然漆的历史很长,考古资料表明,1977年在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有朱漆木碗,是现存最早的漆器,距今已有7000多年历史。天然漆在胎体表面结成坚韧的漆膜,既抗潮、防腐、耐用,又可装饰精美图案,惹人喜爱。漆器胎质以木为主,也有竹、藤、皮、纸、夹纻、金属、陶瓷等。漆器素以"百里千刀一两漆"工艺而著称,制作经上百道工序,工艺繁琐,且成器保存难度颇大,故为珍贵。  相似文献   

10.
《收藏》2016,(3)
正以金银贵金属为制作原料的金银工艺在我国早有记载。古时的《禹贡》把金、银、铜并列为金属三品。从目前已出土的金银器可知,我国早期黄金制品大体出现于夏家店下层文化和四坝文化,数量虽然不多,但考古实证十分明确。商代和西周时期黄金制品分布则愈加广泛,但皆为片形,多用作铜、木、漆、玉石器及建筑上的装饰。到了战国秦汉时期,随着工艺技法渐趋成熟,黄金制品开始大量出现和盛行,达到历史上第一个高峰。  相似文献   

11.
路亚北 《收藏》2017,(9):149-151
从部族的祭器、贵族的专用品到文人雅士的玩赏之物,再到平民百姓的日用杂物,漆器一直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占有一席之地。中国是最早发现并使用漆、发明漆器、创造漆艺术,并使之传延到全世界的国家,其历史可以追溯到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最早记载漆器的文献为《韩非子·十过》。  相似文献   

12.
《收藏》2016,(17)
正红雕漆,汉族漆器工艺的一种,此技法成熟于宋元时期,发展于明清两代。制作常以木灰、金属为胎,在胎骨上层层髹红漆,少则八九十层,多则达二三百层至相当的厚度,待半干时描上画稿,然后再雕刻花纹。红雕漆又名"剔红",明代曹昭《格古要论·古漆器论·剔红》中记载:"剔红器皿,无新旧,但看似厚色鲜红润坚重者为好,剔剑环香草者尤佳。"剔红漆色有深红  相似文献   

13.
李卫民 《收藏界》2011,(4):59-61
元青花乃瓷中珍宝,世界知名,当然那是指元代景德镇所产,用进口苏麻离青料精工制作的青花瓷。然而,元青花并非只此一家,据相关资料记载,除江西外,福建、浙江、湖南、湖北、云南在元代均有青花瓷器生产,只不过工艺不如景德镇罢了。但从未见有四川生产元青花的文字记载或实物出土,四川不产元青花似乎已是定论。  相似文献   

14.
《收藏》2016,(15)
正红雕漆,汉族漆器工艺的一种,此技法成熟于宋元时期,发展于明清两代。制作常以木灰、金属为胎,在胎骨上层层髹红漆,少则八九十层,多则达二三百层至相当的厚度,待半干时描上画稿,然后再雕刻花纹。红雕漆又名"剔红",明代曹昭《格古要论·古漆器论·剔红》中记载:"剔红器皿,无新旧,但看似厚色鲜红润坚重者为好,剔剑环香草者尤佳。"剔红漆色有深红近于紫色的,有正红的,有色浅而略呈黄色的,以颜色纯正、光泽明亮者为上品。  相似文献   

15.
刘卓 《收藏》2013,(15):146-152
雕漆是中国传统髹漆工艺的一个重要门类,它是采用天然漆树汁(俗称天然大漆),在木、铜、竹等胎体上进行多层髹漆,待涂抹出一定厚度后用刀在其表面进行浅刻或浮雕等装饰的工艺。雕漆按其所髹漆色和髹涂方式的不同可分为剔红、剔黑、剔彩、剔犀几种。雕漆是北京传统工艺美术的代表性品种,与玉雕、牙雕、景泰蓝一起被称为北京工艺美术的"四大名旦"。  相似文献   

16.
刘卓 《收藏》2013,(8):146-152
雕漆是中国传统髹漆工艺的一个重要门类,它是采用天然漆树汁(俗称天然大漆),在木、铜、竹等胎体上进行多层髹漆,待涂抹出一定厚度后用刀在其表面进行浅刻或浮雕等装饰的工艺。雕漆按其所髹漆色和髹涂方式的不同可分为剔红、剔黑、剔彩、剔犀几种。雕漆是北京传统工艺美术的代表性品种,与玉雕、牙雕、景泰蓝一起被称为北京工艺美术的"四大名旦"。  相似文献   

17.
孙立萍 《收藏》2007,(7):134-135
雕漆工艺是把天然漆料在胎上涂抹出一定厚度,再用刀在堆起的平面漆胎上雕刻花纹的技法。由于色彩的不同,有“剔红”“剔黑”及“剔犀”等不同名目。  相似文献   

18.
唐丽 《收藏》2006,(4):79-80
带钩是古代扣接束腰革带的用具,始于春秋,流行于战国至汉,在古籍中还有犀毗、鲜比、师比、胥纰、犀比等名称。带钩除了主要用于钩系束腰革带之外,还有佩钩。  相似文献   

19.
《收藏》2016,(5):183
正雕漆中国众多漆器工艺品种中的一朵奇葩。所谓雕漆,就是在特定的坯胎上反复髹涂的经过加工提炼过的中国大漆(大漆选用湖北毛坝海拔3000米以上漆树每年4~8月产出的原漆)、明油以及矿物质颜料银珠(99%的高纯度),经搅拌、过滤调配而成的红色漆,待干燥后,用刀具雕刻出各种精美的浮雕纹饰,即为雕漆。雕漆又名剔红。  相似文献   

20.
漆艺     
中国是世界上漆树最多,发现和利用漆资源最早的国家(图1)。从漆树上割取的灰乳色液汁,称生漆,俗称土漆、大漆,有抗潮、防腐等功能,可直接调制漆胎,或加工提炼成各种色漆。将漆涂、绘于器物表面,可以做到色泽亮丽、锦上添花,而且层次丰富、意韵蕴藉,独具艺术魅力。漆艺古称髹饰,以天然漆为主要原料的传统工艺美术,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鲜明的艺术特色。"漆之为用也,始于书竹简,而舜作食器,黑漆之,禹作祭器,黑漆其外,朱画其内。……皆取其坚牢于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