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电视连续剧《亮剑》,具有英雄主义励志传奇的特点。该剧与中国传统作品相比,表现出的时代性;与现代流行的影视作品相比,具有突出的积极意义。在当前这个缺乏英雄的时代,面对“新写实”文学对英雄和崇高的消解,《亮剑》迎来了英雄的回归。当代中国社会中的人们,尤其需要这种英雄主义精神的激励。励志类电视剧可以对观众传递积极思想和激励精神。中国励志剧未来的发展有机会也有挑战。  相似文献   

2.
小说里抒写了张承志的英雄主义和理想主义。但在这个时代却显得有些形单影只,孤掌难鸣,张承志用他自己的方式表示了他的孤愤。  相似文献   

3.
作为宋人精神的内在图式的英雄词,它表现的不单是个人的英雄主义情结,更多的是整个民族的英雄主义情结;它揭示的不仅是士人人格的挺立,更多的是全民族要求强健和复兴的渴望。词中的英雄形象不仅是词人的自许或者他许,更多的应是那个特定时代、社会、人心的一种普遍理想——国家权威与民族自信的重建。  相似文献   

4.
"英雄"这个词我们并不陌生,这样的人物他们的一生或是从事着伟大的事业,或是做着一些微小的事情,不变的是他们永远心系人民而且从不放弃。就像是马克思,他的一生都献给了共产主义主义事业,一直都在都在为人民谋福利,就像是雷锋,他所做的事虽小,却始终让人们无法忘记。英雄是会被人们铭记的,英雄精神是会传递的。所以现在的学生教材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英雄主义。  相似文献   

5.
论李益的边塞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益是唐代最为重要的边塞诗人,他的诗在骨气顿衰的中唐时代尤其突出。文章从多个方面分析了他边塞诗中强烈的功业思想、个人英雄主义、民族主义情绪和雄健刚劲、沉郁愤激的风格情调及其内在和外在成因。  相似文献   

6.
海明威的自杀,不仅仅是他一个人的个体死亡,而是有其浓郁的历史化色彩。死亡的呼唤引诱他死;英雄主义注定他死;西方的精神发展史决定了他死。  相似文献   

7.
论洪三泰     
20世纪的最后岁月,时间仿佛成了人类自救的庄严祭坛,人们把自己当作祭品,支祭奠陷落的伟大梦想。洪三泰的小说正表达一种欲望建设反坠的自救中。对英雄主义的呼应和批判现实的转折,是时代文学也是洪三泰创作的进步。从热闹热情的歌德回归平常冷淡的追问,他实现一种文学命运的巨变。“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文学以这种认识表达了它对世纪末中国南方都市的沉重翻侧和震动的关怀。  相似文献   

8.
有人说他俗,有人说他狂,更有人说他另类、缺乏修养。但不管怎么说,或者怎么骂,在这个真正讲究个人奋斗的时代——尤其对于草根阶层,他无疑是成功的典范。他无需自谦,无需客套,甚至假惺惺地去感恩。相反,我们应该感谢他,感谢他用精彩的段子为我们心理按摩;我们应该敬重他,敬重他对事业的付出、坚守与执著。我们更应该学习他,因为他为青年人展现了一种不等不靠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唱响了个人奋斗的时代主旋律。  相似文献   

9.
卡尔维诺是一个非常富有反思精神的作家。他既执著于书写当下,也痴迷于追忆历史。他从英雄的历史中读出了普通人的困惑,从宏大的历史中听到了不和谐之音。《我们的祖先》谱写的是一曲英雄主义的挽歌。  相似文献   

10.
高旭奇 《丹东师专学报》2003,25(3):47-48,149
仔细探讨中国的传统绘画,可以将它分成内与外两个方面。内,是指作为绘画创作主体的人,他所具有的精神内涵,他所具有的文化底蕴,具有可变性较小的特点,处于核心的地位.外,则是人的延伸,因为任何的思想都需要一定的媒介向外表达,思想家是靠他的言论与著作,科学家是靠他的发明创造,而我们的画家则是靠作品来表达我们对于这个时代,乃至整个宇宙的看法与体验,而完成这些作品所依赖的工具、材料,以及综合运用它们所采用的表现手法,具有可变性较大的特点,处于从属地位。  相似文献   

11.
胡杰  邹皎 《宜春学院学报》2011,33(3):108-110,113
林纾是近代著名的翻译家,他翻译的小说虽然在后世受到了不少的指责和批评,但在当时的确是享有盛誉,备受青睐。很多年后林译小说有了更忠实,更完善的译本,但风行程度远远不及前者。由此可见,文学翻译的接受过程并不仅依赖于文字传达上的忠实与否,而很大程度上与译入文化语境有关。在晚清末年这一特定历史文化语境下,评论家,译者本人,以及读者通过操纵译本,使其符合当时主流的诗学标准和意识形态,从而共同创造了林译小说风行的契机。  相似文献   

