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举世瞩目的千古奇观——长江三峡大坝的截流工程将于2002年11月正式启动。大自然4000万年造化形成的长江三峡景观,将在瞬间被人力改变。“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将成为不争的事实。  相似文献   

2.
关于“三峡学”与“三峡文化”的构想杨铭1992年4月3日,第七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正式通过三峡工程的议案后,三峡工程已经开始上马。由于修建三峡水库从开始提出至今已有70余年,具体的大坝方案也经过30年讨论,而且工程上马后还将涉及文物保护、移民开发、环...  相似文献   

3.
三峡位于长江的川东鄂西段,是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的总称,自古以滩险流急著称.1992年4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兴建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的决议,三峡的面貌将彻底改观.这一前景牵动着亿万人的心.三峡工程是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最宏伟的水利工程,库区面积将超过600平方公里.因此,上起重庆,下至宜昌,沿江22个市、县都与三峡一起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自重庆乘舟顺流东下,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交织,异彩纷呈,人们有如翻阅着一部充满传奇色彩的中国腹地的史书.涪陵县的白鹤梁是人们议论的一个话题.涪陵一带江中多石梁.离岸约百米有一道沿江向东西伸展的长达1600米的青色石梁,石梁海拔137米.平时淹没  相似文献   

4.
只要到长江三峡库区,你便会在极醒目处看到红色的“175水位”几个大字,它反复提示着:你现在正穿行在将来的库水里,你是一条未来之鱼。按照达尔文进化论的逻辑,我们过去可能是鱼。在寻找人类最早祖先的前沿,长江三峡大峡谷与东非奥吐威大峡谷一样,是人们目光聚焦的地方,后者已发现距今300万年前最早的人,而三峡大峡谷才仅有蛛丝马迹:上个世纪80年代曾有过发现了204万年前三峡人的传闻,当然,这尚待科学界的承认。依照最新的基因遗传法测试,现在分布于全球的各色人种,都是在10万年前后由非洲人迁徙、变化而来的。以前那些上百万年前的老祖宗,尽管人们提起他们时心中充满敬畏,可他们与现在的我们没有血缘关系,他们在地球的无数次大劫难中先后灭绝了,从遗传基因和血缘关系看,他们不是我们的祖先。因此,寻找10万年前后的人,成为科学界最新、最有魅力的课题。对此,科学家把目光执著地投向三峡。三峡库区175米水位下有50多处旧石器时代人类活动遗址或遗迹。这些遗址或遗迹的时间跨度经近几年考古发掘和初步研究,大致在10万年至1万年之间。它们是研究三峡地区旧石器时代中晚期文化的十分珍贵的资料。儿时读童恩正的《古峡迷雾》,心中便种下对神秘莫测的巴国的许多...  相似文献   

5.
三峡久负盛名。可是,人们对于三峡地区的文化内涵,却不一定很熟悉。现在,有一部力作填补了这块空白,那就是新近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由屈小强、蓝勇、李殿元合著的《中国三峡文化》。这部626页的专著,上下兆亿年,纵横千万里,对三峡环境、历史、经济、文化方方面面,进行了一次全景扫描。不但学术性强,可读性也很强,很多段落笔调中都蕴含着诗情画意。说它是三峡文化小百科,但它又不显乏味;说它是三峡开发的赞歌,但又有着深邃的内涵。书中展现出的三峡地域文化,实际上是长江文化乃至中华文化的一个缩影,表现出作者对乡土的热爱和研究的执着。…  相似文献   

6.
三峡文化源远流长。距今约200万年以前,三峡就有了“巫山猿人”的踪迹;距今10万年以前,三峡文化已开始萌芽。有资料显示,黄帝时候,三峡本土文化就已经同中原文化进行交流了。在这里,我们不能进入到每一个历史层面去逐一探寻,主要通过一个历史契入点,剖开三峡文化的一个横断面,力求进行较为深入的研讨。这个契入点就是《三国演义》《三国演义》有40多个故事发生在三峡,并在三峡地区留下了众多的三国历史遗迹。特别是蜀吴两国为争夺这里的控制权,展开了一系列激烈的斗争,并爆发了决定蜀国命运的夷陵之战。历史的、艺术的、民族的…  相似文献   

7.
“三峡啼猿”是中国文学的重要意象,具有触发诗情的独特诗学价值。从生物和文化两方面可以认证“三峡啼猿”为长臂猿而非黑叶猴。猿的古典意蕴有体态巧捷、感情深挚和善于吟啸。猿声是一个源于《楚辞》而非《诗经》的重要文学意象,而且最早在《楚辞》里的三峡响起。猿声由弱渐强是在西晋至东晋之间,至六朝而猿声大作,同时兼备山水审关的冲淡平和以及人世抒情的悲伤悲悼双重审美意蕴。三峡“行者”之歌或者“渔者”之歌奠定了后世猿声的悲哀格调,赋有羁旅漂泊的孤苦、失子断肠的哀愁和穷愁失意的悲伤等心理蕴含。“三峡猿声”直到清代末年以至民国依然在三峡嘹亮响起。  相似文献   

8.
三峡工程建设的主要目的是防洪。早在孙中山提出三峡工程建设之前,明人陈瑞已经在三峡上建二十座防洪石坝。陈瑞建坝思想源于"维土(牛)制水"。早在前蜀约一千多年前,前蜀人就曾在三峡建有类似军事石坝。即今天三峡工程至少具有千年的建坝历史文化积淀,对今天重新看待三峡工程具有十分重要的参照意义。  相似文献   

