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钱学森之问"是关于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艰深命题,它叩击着每一个中国人的心。温家宝总理曾多次指出:"应该清醒地看到,我们的教育还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适应国家对人才的要求。从国内外的比较看,中国培养的学生往往书本知识掌握得很好,但是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还比较欠缺。"  相似文献   

2.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学校爱国主义教育提出了崭新的时代要求和历史任务,学校爱国主义教育必须从目标、内涵和方式方法等方面综合进行创新。新时期学校爱国主义教育的目标创新就是培养具有和谐人格的一代新人。新时期学校爱国主义教育内涵创新,就是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国"与"民"之间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努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新公民。  相似文献   

3.
丁为照 《考试周刊》2009,(52):213-213
学校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我们所提倡和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培养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而作为提升学生素质教育的课程之一,思想政治课在整个学科教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理应肩负起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历史重任.我认为抓住"知"、"德"、"思"、"用"不放松,创新教学模式,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4.
在创新教育的背景下,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目前显然还处于"沉睡"阶段。这需要我们教学管理工作人员有意识的去唤醒教学管理的创新精神。通过创造学校良好的审美文化、因材施管、建立对话关系以及建立激励机制,培养高校教学管理的创新意识。  相似文献   

5.
我国教育事业如何推进创新人才的培养是教育科学发展的一项艰深课题,已成为社会有识之士关注的焦点。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曾说:回过头来看,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实际上,我们的教育能否培养出创新人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实践所遵奉的理念。笔者认为,从教育过程和环节看,如下教育理念正影响着创新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6.
郭永福 《成才之路》2011,(12):11-I0006
钱学森之问,是一个世纪之问,是一个沉重的话题,需要全党全社会都来思考和回答。为什么我们的国家培养不出拔尖、创新人才?我觉得这个问题很复杂,不能用简单的几句话回答。比如说,经济上,我们长期对教育的投入不足,办学条件很差,影响了对人才的培养。文化上,我们长期都是"听话教育",小孩子上学,家长千叮咛万嘱咐的一句话就是要听老师的话,在学校听老师的话,到工作岗位听领导的话……在这样一个文化氛围下,应提倡独立思考,提倡怀疑精神,提倡创新的精神,当然我这么说,  相似文献   

7.
钱学森提出"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的疑问,反映出建国后我们的教育事业在取得了一定成就的情况下存在问题。本文从"钱学森之问"入手,探究疑问背后之实质,讨论杰出人才的教育问题,最后尝试对"钱学森之问"涉及的教育问题提出相关的教育改革建议。  相似文献   

8.
管仁福 《江西教育》2012,(34):35-36
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发人深省,如何大批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增强国际竞争力,是我们的教育应该承载的重要课题。《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颁布实施,包含了对拔尖  相似文献   

9.
2009年温家宝总理在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听课时指出,"从国内外的比较看,中国培养的学生往往书本知识掌握得很好,但是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还比较缺乏。这应该引起我们深入的思考,也就是说我们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比较重视认知教育和应试的教学方法,而相对忽视对学生独立思考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应该说,我们早就看到了这些问题,并且一直在强调素质教育。但是为什么成效还不够明显?我觉得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必须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敢于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在办学体制、教学内容、教育方法、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大胆地探索和改革。"教育在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而语文教学历来被认为是缺乏创新的教学,甚至被用"少、慢、差、费"四字形容概括。笔者在本文中,从语文学科的本质出发,反思高中语文教学的现状,提出创新语文教学的见解。  相似文献   

10.
创新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学校教育,历史赋予了教师光荣的史命,我们肩负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创新人才的重任.因此,如何进行创新教育以及培养创新型人才已成为摆在高校面前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1.
培养创新人才是推动我国社会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各级学校应把培养创新人才作为“特殊使命”来抓。1999年召开的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提出对青少年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无论大中小学都应加强创新教育,大力培养创新人才。创新教育的内涵是指学校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素质的培养和教育。创新精神教育,就是培养学生具有创新意识,有创新的想法,不满足现状,不满足现成的答案,不墨守成规,善于思考,敢于提出问题,勇于探索新的问题,凡事问一个为什么。…  相似文献   

12.
张艳霞 《考试周刊》2012,(37):187-187
本着"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科内与课外相结合,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相结合"的教育原则,我们坚持创建特色音乐教育,努力发展农村学校艺术教育,促进学生音乐素质的可持续发展,为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服务。一、培养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1.欣赏名人故事、乐曲、影视作品。  相似文献   

13.
覃胤红 《广西教育》2011,(13):62-62
自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即"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被提出,这个关于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艰深命题即刻受到了整个教育界乃至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在我国高等教育界全面反思其自身教育体制存在的问题之时,我们的基础教育也应该着力探索教育教学改革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4.
通过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中国教育的缺陷被揭露了出来.钱学森先生犀利的提出了问题:"为什么我们的学校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就是因为我们的教育缺乏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为国家培养出杰出的人才,就需要我们发展创新教育.尤其是在音乐的创作中,是非常需要创新能力的,音乐教学也非常适合于开展展创新教育.因此本文对音乐教学中的创新教育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创新教育的核心所在,就是改变已有的传统落后的音乐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学习音乐的同时,提高自己的创造能力.  相似文献   

15.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什么是"生活教育"?为什么要实施"生活教育"?陶先生回答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强调生活决定教育,生活含有教育的意义和作用,"实际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教育的意义在于改造生活,主张冲破学校与社会之间的"高墙",把学校的一切延伸到大社会乃至大自然中去,使学校与社会、教育与生活密切结合,培养真正适合社会需要的人才。可见,教育必须与生活相结合,生活是教育的灵魂和生命。  相似文献   

16.
学校教育是社会教育的大阵地,学生的受教育活动主要是在学校完成的,这就要求:学校在教学实践中要注重素质教育,既"教书又育人"坚持德育智育两手抓,教书育人两不误。创新教育是现代教育的核心,历史教学中的创新能力培养主要是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即:培养学生不拘于教材、不囿于成规、能进行独立自主的思维;培养学生质疑求异,对有关历史问题提出自己看法的辩证批判思维;能不被固定的模式与方法所禁锢,多角度、多方位、多途径地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多向性思维。文章就历史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与创新教育进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7.
自我国颁布《中等职业学校教育大纲》以来,各个中等职业学校逐渐重视起职业教育数学工作。中等职业数学既是对初中数学知识的继承,也是为更高层次数学知识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数学教育过程中,应该建立"方法多样,灵活多变,兴趣、能力培养"的现代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8.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的“钱学森之问”始终盘旋在教育人头顶,成为挥之不去之痛。教育何为?国家、政府、社会培育创新人才成长土壤固然重要,然而,学校内部具体而微的行动探索也是不可忽视的变革力量。荣昌县盘龙镇中心小学教师——黄辉珍,就是这样的变革主体。  相似文献   

19.
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曾提出一个沉重的命题——"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美国副总统拜登也在大洋彼岸冷眼指出:中国可以培养出很多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但创新者却寥寥无几,因为中国人"无力创新"!美国国会经论证也得出结论:中国出不了乔布斯!钱老振聋发聩的提问,让我们开始反思教育理念,也让我  相似文献   

20.
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曾提出一个沉重的命题——"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美国副总统拜登也在大洋彼岸冷眼指出:中国可以培养出很多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但创新者却寥寥无几,因为中国人"无力创新"!美国国会经论证也得出结论:中国出不了乔布斯!钱老振聋发聩的提问,让我们开始反思教育理念,也让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