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校是全国“十·五”重点规划课题“过有道德的课堂生活——基于新课程理念的大课堂德育模式研究”(课题批准号DEB030279)的实验学校,此课题的研究对于实施新课程、着力提升学生的生命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教室课堂”、“校园课堂”、“社区课堂”是“大课堂”德育模式的三个组成部分。“校园课堂”由“校本课程”、“学生社团”、“特长生培养”、“主题教育活动”四大系列构成,呈现了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特长发展、健康发展而提供的丰富多彩的课程菜单,规范了学校课程的实施方案。校园课堂是一种有目的、有选择地优化人的生命、提升人的生命质量的生活。  相似文献   

2.
课程改革情境中的教师信念与教学实践:一项叙事探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教师信念是课程改革能否落实到课堂教学实践的关键。论文采用“叙事探究”的方式,通过对一位优秀高中语文教师的描写,从自我角色、课堂管理、学生需要、课程设计与实施、课程资源等方面综合展现了其教师信念与教学实践,并分析了阻碍教师实践信念的主要因素。研究发现,教师信念与新课程理念基本相吻合,但教师信念与教学实践具有不一致性。研究建议,可以通过两种方式来调整和重塑教师信念,一是教师加强自我反思,二是新课程教师培训切实关照教学实践,从而促使教师信念与教学实践达成一致。  相似文献   

3.
全国有三分之一的地区已经走进了新课程。作为一线教师,新课程的主阵地就是课堂,新课程的理念和方式究竟怎样,课堂中怎样有机地渗透课程理念.这是和我许多教师一样感到迷惑的问题。日前.有幸拜读了傅道春老师写的《新课程中课堂行为的变化》一书,顿生“拨云见日”的感觉,一直感到的问题有了答  相似文献   

4.
新课程的改革使课堂教学焕然一新。它加强了课程综合性、活动性、实践性和情境性,倡导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合作、探究地学习。课堂气氛追求的是让学生动起来.所谓言为心声.要充分解放学生的嘴巴.自由地发出内心的声音.因此,新课程理想的课堂应该是“有声”的课堂。但受到传统教育观的影响.现实生活中.孩子在课堂上往往处于弱势,教师如何有效地使学生在课堂上发出自己的声音.让课堂充满创造.充满活力.这是一个值得探索的课题。我在以下三方面作了一些新的尝试:  相似文献   

5.
陈华忠 《吉林教育》2005,(10):31-31
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生命历程。课堂的动态生成已成为新课程改革的热点课题。面对这一新课题,教师是以“预设”掩盖生成,一味“走教案”,还是敏锐地捕捉“生成性”的资源,使之成为新的课程资源?答案是显而易见的。这是新课程的价值所在,也是新课程的艰难所在。  相似文献   

6.
课程资源是新课程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自提出之后,它也得到教育工作者的广泛认同与应用。课程资源开发的意识和能力已经成为新课程对教师的一项重要素养要求,如何帮助学校教师提高课程资源开发的意识和能力已成为当前新课程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但大家在理解和使用课程资源这个概念的过程中,基本上还停留在“顾名思义”的层面。课程资源这个概念是否可以有不同的理解?为什么在新课程中要提出这个概念?应该如何理解才能更好地分析和指导教学活动等等。对于这些问题,还很少有认真的分析。概念的意义存在于叙述当中,而如何叙述的背后则是一套理念。事实上,课程资源这个概念可以有两种不同的叙述方式,对课程资源的不同理解折射出不同的课程理念,但既然是新课程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那课程资源这个概念就应该以一种符合新课程的理念来叙述和理解。  相似文献   

7.
俞李 《江西教育》2005,(1):22-23
新德育课程教材趋于开放,学生个性得到张扬,课堂活动丰富多彩。因此,品德课生成性大大增强,课堂的动态生成已成为新课程改革的热点之一。面对这一新课题,教师是以“预设”掩盖生成,一味“走教案”,还是敏锐地捕捉“生成性”的资源,使之成为新的课程资源?答案是显而易见的。这是新课程的价值所在,也是新课程的艰难所在。  相似文献   

8.
进入"新课程"以来,头脑里时不时地冒出"课程·课题·课堂"这样的概念,倒不是因为文字的对仗和说起来的顺口,总觉得这实在是实施新课程改革必须持有的基本意识和行动策略。长期以来,广大基层的教育管理工作者和一线教师比较关注的是"教材与教法",  相似文献   

9.
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有序进行,新课程将一步步走进学校,走进课堂.从传统的“精英教育”到“公民的素质教育”;从传统的“教学大纲”到“课程标准”.这都意味着我国基础教育发生了重大改革和转向.这一重大的转向,导致新课程的理念、目标、结构、内容、实施和评价方式等较以往都有很大的改变.作为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者——教师,应从过去的“应试教育”阴影中走出来,改变自己的传统角色地位,积极适应并积极参与新课题的改革.那么,教师怎样才能在这场改革中,成为合格的教师呢?  相似文献   

