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根据大纲要求,本册的期末复习要以读写训练为重点,重视字词句段的训练。复习中,要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加以整理归纳,提高读写能力。汉语拼音的复习主要是巩固拼音知识,提高拼读能力。重点是:1、按字母表的顺序默写小写字母(“基训4”);2、读准声调(“基训7”)。  相似文献   

2.
小学语文第六册复习的着眼点应放在帮助学生比较顺利地向高年级过渡上。因此,本册教材在安排各项语文基本功训练时都要注意这一点。就识字来说,要注意加强识字的自学能力。在安排三百个左右的生字时,必须重视字义的理解,并联系识字加强词和句的训练。就阅读说,继续培养学生阅读的自学能力,在重点进行分段、概括段意的基础上,注意练习归纳课文主要内容。就写作说,从本学期起,注意练习命  相似文献   

3.
本册八个“基础训练”包括汉语拼音、字、词、句、段、标点和说话、阅读、作文等项内容。其中以词和句的训练为重点,并重视篇章结构的训练,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作业练习,复习、巩固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掌握一般阅读要领,学会一定的表达方法。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明确“基础训练”的编排体系,全  相似文献   

4.
本册作文复习的重点是:①“文章要连贯”,训练学生把选好的材料围绕中心,前后连贯地表达出来;②“抓住人物的特点写”,训练学生通过具体事例写人,并在叙事过程中注意通过言行反映人物品质。本册还应重视应用文的复习。要训练学生掌握写书信和读书笔记的格式和方法。一、文章要连贯 (一)复习要点作文时,应注意做到围绕文章中心,把各部分内容和句与句之间连贯起来,其间,要用上适当的过渡句或过渡段。  相似文献   

5.
小学数学第四册中的“总复习”安排了三十道题目,概括了本册教材的主要内容。教材编排上是先以复习基础知识的单项训练为主,后是四则混合运算和两步计算应用题。为使学生所学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建议期末复习时结合课本“总复习”内容和编排规律,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加强计算能力的培养 一位数乘、除多位数和两三步计算的四则混合式题,是本册教材的重点内容,也是以后学习多位数  相似文献   

6.
小学毕业班语文阅读训练部分的复习,要以《语文教学大纲》的有关要求为依据,以五年级第九、十两册教材(六年制第十一、十二册)中的有关阅读训练为主要复习范围,着眼于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尤其是在训练学生阅读基本功上下功夫。 一、复习的重点  相似文献   

7.
小语第九册读写训练重点提要(一)———阅读要有一定的速度○龙宅俊(省教委教研室)“阅读要有一定的速度”是本册第一个侧重指导读的训练重点,安排在第二组教材中。〔训练目标〕1使学生懂得阅读有一定速度的重要性,学会提高阅读速度的基本方法,能在今后的课内外...  相似文献   

8.
胡江平 《考试周刊》2010,(3):170-171
阅读被称为“学习之母”、“智慧之源”。教育学家说:“学生的智能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因此。对学生课堂阅读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地位。高三年级是高中阶段的关键时期.历史学科的复习时间紧、任务重,教师和学生在这种情况下往往比较注重讲和练,而忽视阅读和阅读能力的训练。学生负担沉重、学习效率不高、成绩难以大幅度提高。因此,培养与训练他们的阅读能力对提高解题能力和效率就显得尤其显得重要。  相似文献   

9.
小学语文学科的期末总复习,容易出现“两重一轻”现象。所谓“两重”,就是重基础知识的巩固,重作文考题的范围;所谓“一轻”,就是对阅读的复习重视不够,缺乏具体有效的方法。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理解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这里的“理解”,不单意味着对所学过的课文的理解与熟知,还包括阅读方法的掌握与能力的形成。现在就怎样合理地组织好阅读复习,谈几点意见。一、抓住内在联系,把握复习重点阅读能力的培养,贯穿在各个年级之中,是一个渐次深化,逐步形成的过程,因此要注意这种纵向的联系。例如对词义的理解,低年级要从课文中  相似文献   

10.
现实一点说,想通过高三一年半载的复习,大幅度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实在太困难了。因为学生的阅读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的阅读方法、阅读习惯、日常积累、生活体验和知识结构,而这些都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变的。我们所能做到的,就是通过对历届高考试题和学生平时训练情况的分析总结,找出一些规律性的、具有可操作性的东西,尽可能地给学生一些方法技巧上的指导,让这种主观性强、内容变化多端的题型有一些可循之法。本文就现代文阅读复习训练中应注意的两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一、树立一种观念应试阅读与日常阅读不一样。日常阅…  相似文献   

