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Internet的备课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随着校园网的建设和Internet的普及,基于Internet的网上教学系统的研发成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一个重要内容。作为教师课堂教学重要准备工作的备课必须充分利用丰富的网上资源。面对互联网上缤纷复杂的海量教学资源,广大教师如何筛选、利用和整合这些媒体资源到课程教学中即成为教师备课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正>线上与线下多样化学习空间的重构,开展混合教学,可以更好地实现教学资源丰富、教学方法多样、交流渠道多元等,让教学组织更灵活多变,也更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教育信息技术的发展给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机遇和挑战,大大促进了教与学方式的转型,对于基础教育来说,一是教育平台教学资源的丰富和便捷给教师备课创造了机会,学生主动预习过程中资源的搜集、整理等实现了学习时间的前移和学习空间的拓展;二是在教学中通过信息技术的运用,  相似文献   

3.
<正>现代社会的科学技术条件为教师们备课提供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学资源。备课时,教师们通过多种渠道获取相关资源,搜集相关教学素材。在繁多的参考信息中,有的教师能够独具慧眼,严格依据自己的设计思路,精心筛选出对自己的课堂教学真正有用的信息。但有些教师却被"名师方案"所左右,被纷  相似文献   

4.
Internet可以帮助教师与同行交流,及时获得最新的教学素材、辅助教学资料和参考文献,了解国内外先进教学手段等。教学中需要大量的、广泛的各方面的材料,若单靠教师个人通过读报刊、杂志等,即费时间,又很难收集到全面而详尽的材料,但是通过上网浏览,可以迅速及时掌握有关的大量信息。教师在备课中,根据课的内容,可从网上下载适当的资料,来充实备课的内容。我们还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建立教学资源库、教学课件,进行教研活动,解决教学的疑难问题。  相似文献   

5.
李波  李家全 《中国教师》2010,(Z1):268-268
<正>备课是一项充满个人创造性的活动,但不乏共性:如对教材的钻研,对学生的了解,对教法的设计,对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甚至连教师们平时的阅读积累、知识积累、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也都成为备课的过程。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教师备课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是教师顺应课改潮流的必然需要。  相似文献   

6.
什么是教学资源?凡是教学需要的信息都是教学资源。很多语文教师都意识到利用网上丰富的教学资源,既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又能提高自身素质,实现终身教育。但怎样利用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则需要一些帮助。为此,笔者结合自身经验,向广大一线教师推荐一些有特色的优秀语文网站。备课资料K12中国中小学教育教学网http://www.k12.com.cn/在我国较有影响的基础教育网站,是中国一百家最有商业价值的网站之一。有大量的教案、试题、论文及课件提供。最有特色的是教师个人专辑,目前  相似文献   

7.
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不断地改善人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学习方式,也改善着我们的教学方式。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改善传统的政治课教学方式,已经成为时代和社会的迫切要求。现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多媒体教学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应用。一、多媒体教学有利于教师协同备课,实现教学资源共享互连网上存储着学校教学所需的各种数据库和多媒体教学软件库,为广大教师利用网上资源进行协同备课提供了便利的条件,教师可以选取网上的名师教案或课件进行教学,从而实现了互连网上教学资源的共享,提高了教学资源利用率、备课水平和教学效果。例…  相似文献   

8.
一、远程教育资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l、教师的角色从传统方式到现代方式的转化在现代远程教育条件下,教师脑中及手中信息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远程教育给学生展现了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教师就不再是信息源。在组织教学活动中,教师成为了学生学习网上知识的导航者。远程教育所提供的教学资源,最大程度的丰富了老师的视野,  相似文献   

9.
新课程的实施使教师的教学观念得到了进一步转变,同时,观念的转变还带动了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课前搜集,课中交流,课后拓展"等这些对教学资源的利用形式已越来越被更多的教师所重视.但是,我们也看到,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我们进行深入反思.  相似文献   

10.
学生资源是教师备课过程中不容忽视的内容,开发学生资源与开发、利用教材资源一样重要,都是语文课程实施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资源,善于从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捕捉有效的备课资源,将转瞬即逝的有效信息及时生成为新的教学资源。鉴于此,本文中笔者将主要探讨如何优化初中语文教学资源。  相似文献   