10.
上海于1997年开始第二次课程改革.在新课程的指导下,课堂的教学趋向多元化.同样的教学内容,在不同的教师的课堂上可能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同一内容,不同教法,可谓“同课异构”.通过“同课异构”这一形式来进行课堂教学研究,不失为一种探究有效教学方法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一、认清新形势——认真研读新课标.深刻领会新理念 1、教学理念不同。通过学习,我发现新课程并非完全将旧课程“抛弃”.但两者却有着很大的区别。不同的教学理念是新旧课程最根本的区别。新课程观认为课程不仅是知识.同时也是经验.是活动。课程不仅是文本课程,不冉只是知识的载体.而是学生带着自己的经验背景.带着自己独特的感受.来到课堂进行交流并获取知识的过程.是自我建构的过程.更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识、共同体验的过程。新课程观更认为课程是教材、教师、学生、环境四因素的整合。  相似文献   

12.
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适应的课堂管理,要求教师是领导者,学生是被领导者,教师是管理者,学生是被管理者。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课堂管理被异化成教师控制与学生服从。用课程领导的概念看问题,则必须打破“控制-服从”型的管理思维模式,将课堂管理视为一种课程领导者与所属成员共同探究课程问题的互动与合作过程。传统的课堂管理模式牵制着新课程的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13.
俞李 《教育论坛》2005,(3):18-19
新德育课程教材趋于开放,学生个性得到张扬,课堂活动丰富多彩。因此,品德课生成性大大增强,课堂的动态生成已成为新课程反思的热点之一。面对这一新课题,教师是以“预设”掩盖生成,一味走教案,还是敏锐地捕捉这些“生成性”的资源,使之成为新的课程资源?答案是显而易见的。这是新课程的价值所在,也是新课程的艰难所在。  相似文献   

14.
赵凤玲  鸣晓 《理科爱好者》2003,(24):75-75,77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在当前课程改革的大环境下,课堂是教育改革最终归属与落脚的地方.新课程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教师在果堂教学中每一个环节都应当从教学的需要出发,从学生的需要出发。  相似文献   

15.
陈华忠 《辽宁教育》2005,(12):41-42
新课程指出: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生命历程。课堂的动态生成已成为新课程改革的热点课题。面对这一新课题,教师是以“预设”掩盖生成,一味“走教案”,还是敏锐地捕捉“生成性”资源,使之成为新的课程资源?答案是显而易见的。这是新课程的价值所在,也是新课程实施的艰难所  相似文献   

16.
随着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学校管理、学生管理、课堂管理等都要发生相应的变化,在关于新课改的种种讨论和声音中.普遍非常关注学生,关注课堂.这是不错的,但我们同时还应关注到一个“承上启下”的核心群体——教师。教师管理是学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课程改革应研究的重点领域之一。  相似文献   

17.
课程方案作为国家颁布的“正式课程”,只有当教师在课堂情境中实际执行了或实施了,才能转化为学校的“运行课程”、教师的“领会课程”和学生的“经验课程”。若教师没有“知觉”到实施新课程的必要,并未在课堂教学中加以实践,那么一切都是“纸上谈兵”;或者教师只是形式上模拟新课程,本质上仍是灌输知识,那么就是“新瓶装旧药”。  相似文献   

18.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新一轮课程改革从人的高度出发,提出应把数学课程看作是学生展示激情、智慧与个性的大舞台,是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自由呼吸的乐园。课堂教学要从以学科为本位转向以人的发展为本位,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让学生在充满情趣与智慧、生机与活力的课堂中体验数学知识的独特魅力,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周凯  方磊 《现代教学》2005,(7):91-92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任何课题都有各自的研究方法,只有方法恰当,才能保证课题研究的顺利开展。笔者认为,“学会做人”不是从某种现成的理论出发,而是从实际的教育理论状态和实践活动出发,是一种动态研究,不用封闭环境,不用控制太多因素,也无需囿于课堂这个环境。而区本课程正好符合此课题研究的要求,是个很好的载体,因为区本课程的课堂可以延伸至家庭、社会和生活的每个角落。  相似文献   

20.
一、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教育行为的现状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从教育思想到教学方式的一场深刻变革,核心是改革陈旧的教育观念、坚定不移地推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要达到改革的目的,必须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即转变教师的角色。虽然新课程要求教师由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发言人”的身份。教师也明确新课程教师角色的要求,但现实却是大多数教师在“穿新鞋、走老路”。我们稍加留意就会发现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一些陈旧的教育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