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宋代以后,我国传统学术文化的发展,先后经历了宋明理学到清代朴学的演进。宋元以来的理学重要人物,原其阙里,追其祖籍,考其桑梓,多与徽州有关。降及有清,徽州学者在承继和批判程朱理学的基础上,领朴学风气之先,开启了影响甚大的乾嘉汉学。毋庸置疑,自南宋以降迄至有清,徽州区域学术文化的演变,不但与中国传统学术文化之变迁同步,且该区域形成的新安理学和徽派朴学,在12世纪以后中国传统学术文化史上,具有导向性和典范性。从这个意义上说,探讨徽州传统学术文化的源流变迁,考察其传播与影响,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2.
论张舜徽评判清学的双重标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论述张舜徽评价清学流变的双重标准,剖析了学术经世与学术求真的内在价值冲突以及近代以来学者在这一问题上的思想困惑,并对各自的价值意义作了评说。张舜徽肯定清初、清末学术经世的特点,但对于学术经世的立场,他更愿意选择清初学人以学术作为经世的内在支撑,而对清末经世思潮中出现的以政治作为学术取舍的标准、凡不为所用便诋为无用以及借学术以影射政治、不惜牺牲学术的客观真实性不能赞同。对于乾嘉学术张舜徽表现出十分矛盾的心态,其间激荡着学术经世与学术求真的价值冲突。  相似文献   

3.
清初的学术转型经历了两个阶段,一是学术方向的转变,朴学逐渐压倒理学;一是学术理路的转变,经学研究偏离经世致用的传统,走上了纯学术化道路。在这样的学术背景下,清王朝把《蔡传》定为官学,实际上促进了其在学术界地位的下降。驳《蔡传》及兼采汉宋《尚书》学成为一时之风气。阎若璩所处的康熙时代,成为《尚书》学史上的宋学与清学的交接时期。  相似文献   

4.
清初的学术转型经历了两个阶段,一是学术方向的转变,朴学逐渐压倒理学;一是学术理路的转变,经学研究偏离经世致用的传统,走上了纯学术化道路.在这样的学术背景下,清王朝把《蔡传》定为官学,实际上促进了其在学术界地位的下降.驳《蔡传》及兼采汉宋《尚书》学成为一时之风气.阎若璩所处的康熙时代,成为《尚书》学史上的宋学与清学的交接时期.  相似文献   

5.
清初儒学批判与中国现代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初对儒家的批判分为两个方面:从学术上,批判宋代以来的理学,提倡经验主义的朴学;从政治上,批判秦以降日益严酷的君主专制独裁,主张恢复周代的封建制度。这种批判是中国现代学术和思想发展的直接资源之一,但它西方近代鼓吹科学民主和自由的启蒙思想有本质区别。朴学的“科学性”与西方近代科学完全不同;而对专制君主的批判也未从根本上否定专制制度本身,当然也就不具备民主自由的现代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6.
《黄山学院学报》2007,9(1):33-33
首先,徽派朴学的兴起推动了清代乾嘉学术的昌盛。以戴震为代表的徼州朴学家的思想浓度和学术水平无疑是中国18世纪的高峰标志,徽派朴学不仅影响徽州,还成为整个清代的学术风气。自从徼州学术自立一派,师师相承,书立说,枝高荫广。徽派朴学的学术传人也越过区域界限而遍布全国,影响之大,称盛一时。[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闻一多的学术研究涉及中国古代文化文学的不同领域、不同层面 ,研究方法具有乾嘉学派的朴学考据特征 ,这是由中国传统学术、时代思潮和个性精神追求等多种因素决定的。但闻一多承继朴学传统的同时 ,自觉接受新学术、新思潮 ,广泛吸收西方现代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方法论 ,构架起以朴学为基础、传统与现代交融、微观与宏观结合、中西汇通、多元化的方法论结构 ,形成朴学精神、现代思维、诗人激情、史家视野、文化意识的学术个性品格  相似文献   

8.
张舜徽先生(1911-1992)是一代国学大师。新版《辞海》“张舜徽”条如是介绍:“中国学。湖南沅江人。崇尚乾嘉朴学,治学以字、音韵、训诂为根柢,长于版本目录、校勘、考据,在经学、小学、史学诸领域均有成就。曾任兰州大学教授、中系主任。建国后,历任华中大学教授,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历史献研究所所长,中国历史献研究学会第一至第三届会长。有《广校雠略》、《中国献学》、《郑学丛》、《清人集别录》、《中国古代史籍校读法》、《说解字约注》、《中华人民通史》等。”  相似文献   