12.
近代福州三巨人的林纾与林则徐、严复,都是心系国家,深明民族大义的名家。五四时期,由于钱玄同和刘半农的双簧戏,将新青年同路人和先驱者变成了新文化运动的敌人。以致后来将他视为反对新文化运动的玩固的守旧派。这是严重的历史歪曲。其实无论他早年的维新主张,中年后大量翻译外国小说,还是晚年为传统文化辩护,都是秉承了华夏赤子保种爱国的民族意识和民族立场。精神脉络是统一的,而不是互相矛盾的。  相似文献   

13.
游戏精神是林语堂人生智慧的一种独到的体现。在《生活的艺术》一书中,林语堂的游戏精神表现出两个不同层面:一是执着于快乐体验而沉浸于人生;一是保持快乐的心性而超然于物外。以这种游戏精神为根基,林语堂建造了一座尘世里的天堂。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以林则徐的流放诗为依据,对林则徐在流放期间心态调适之途径进行了探讨。向朋友倾诉、关切他人忧患、知恩感恩情怀、勇于承担责任、忧国忧民的大爱等是林则徐丰富情感的表现,是他调适平衡、淡化个人忧愁、成就人生辉煌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林斤澜是少数的可以成功横跨十七年文学和新时期文学的老作家,愈到晚年,林斤澜的创作愈是老到。正是由于温州地域文化和方言的进入,令林斤澜上世纪80年代以后的小说创作得以别开生面,《矮凳桥风情》系列小说是林斤澜最具地域特色的作品。正如汪曾祺所概括的那样:和许多人一样,林斤澜在新时期前的文学写作,像是说着别人的话,用别人也用的方法写作。从《矮凳桥风情》开始,他才有了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感情,自己的语言,自己的叙述方式,于是也有了真正的林斤澜小说。  相似文献   

16.
北京奥运会乒乓球男单冠军得主马琳是世界上步法最好的运动员之一,其击球力量之大,命中率之高,上手能力之强,均得益于其精湛的移动步法。该文以马琳为研究对象,选取北京奥运会乒乓球男单决赛这一经典比赛为例,采用字母标记法对马琳的步法运用情况进行了详细的记录,然后对记录结果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研究,旨在揭示马琳实战中各种步法组合的应用特点,并试图揭示我国直板反胶打法步法训练中的普遍规律,为广大乒乓球教练员和运动员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7.
1880年11月20日,一名琉球人在总理衙门前挥剑自刎,以抗议日本对琉球的吞并,这个人就是林世功。作为一个"小人物",林世功的自杀并不能改变什么,甚至他的挥剑自刎对清廷、琉球都没能产生些震动。但是这并不能妨碍我们对他人格魅力的尊敬,作为一个诗人或者说作为一个爱国的士大夫,他以死来表示对祖国的忠诚和对侵略者的愤恨,这是值得每个人去纪念他的事迹和精神。  相似文献   

18.
对林纾在民初新旧之争中的新旧身份指认,需要一个更为冷静客观的文学和历史切入点,更需要引起注意的是:从民初至"五四"的客观历史语境出发诚难可贵,但可以以一种更为沉潜务实的态度,回归文本,回归林纾本人,了解同人交往,着手历史解剖的横断面,在开放性系统中以断裂性视野关注新旧文人"当时当地"复杂、焦灼的心态、传统文道观念"影响的焦虑"、私人交往等偶然性因素的参与等,重新思考林纾新旧身份认同的矛盾、尴尬及新旧之争的历史现场。  相似文献   

19.
1899至1900年,在杭州谋生的林纾出版了首部译作?巴黎茶花女遗事?,与魏易合作完成了?黑奴吁天录?的翻译并为?译林?杂志作序。这对林纾的翻译和人生走向产生了巨大影响。受益于杭州地区的同乡社交网络,林纾依靠?茶花女?的出版摆脱了困扰其多年的“言说困境”并获得巨大的士林声望。与此同时,受当时学术风气的影响及“助译”等现实条件的制约,为了更好地言说己见,林纾关注的翻译对象渐由西方政史著作转向小说。在杭时期是林纾翻译的重要转折,也为其后来的人生路径埋下了伏笔。  相似文献   

20.
林纾的翻译观,即林纾翻译所遵循之宗旨。译者总是带有特殊的翻译目的和文化意识开始自己的翻译实践。透过《黑奴吁天录》的原著选择,及译者对文本删减、改写和增补,可以发现:林纾在政治上力图翻译救国,而文化上追求的是在翻译中不忘遵循中国传统纲常伦理规范。"翻译救国"和"以中化西"构成了林纾的翻译思想的核心,也造就了风格独特的"林译小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