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的创造是与劳动分不开的。由此进而探讨了后现代主义时期美的创造与异化劳动问题  相似文献   

2.
“异化劳动”与“劳动创造美”是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重要命题。关于这两个命题,学界存在一些争论。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谈到的劳动创造了美是以对国民经济学的批判为基础的。从哲学的理性角度看,美感不能证明"异化劳动创造了美"。合理的表述仅仅止于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原文的表述"劳动创造了美"。  相似文献   

4.
异化劳动下美的生成机制的四个要素:异化劳动、异化劳动过程中的总体环境、异化劳动创造的美的事物以及审美接收者,它们不是孤立静止而是相互作用和彼此回馈的,只有从这个角度出发,才能对异化劳动下美的生成机制有更深入的了解和清晰的把握。  相似文献   

5.
异化劳动条件下,劳动产品的占有者、设计者自由自觉的"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劳动者由于人类不可能被彻底压抑和根除的创造本性从而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随着社会财富的逐渐积累和日益丰富,劳动者也会渐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自由自觉的"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异化劳动和美的创造之间是交错多维的辩证关系:异化劳动既生产丑同时又创造了美;异化劳动对美的创造有消极作用;以分工形式存在的异化劳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美的创造。异化劳动是一个必经的历史过程,具有客观性,但人们可以通过审视和批判现有异化劳动的不足,积极创造条件去降低异化的程度,从而在劳动中最大限度的实现自身的生存意义,并最终随着生产力的高度发展,社会的极大进步,实现异化的彻底消亡。  相似文献   

6.
"异化劳动"与美的创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揭示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史中的地位入手,阐释了这部手稿中提出的"异化劳动"命题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为逻辑前提,其理论内涵应历史地视为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中意义重大的理论建树;论证了"异化劳动"可以创造美,是一种不自由的自由创造.  相似文献   

7.
从异化劳动的社会性层面而言,劳动与异化劳动并非界限分明。两者之间存在着的张力使美的创造成为可能。同时,由于时空距离的转移,同样的异化劳动产品面对不同的审美主体从而产生新的美学意义;异化劳动中劳动者的精神愉悦成为美感产生的主观可能;社会分工是异化劳动的表现形式之一,从社会发展而言,社会分工为异化劳动的主体提供了继续生存的条件,从而使美的创造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8.
异化劳动所创造的美以劳动者的异化为成本,劳动者失去了享受美的权利和机会。资本介入使异化物质化,掩盖了劳动者所受的精神损失,是资本家让劳动者的异化变得表面合理化的伎俩。私有制是异化的总根源,是抑制自由创造的藩篱,只有通过对私有制的积极扬弃,以达到人自身本性的归复。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创造了美,审美创造是“人化的自然”和“人的对象化”的过程。在私有制条件下,人则在异化劳动过程中创造美。审美创造是人的自由自在的活动。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以来人类的实践发展不仅带来巨大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也使异化有了新的表现形式。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劳动异化理论进行了四个方面的论述,涉及到政治、哲学、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以及关于无产阶级历史地位等问题的观点,本文通过借鉴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分析中国当代劳动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从马克思的"异化劳动"谈实践的幸福维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揭露了资本主义私有制雇佣劳动下,有着非人境遇的劳动者没有幸福可言的事实,从劳动之维为人类在实践中获取幸福提供了新的行动指南。本文从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出发,分析了劳动与幸福的内在联系,探求实现或获得幸福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12.
从黑格尔到马克思,劳动论题的思考不断深入,劳动自由成为关注的焦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因劳动对资本的依附关系而出现劳动异化,资本基于既往的资本积累能够控制无产者的命运,表面的劳动自由遮蔽了劳动不自由,无产者不断生产和再生产自身的不幸福。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的本质特征,劳动者可以通过劳动实现自身价值并向社会贡献智慧,劳动幸福需要通过劳动自由和劳动权利两个属性得到展现。因此,只有剔除不合理的制度因素,在共产主义社会中才能彻底改变劳动不自由状态。劳动自由并非无限制的自由,而是劳动者在劳动纪律范围内享受的自由,并在劳动者自身全面发展、自由支配劳动时间、建构科学的激励制度、个人发展完成从“现存”到“现实”的转化等向度得到体现。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为我们更好的倡导和贯彻新型的企业伦理提供了崭新的视角:从“劳动”理解企业伦理;从“异化的劳动”理解企业伦理,从异化劳动的“四个规定”理解企业伦理,认为企业伦理作为决策的理念之一,与“异化”有着莫大的关系,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对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对于马克思在《巴黎手稿》中提出的“美的规律”的内涵,曾经引起美学界广泛和持久的争论,本批评了把“美的规律”归于客体对象,即事物自身规律的观点,认为这是对马克思的误读,章认为客体对象自身并不存在所谓“美的规律”,“美的规律”蕴涵在人类合规律与合目的创造性的活动中,是属人的规律,是人自由创造的标志。  相似文献   

15.
类存在是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核心。马克思的类存在概念包含了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自我之间的三重关系,因而异化劳动理论也包含了劳动异化、社会交往异化和感觉异化三个方面的异化。劳动异化是主体和客体关系的颠倒,社会交往异化是社会关系的物化,感觉异化则是人对自然的排他性占有。  相似文献   

16.
高校教师职业倦怠严重影响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师生身心健康。基于马克思异化劳动思想,职业倦怠产生的根源是高校教师职业劳动的异化,是高校教师同自己的劳动产品、劳动过程、类本质及他人关系的异化。高校教师职业的社会分工和自然选择、科研和育人职责的背离、专业自主权与教学科研活动的分离等是职业倦怠产生的深层原因。解决高校教师职业倦怠问题要从职业选择的源头及促进职业流动入手,回归教学本位,落实教师专业自主权,以人为本,真正实现高校教师在劳动中的自由和自觉。  相似文献   

17.
人的创造能力来源于精神,精神是人创造发明的不竭源泉。如果生命中的创造本性被异化为非创造性的东西,那么人就有可能由于精神异化而丧失创造发明能力。生活中有些人之所以终生毫无任何创造发明,正是由于这些人的精神被异化造成的,因此,人只有克服异化、全面占有自己作为人的类本质,才能拥有强大的创造发明能力。  相似文献   

18.
“美”和“美的”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美,是“属人的自然”和“向人生成”的世界给人的一种动情的心理反映。“美”不在“心”,不在“物”,而是作为人与物相互联系的一种“中介”形态而存在。人化自然是美生成的最先途径。幻想性的人化自然即用审美来掌握世界。不直接以人化自然为出发点的艺术创造,使人在内外欲求心理上得到平衡。  相似文献   

19.
劳动、教育和人之间有着悠久且紧密的关系.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而人只有受过教育才能成为人.异化的劳动教育使得人的主体性被遮蔽,无法发挥出劳动教育的应有功能和价值.马克思有关自由的劳动思想中蕴含了丰富的人的主体性意蕴,构建一个主体性充分发扬的自由劳动教育,是解决异化劳动教育问题的可能路径.自由的劳动教育包括形成开放融通的主...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着力考察了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异化和劳动异化现象 ,在此基础上指出人处于一种异化的存在状态 ,进而洞察了人的本质。但马克思的论述并没有涉及前资本主义时期。从异化和劳动异化的角度审视 ,前资本主义时期各社会的人的存在亦是一种异化 ,人的产生过程就是一个异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