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苏东坡游庐山,在西林寺壁上题过一首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诗的大意是说,同一座庐山,我们站在东、西、南、北看,站在远、近、高低看,却有种种  相似文献   

2.
小学语文课本第八册课文《题西林壁》是北宋大文学家苏轼第一次游庐山时写下的一首哲理诗。《题西林壁》的“题”是书写的意思,作题诗解。“西林”,即西林寺,是庐山上的一座庙宇。“题西林壁”,即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全诗四行共两句。第一行:“横看成岭侧成峰”。“横看”,即正面看,“岭”,不很高的山,形状长而平;“峰”,山的尖端,形状尖而高。这行诗的意思是:正面看庐山是一座座巍然屹立的大岭,侧面看庐山却成了一座座拔地而起的陡峭高峰。第二行:“远近高低各不同”。这行诗的意思是:随着视线的转移,从远近及高低不同…  相似文献   

3.
五岳之外.黄山、庐山、峨眉山也属于了不得的名山。苏东坡有一首《题西林壁》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实际上,无论进入哪座大山,苏东坡在庐山的这等感觉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是谓通感。  相似文献   

4.
江美利 《云南教育》2002,(13):32-32
宋神宗元丰七年,苏轼由黄州赴汝州任团练副使途中,路经九江,登临庐山,庐山胜景令诗人赞叹不已。“山谷奇秀,平生所未见”的瑰丽景色触发了诗人的逸兴遐思,写下了若干首庐山纪游诗,《题西林壁》是其中一首脍炙人口的佳作。这道诗寓哲理于景物描写之中,给人以启迪,“以筋骨思理见胜”,使形象与哲理达到了高度的统一。“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诗人从不同侧面描绘了庐山峰岭的奇秀风姿。由于作者不断变换观察的位置和角度,移步换景,感受各异。横观庐山,连绵起伏,重峦叠嶂,侧观庐山,高峻挺拔,峭壁突兀,可谓多姿多…  相似文献   

5.
正题西林壁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庐山,历来是文人骚客流连忘返、文思泉涌的地方。在苏轼吟咏庐山的二十多篇诗作中,流传最广的就是这首《题西林壁》。这首诗的产生也绝非偶然。  相似文献   

6.
《题西林壁》(五年制小语七册11课)是苏轼写的一首七绝。宋神宗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苏轼由黄州团练副使移位汝州团练副使,途经九江,初游庐山。庐山是我国的风景胜地之一,山势巍峨,气象万千,泉瀑飞湍,风光无限。诗人一上庐山就被这里的壮丽景色所陶醉,他从山南到山北,从山上到山下,遍游庐山诸峰,历时达十余天。在游罢东林寺后,又由东林寺寺主、宋代名僧常总陪同,信步走过虎溪桥,来到千佛塔蟼的东晋名刹西林寺。寺院长老久仰诗人的盛名,纷纷请他赋诗题词,于是他就挥毫把这首诗题写在西林寺墙壁上,所以诗题叫做《题西  相似文献   

7.
诗的理趣     
苏轼的《题西林壁》,是他在庐山西林寺的题壁诗。诗人以大气包举的手笔.概括地抒写出游览庐山的总印象:从正面看庐山,它是一道横亘绵长的山梁;从侧面看。它又是一座耸立峭拔的山峰。当你再从不同的距离、不同的高度去看它的时候,呈现在你眼前的庐山,又是各不相同的形象。从这个印象出  相似文献   

8.
六(上海卷)阅读下面的诗和相关材料,完成第1—3题。(8分)望庐山瀑布李白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庐山瀑布徐凝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千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苏轼《东坡志林·记游庐山》:“仆初入庐山,山谷奇秀。……是日有以陈令举《庐山记》见寄者,且行且读,见其中云徐凝、李白之诗,……旋入开元寺,主僧求诗,因作一绝云:‘帝遣银河一派垂,古来唯有谪仙辞。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与徐凝洗恶诗。’”[注]谪仙:李白。[赏析]《望庐山瀑布》是一首气势磅礴的山水诗。香炉,指庐山香炉峰,…  相似文献   

9.
庐山之行     
<正>暑假里,我开启了庐山之行。庐山以雄、奇、险、秀闻名中外,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誉。庐山,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千百年来,无数文人墨客、名人志士在庐山留下了足迹和篇章。“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是毛泽东参观吕洞宾修仙而居的仙人洞后,有感而发题写的。宋代诗人苏轼的《题西临壁》流传广、影响深,诗中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成了千古名句。  相似文献   

10.
元丰七年(公元1804年),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江西九江的庐山。自古有"匡庐奇秀甲天下"美称的庐山,位于江西省北部,耸立于长江南岸、鄱阳湖之滨。这里不仅冈峦环列,山峰多达九十余座,而且长年云雾缭绕,烟雨弥漫。她那瞬息万变、瑰丽奇迷的山色,为历代文人骚客讴歌不已。庐山的风雨云雾使因"乌台诗案"而累及贬谪的苏轼感到惊异骇怪。于是兴之所致,在庐山西林寺的墙壁上写下了这一首千古流传的游庐山诗——《题西林壁》:  相似文献   