11.
科技的进步促使信息技术应用到初中语文课堂中。教师要将信息技术与课文知识结合起来,发挥计算机的工具性能。在备课中搜集丰富的信息资源和网络资源,让学生更加积极地投入课堂,激发学习兴趣。教师按照新课改的要求给学生讲解知识内容,让学生在信息化的环境下更好地接受知识。  相似文献   

12.
信息技术在全球范围内的飞速发展,不仅引起了教学环境、教学资源呈现方式和教师教学组织形式发生变革,也促使学生信息共享方式和学习方式发生变革。然而,如果从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视角来考察,广大教师均未能将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的工具给予足够的重视和研究。  相似文献   

13.
新课程的实施使教师的教学观念进一步得到转变,观念的转变还带动了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以往"师讲生听,师问生答"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正在蜕变,已逐步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课前搜集,课中交流,课后拓展"等这些对教学资源的利用形式已越来越多地被教师所重视。但是,我们也看到,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反思。  相似文献   

14.
学生资源是教师备课过程中不容忽视的内容,开发学生资源与开发、利用教材资源一样重要,都是语文课程实施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资源,善于从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捕捉有效的备课资源,将转瞬即逝的有效信息及时生成为新的教学资源。鉴于此,本文中笔者将主要探讨如何优化初中语文教学资源。  相似文献   

15.
正对教师来说,高质量的备课,精美的课件制作,现代教育技术课题研究,以及教师再学习等都离不开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对学生来说,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能力、解决研究性问题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学习的能力也需要强大的教育资源平台。因此,建设一个开放的、内容不断丰富和更新的教育教学资源库,使更多的学生学会利用资源库获取信息,进行自主学习,或使更多的教师能够应用教育教学资源开展研究型、探究型和交互式教学,实现真  相似文献   

16.
<正>网络课程,是基于web平台的多媒体课件,它利用web强大的多媒体功能,以Internet作为传输工具,已成为网上教学资源的主要形式。它主要包括两个组成部分:教学内容和网  相似文献   

17.
新课程的实施与推进要求教师教学方式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从一定意义上说,新的历史教学模式建立的过程,实际上是教师对历史教学资源运用的过程;教师的备课(教学设计)以及课堂教学的过程,实际上是对教学资源开发、整合、利用的过程;教师教学技能的提高,实际上是落实现代教学理念和运用现代教学技术能力的提高。诚如专家所言:“教师的素质状况决定了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范围和程度。”因而历史教师应该有意识、有计划地学习和提高专业素养,增强历史教学资源的开发、整合、利用能力。  相似文献   

18.
<正>多少年了.我们一直在辛辛苦苦地写备课;多少年了.我们往往在上完课以后才补备课。我们是否能在确保质量甚至大幅度地提高备课质量的前提下.创造性地撰写属于我们自己的、有个人风格和思想的科学实用、详略得当的备课?时下,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弥补了教师知识更新缓慢与教育教学对新知识需要之间的突出矛盾.极大地满足了课堂教学对课程资源的需要。百度网站搜索引擎以速度快、效率高、信息来源广泛且可靠的信誉成为广大教师备课中的得力助手.受到老师们的青睐,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备课是课堂教学的实施方案.是备课的结晶产  相似文献   

19.
新课程改革中既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也要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笔者作为一名中学的数学教研组长,既是新课程实施的指导者、组织者,也是参与者,因此也需要改变以前的教研方式。为了避免数学教师备课走形式、走过程,我领导教师们数学备课走持续化发展之路,通过实验教师们的积极性提高了,且在备课活动中发挥了主体作用,并在备课活动中教师们形成了一个民主、平等、合作的备课共同体,数学教研组也为教师们提供了一个平等对话、积极参与的平台,促教师专业不断成长。所谓持续化发展之路就是:今年的备课明年依然可以用,后年甚至以后都可继续利用。…  相似文献   

20.
康娟 《四川教育》2014,(6):35-35
教师在备课时常把教材、参考书、网络等看作是重要的教学资源,而忽视了学生这一宝贵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导致让学生成了学习的旁观者.从本质上讲,学生的每一个回应,包括一举手、一投足,都是其本人认知的反映,都应该作为一种教学资源.通过学生的回应,教师不但可以发现学生所学知识的不足,还可以从中发现他们的学习方法和策略.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反应也是对教师的教学方法、策略以及教学理念的一种检验.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需要运用教学智慧进行有效调控,在学生的表现中不断捕捉各种信息,及时做出正确判断,加以筛选、整合,使学生成为最具生命力的教学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