9.
评述了代表清世乾嘉朴学三个发展阶段中的徽派、吴派及扬州学派之间的关系,及各派的学术成就和贡献。肯定了徽派朴学在清世朴学发展中所起的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在近代学术史上清学研究比较盛行,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局面,与外在环境的变化和学术内在发展相关,更与学者自身的努力分不开。以学者群体为本位,来探究近代清学热的原因,不仅能清晰的反映清学研究的全貌,也可为研究当下学术热提供启示与借鉴。进入20世纪,梳理清学是近代学者的文化自觉和思维惯性使然;基于社会担当和"传道"热情,近代学者将目光聚焦于与自身密切联系的清学上;学术服务于政治是近代学者进行清学研究的本质,也是学术救国的展现;学者之间的学术争鸣,加速了清学研究的繁荣和深入。  相似文献   

11.
《选》李善注和胡克家《考异》堪称《选》双璧,然日藏唐钞《<选>集注》问世,发现正、注与《考异》多有失当之处,于是逐句校勘,得校议260余条,供学界参考。  相似文献   

12.
自探讨汉语语法研究中的"本位"理念以来,语言学界已出现诸多优秀的"本位"论作,在成系列的"小句中枢"理论的文章中,徐杰先生以独特的视角,精准运用了比较、逻辑推理等科学的研究方法,在研究了词组与句子的根本差别在于有无全句功能以及由此促发的系列法形式特征和句子"特有因素"等方面后,进一步论证了"小句中枢说"的"简明性"和"周全性",进而深化了"本位"理念的探讨。  相似文献   

13.
宋代郡守数量浩瀚,任免替代复杂烦琐,加上个别正史、方志记载方面有着不易发现的疏误,这无疑给系年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困难。本文就韩元吉知江州事和吴泳知泉州事的系年作了一点考异,以纠正李之亮先生《宋代郡守通考》一书的几处错误。  相似文献   

14.
会通为张舜徽校雠学的显著特征.虽然张氏关于校雠学的一些观点存在偏激,但其会通的校雠学在古文献学史上有其独特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综观美国汉学界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从文学文本的解读到理论著述的阐释。都在不同程度上体现出新批评派诸种研究范式的深刻影响。鉴于此,本文立足于中国现当代文学以及文论等研究视野,力求对于新批评派与美国汉学界的相关研究之间所存在的诸种关联性子以较为系统与深入的梳理与阐释。  相似文献   

16.
专著《宋代文学批评的象喻特色研究》是中国文学批评史断代专题研究的重要学术成果。该书以伯格森的生命哲学、黑格尔的象征学说以及胡塞尔的现象学为学理支撑,具有轮廓清晰的理论框架。自然象喻、生活象喻、身体象喻和复合象喻为该书特色鲜明的四个板块。作者具有敏锐的学术眼光,进行了审美心理的入微探索,并提出了合乎实际的论断:中国的象喻文学批评肇始于《周易》。作者对中医藏象理论的运用体现了进行跨学科研究的能力。同时,作者对于民俗高度熟悉,各种材料信手拈来,相关解释恰到好处,宋人生活的逼真复现为该书的亮点,它既得到了集中的论述,又贯彻于全书始终。作者稔熟宋代文献,该研究的成功启迪我们:书生的功夫全在书内。  相似文献   

17.
综观美国汉学界的中国文学研究,从古典到现代,从文学文本的解读到理论著述的阐释,都在不同程度上体现出新拙评派诸种研究范式的深刻印记.鉴于此,本文立足于中国古典与现当代的文学以及文论等研究视野,力求对于该派与美国汉学界的中国文学研究之间所存在的诸种关联性予以较为系统与深入的梳理与阐释.  相似文献   

18.
作为宋代早起的诗话作品,司马光《续诗话》相对于欧阳修的《诗话》在内容、理论、体制等方面既有继承又有所发展,其诗话中虽未形成完整的诗歌理论体系,但结合其诗文创作,可以相对完整的复原出他的诗歌理论的大概。  相似文献   

19.
张力是艾伦.退特独创的一个文论术语,主要指诗中内涵义与外延义的同时存在,扩言之,指矛盾对立因素的有机统一,其直接源头是兰色姆和燕卜荪,但相关观念源远流长。张力论在新批评派内部得到广泛引申,后又受到阿恩海姆的创造性发展。随着新批评观念的引进,张力论在我国也不断被引申、应用,但其理论价值还没充分发挥。  相似文献   

20.
张岱年先生是中国现代学术史上一位有卓越贡献的哲学家、哲学史家。他的学术创作活动始于上世纪30年代,而当时思想学术界正值中西文化激烈碰撞时期,如何建构新的思想理论模式并运用这种能够超越传统又不背离传统的新理论、新方法,对中国哲学和中国文化加以调和改造,使其成为新时代的思想文化资源,这是摆在张岱年及当时中国学术界面前的重要历史任务。张岱年先生提出“唯物、理想、解析,综合于一”的“综合创新”理论和方法,回应中西文化论战中的二元对立思维,同时撰写《中国哲学大纲》,阐明中国哲学的基本范式和精神特点,充分体现了张先生沉思涵泳、卓然标新的学术涵养和创造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