11.
渗透学法指导培养自学能力──《望庐山瀑布》教学设计山东惠民县第一实验学校胡焕娥一、知诗人,解诗题授课伊始,先让学生背诵以前学过的李白的诗,接着告诉学生今天再来学习唐代诗人李白的另一首诗,然后板书课题。这样新旧联系,学生在背诵李白诗歌的过程中不仅知道了...  相似文献   

12.
苗学军 《初中生》2006,(11):33-36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大豪苏东坡的这首《题西林壁》不但让人们从不同角度看到了庐山多姿多彩的风貌,更、止人们体会到诗中的数学哲理.  相似文献   

13.
我读理趣诗     
一首诗通过一定的艺术形象表达出某种哲理,使人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我们说这诗含有理趣,是一首理趣诗。说到理趣诗,首推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诗的前两句写了游庐山  相似文献   

14.
《题西林壁》一诗蕴涵着独到的审美情趣与深刻的人生哲理。苏轼把庐山作为万物以及人欲无穷的象征物,指出了人欲的无可避免与悲剧性;同时提出了走出庐山的超越思想。作以独特的辨证方法来看待、处理自身的欲望,不断强化超越自我的人生信念。  相似文献   

15.
苏轼与庐山     
千百年来,庐山以其自然风貌、历史文化与便利的水路交通博得无数诗人的青睐,络绎而来。苏轼于元丰七年来庐山,写峰岭瀑泉以咏风貌景物,游寺观结交高僧名道,绍圣元年再过庐山。另还题咏庐山物产、庐山历史人物,与庐山有关的唱和诗、赠行诗也时有所用。本文试作归类浅析,并认为这些诗多为精品,随物赋形,形神兼备;纵横议论,无不诙谐,见机锋见睿智见妙趣,旷达情志寓其中,好言理的宋诗特征在诗中表现极为明显。庐山也因其诗而播其声名,并丰富其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6.
庐山天生丽质,风光无限,古往今来,多少诗人描写过它,赞美过它。在吟咏庐山的诗歌中,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和苏轼的《题西林壁》都各有其独特的艺术成就。然而比较这两首诗,又会发现它们风格韵味不同,取胜之途各异。一、绘景意图不同《望庐山瀑布》是即景抒情,重在一个“情”字。它有声有色描绘了庐山瀑布的雄奇和壮丽景色,反映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无限热爱。诗人笔下的庐山气势磅礴,神采飞扬。你看:红日初升,香炉生烟,彩霞紫雾,缭绕天际,瀑布凌空而下,仿佛银河倾泻人间,诗就是这样如仙似幻地再现了庐山之美,也就是这样如醉似狂地抒发了诗人浓烈奔放的情感。它以景启情,又融情入景。  相似文献   

17.
《登鹳雀楼》是盛唐诗人王之涣的一首五言绝句,描绘了落日山河的苍茫壮阔景色,抒发了雄浑豪迈的情怀,很富有启发性.《题西林壁》是北宋文学家苏东坡的一首理趣诗,描绘了庐山秀丽的景色及其观感.这两首诗都描绘了祖国大好河山的壮丽多姿,并蕴含着一定的生活哲理.本文试就两首诗在写景、立意、结构等方面的特点做简单比较.  相似文献   

18.
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歌在文学领域中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古代诗歌中包含科学知识的,不乏其例。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这首诗是唐朝诗人白居易任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时的佳作。这是一首记游诗。大林寺在庐山香炉峰顶。诗的头两句,写诗人登庐山的季节是初夏,是平地上桃花落尽的时候。但是在庐山高处的古寺里面,又遇到了意想不到的春天景象———一片盛开的桃花。诗人在初夏遇到高山的寺语用知识院里桃花盛开的景象,包含了地理学的一点知识,同一座高山,海拔越高的地方,平…  相似文献   

19.
宋代苏轼<题西林寺壁>诗日:"横看成岑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说的是,西林寺是庐山上的一座庙宇,从正面望去,庐山宛如横空出世的高岑;而从侧面观看,它则成了峭拔峥嵘的险峰.那么,为什么不能认清庐山真面目呢?只因为自己处在庐山之中,既不能高瞻,也不能远瞩,只能看到局部,而无法纵观全部.然而,有些事物,即使我们不处在"庐山"之中,有时也是很难识其"真面目".如李白的<静夜思>即是一例.……  相似文献   

20.
庐山山水诗的生成与中国山水诗的滥觞同步,是中国山水诗初期作品的重要代表;庐山山水诗的发展史与中国山水诗同构,是中国山水诗长卷的一个缩影,代表着中国山水诗发展的基本态势;庐山山水诗的艺术成就,鲜明而典型地体现了中国山水诗的辉煌成就,在中国山水诗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