11.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因此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小学语文教学的整个阶段.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要求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概括中心思想,还在每组课文中安排重点训练项目.在阅读教学中注意突出重点训练项目,有计划地进行读写基本功训练.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过:“学习语言不是学一套知识,而是学一种技能.”那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自然是教给学生技能的,阅读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要达到此目的就必须对学生进行阅读训练.那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应怎样进行阅读训练呢?  相似文献   

12.
本册期末复习应以读写训练为重点,将所学知识归类整理,系统复习,使学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以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汉语拼音的复习重点是区别音、形易混的声母;掌握“W、Y”的用法;读准平舌音和翘舌音。复习时,要指导学生反:复比较,多读多写,提高拼读和拼写音节的能力。汉字的复习重点是辨析形近字和同音字,防止写错别字;对多音字,要能据词定音;对多义字,要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字义。  相似文献   

13.
本册教材的复习应围绕《大纲》要求,本着对全册教材全面复习,使知识点传授和能力培养目标都得以实现的原则,突出“段”这一训练重点,注重学法指导,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水平。  相似文献   

14.
我们英语教学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和应用语言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必须注意培养学生英语阅读理解能力.要选择有趣的、知识丰富、内容广博、难度又不高的阅读材料,必须经过大量的实践训练.这样不仅可以学英语,还可以丰富知识面,一举两得.其次在阅读上还有一个重要技巧就是“不求甚解”,只要基本理解就可以了.只有不断扩大知识面,增加词汇量,掌握阅读技巧,才能实现阅读能力的真正飞跃.  相似文献   

15.
六年制语文课本第七册“教材编写说明”中指出:“本册四个训练重点:注意观察事物,抓住事物的重点,体现事物的特点,按一定的顺序记叙,既是阅读训练的重点,又是作文训练的重点。”第八册“教材编写说明”中指出:“本册训练重点是‘注意观察周围的事物’和‘一要真实,二要具体’”。在第七册和第八册教学中,我紧紧抓住“观察事物”这个重点,从写观察日记入手,读写结合,对学生进行写作指导。一年来取得了可喜成绩。现将我的做法和取得的效果汇报如下。 我是从三方面指导学生写观察日记的。 一是课文中学什么就指导学生写什么,及时巩固,  相似文献   

16.
阅读能力是语文学习考查的重点,也相应成为复习的重点。多种形式的阅读训练题也就成为重中之重。教者应优选适合学生阅读的人文性强的文章,精心设计不同题型,加强训练,这样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促进语文素养的提高。一、感悟内化型主要训练学生理解词句、文段及对全文的整体感知能力。1.读了短文,你明白了什么,受到什么启发。2《.真情的回报》中,因为“我”用(),换来了(),所以“我”得到了真情的“回报”。3.在成长历程中,我们会经历许多的挫折、失败。读了《海伦·凯勒》一文,你将如何面对人生路上的挫折和打击?这组题目训练学生的…  相似文献   

17.
总复习应系统□新疆昌吉州教研室曹慧雅一、研究教材,整理知识教师对每册教材进行总复习时,首先要认真地研究、分析教材,整理出每册教材知识的延伸线索。如在第七册教材中,阅读的重点是训练学生对段的理解。本册教材有一条知识线索,即:“理解词句(方法:查字典和联...  相似文献   

18.
阅读的基本能力是提高阅读水平的基石,就像盖楼要打好地基一样。我们有时急功近利,一上来就进行综合的复习,一味地做题目、讲题目、评改题目,而忽视了单项的复习。单项的复习对阅读能力的基本点进行逐个覆盖,它们包括辨析词语、分析句子、品味词句、手法理解、内容解说、联想迁移、自由欣赏、发表见解等基本点。要先将基础的能力点复习透,然后进行记叙文阅读、说明文阅读、议论文阅读的复习。这样符合我们学习由浅入深的基本规律,有利于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提高阅读能力。  相似文献   

19.
现代文阅读已是语文中考的一个难点和重点,鉴于此,在中考语文复习阶段,重视和加强现代文阅读的训练及指导,突出阅读能力的提高是十分重要和非常必要的。怎样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呢?笔者认为语文教师应唱好"三部曲":1以训练能力为出发点,精心选择阅读训练材料可供阅读的课内外材料浩如烟海,从巩固阅读知识、提高阅读能力出发,必须加以选择。选材时要做到:针对性。一是针对应试的要求。近几年中考阅读试题不仅在  相似文献   

20.
英语阅读作为知识输入的主要手段,是提高英语其他能力的基础.教师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应合理选择阅读材料,重点讲解阅读方法,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课文进行阅读训练,改革课堂教学结构,在阅读过程中注意内容和文化背景的联系,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