9.
重庆是中国西南地区和长江上游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外贸口岸,东西长470公里,南北宽450公里,毗邻四川、贵州、陕西。湖北、湖南五省,辖40个区县(市)、面积为8、2万平方公平.人口3000余万。重庆是中国继北京、上海、大体之后于1997年3月14日被列为第四个直辖市,也是面积最大、人曰最多、大工业与大农业并存的直辖市。重庆地处西南前沿,年江横贯境内达600公里,嘉陵江、乌江、大宁河等长江交流在止匕与汉江交汇,有壮丽的长江三峡以及广大的沿江腹地,高山、峡谷、丘陵及盆地多种地理环境共存。随着长江三峡昨区的形…  相似文献   

10.
一座集收藏、研究、展示重庆及三峡地区历史与化、代表中国博物馆现代建设水平的“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即将面世。该馆占地面积42500平方米,总投资6.5亿元人民币,展品近万件,经4年多精心筹建于2005年6月中旬开馆。值“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以下简称三峡博物馆)开馆之际,本刊记专访了三峡博物馆筹备组长、历史化学王川平和筹备组副组长、考古学刘豫川。  相似文献   

11.
《中外文化交流》2013,(1):90-90
2012年12月9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凤凰卫视的战略合作协议签署仪式在教科文组织巴黎总部举行。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博科娃与凤凰卫视集团董事局主席、行政总裁刘长乐共同签署了为期5年的合作协议。中国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使衔代表尤少忠、教科文组织助理总干事汉斯、凤凰卫视执行副总裁、中文台台长王纪言等参加了签字仪式。  相似文献   

12.
明代吴守忠编辑的《三峡通志》是唯一一部关于三峡的志书,丰富了古代史部地理类文献的类型.此书流传不广,明清及近现代有关三峡之介绍或专门著作几乎未提及.《三峡通志》不但在方志编纂、版本校勘、佚文辑录等方面有文献史料价值,还可以用来了解人物资料、地方风俗、名胜古迹、典故传说等,为当今三峡旅游文化的发展提供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13.
长江三峡地区是古人类活动的理想场所,迄今在三峡地区已发现远古化遗址200多处,为研究古人类的房屋建筑提供了重要资料。三峡地区远古建筑形式独特,内容丰富,多采用地面台式建筑,还流行干栏式建筑。这两种建筑的形式和面积,一般都比北方高大、宽敞,凝结着远古时期该区人民的创造和智慧。  相似文献   

14.
“人猿相揖别”──神州大地的初民早在60多年前,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猿人洞里发现了北京人化石,其时代距今70万年至20万年,从而英国达尔文氏在生物进化论中的人猿共祖的观点得到了实证。20多年前,在云南元谋盆地发现了元谋人化石。他们比北京人还早100多万年。因之,许多史书不得不重新改写,在世界东方,元谋人取代了北京人作为人类老祖宗的地位。6年前,在长江三峡中的巫山县龙坪村,发现了巫山人化石。其生活时代距今约204万年。据说,巫山人生活的时代,四);l盆地还是内海,巫山人作古ic0万年之后,长江才流出三峡,直奔大海呢!…  相似文献   

15.
巴楚战争不断,目的非常明确,为了一个盐字。盐是巴国的经济命脉,今天的话叫支柱产业。三峡及四川盆地原是一片汪洋,是古地中海的一部分,以后四川盆地成为内海、内湖,由海盆、湖盆而成为陆盆。巫山山脉隆起之后,把海底的含盐层上升,经雨水顺裂隙渗透溶化后再流出地表,形成三峡地区众多的盐泉。  相似文献   

16.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如同以电视为代表的新媒体对电影业曾经的巨大冲击一样,马戏行业也遭遇了来自电影、舞台剧及其他新兴娱乐形式的冲击而长期低迷。而创建于1984年的太阳马戏团,不仅度过这一难关且异军突起,创造了马戏行业的神话。太阳马戏团的成功,甚至成为哈佛商学院的经典案例。截至2005年7月,6台世界巡演的节目加上拉斯维加斯的4台和奥兰多迪斯尼世界的1台固定剧场节目,  相似文献   

17.
在西部大开发、旅游大发展的形势下,随着三星堆物在国内外的正式展出,三星堆考古日益引起社会各方面的重视。新闻媒介为此发挥了重要作用,近两年来仅中央电视台就五次播放了30分钟以上的三星堆专题片(《中国报道》1999年3月31日、2001年1月15日,《第二起跑线》1999年11  相似文献   

18.
在google里,可搜到李胜洪数幅古装扮相的照片,这是他在一个电视专题片扮演古代书法家的艺术形象。李胜洪笑称,800年前的自己,就是这样读书、习字的。照片中的李胜洪都在笑着,是那种竭力隐忍又有几分得意的笑,温和开朗中透着朴实,让人忍俊不禁之际却笃信,数百年前农耕文明的中国人就是这样从容、澹定地生活着。  相似文献   

19.
1992年圣诞节傍晚,电视上的黄金时;司,新西兰国家电视一台播放了一部介绍一位新西兰吉他手访华演出的录像片。它详细记述了这位吉他手在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一次访问演出,其间既有舞台表演,也有与中国艺术家的切磋交流,还有同群众的亲切攀谈。在前总理朗依的解说下,这部短短50分钟的纪录片为新西兰的电视观众提供了了解中国的生动教材。电视片中的那位吉他手就是新西兰著名乡村音乐演奏家格雷·巴特利特先生。格雷·巴特利特1942年7月22日出生于新西兰的奥克兰市。他从15岁起学弹吉他,开始由他哥哥做些指导。由于对于吉他的酷爱及其…  相似文献   

20.
从当年一台九英寸黑白电视机只能收看中央电视台的一套节目,到今天一家拥有两台甚至三台大彩电,手握着遥控器以几秒钟的速度在几十个频道间来回搜索,谁都能深切地感受到中国电视事业的巨大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