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南微 《上海教育》2007,(9A):62-62
目前,中小学生的作业负担重,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各方人士大声疾呼学校应该减少作业量。部分学校似乎处于两难的境地,要害是怕减少作业量会降低教育质量。其实,如果科学地看问题,客观地分析一下,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学校对“质量”的认识有失偏颇,他们过多关注了“量”,而忽视了“质”。  相似文献   

2.
对于小班的孩子来说,构图、线条的表现、颜色的搭配等大都是无意识的。如果我们在主题的选择上、目标的确定上,能给予他们一点帮助,让他们懂得“画得大”、“画得多”、“画得满”,那么他们在感觉“更漂亮了”的同时,审美能力会提高,自信心便也会自然地做立起来。  相似文献   

3.
张夫伟 《山东教育》2007,(10):14-15
反思当前的儿童教育实践,可以发现弥漫着过多的不可讨论性和不容置疑性。不可讨论、不容置疑的后果是毫无条件地接受。于是,教师和父母把“说不”这种行为认定为是错误的,不道德的。面对不可讨论和不容置疑,他们教给儿童的是不能说“不”.只能服从相照办。于是.听话和顺从成为了美德,成为判定“好孩子”与“坏孩子”的标准与尺度。如果教育生活里充斥的是“必须”和“不得不”,那么教育营造的无非是一个精神的牢狱,[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入世”,对中国的影响决不仅仅囿于经济生活层面,它对政治、文化、教育等上层建筑领域的辐射作用日趋凸现,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将制约、影响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角角落落,包括小学语文教学。由此,我以为“入世”后的小语教学应该注意以下几个关系的协调。一、民族性和世界性。“入世”后,西方科技大量引进,西方文化也会随之向各个领域渗进。我们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先进科技带来的便利,这方面对西方价值观念产生认同,特别是少年儿童,他们接受新鲜东西快,可塑性强,极容易对祖国文化产生疏离感。如果在世界大背景下…  相似文献   

5.
一、转化“差生”,应以心换心,“差生”思想活跃,反应很快,如果教师方法简单,他们不能接受,则会适得其反。对“差生”的转化教育,需要发自内心的、真诚的爱去加以感化,切忌简单粗暴,具体必须做到两点:一是相信每一个“差生”都可以转化为优生;二是千方百计寻找“差生”的闪光点,加以点亮。  相似文献   

6.
李茂 《教师博览》2004,(11):20-21
暑假通常意味着放松与欢乐。但如果学生与学习分别得太久,整整两个月的时间都不提笔翻书,他们的阅读和数学能力就会明显下降。近些年来,美国的教育工作对这个问题越来越关注.并将这个现象称之为“暑期下滑”。  相似文献   

7.
一、研究的问题“养不教,父之过”是中国的古训,说明自古以来人们就认为父母对子女的成长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49条规定:“父母有教育抚养未成年子女的义务”,如果父母对子女的教育不负责任,那就是违法行为。可是,生活中不负教育责任的父母还是不少。上海郊县流传着一种“双脱手”的说法,它借用骑自行车时双手脱把来比喻父母将教育子女的责任一手推给学校,另一手推给祖辈的推卸教育责任的现象。孩子满3足岁进幼儿园的第一天,不少父母少不了会对老师说一句:“孩子交给老师了,拜托。拜托。”好像接力赛跑一…  相似文献   

8.
刘新建  张波 《农村教育》2006,(12):49-49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批评中。他就学会了谴责;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认可中,他就学会了自爱。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如何做到关心爱护学生。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用爱构筑教育的生命线,建立和谐教育.促使学生快乐健康的成长。笔者认为育人要有“四心”。  相似文献   

9.
帮助的智慧     
这是幼儿园一日生活中的常见的片断,是发生在具体情境中的一次“帮助事件”。对于这样的生活细节,我们经常被固有的思维和观点所蒙蔽,忽视对它们的关注。所幸该案例中的老师是一个有心人,没有草草“评判”两人的冲突,而是充分考虑了他们的真实生活体验,并且巧妙地帮助他们解决了问题。本试图通过对这个事件的分析,从不同角度来考察我们的教育生活。  相似文献   

10.
《学子》2009,(11):46-46
不会说话常常是烦恼的导火索,甚至是人生的定时炸弹。生活中,人们比较注意预防“病从口入”,但有些人却忽视了“祸从口出”。他们不知道“嘴”这把“软刀子”有时比真刀子还厉害,它刺伤的不是肉皮,而是“人心”。  相似文献   

11.
内容简介: 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好”,那什么样的孩子是“好孩子”呢?教育是一门学问,如果家长在不知道“什么是好孩子”之前,便盲目地按照自己心里的标准去教育孩子,甚至采用了错误的方法.就会毁了孩子而不自知。  相似文献   

12.
朱群 《教师》2010,(21):36-36
如果生活中没有音乐,就像天空中没有太阳一样。“音乐用理想的纽带把人类结合在一起”,世界上不能没有音乐。童年的孩子们最富有诗情画意,最喜欢幻想,他们对于音乐更为敏感,可以说没有一个同学不喜欢歌唱。正如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所说:“节奏与乐调有最强烈的力量浸入心灵的最深处,如果教育的方式适合,它就会拿美来浸入心灵,使它因而美化,如果没有这种适合的教育,心灵也就因而丑化。”  相似文献   

13.
笔所说的“学困生”指的是由于学习习惯不好,或由于方法不当,或由于社会、家庭、学校不利因素的影响而造成学习效率低下,达不到要求的,在学习上有困难、思想上有待进步、心理上出现障碍的学生。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和竞争压力的不断加大,在各级各类学校中都出现了很多的“学困生”,且成逐年增长的趋势。这类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往往会受到来自社会、家庭、学校等各方面的压力,他们所承受的压力往往比别的孩子更重、更大,有的“学困生”心理问题是相当严重的,他们比别的孩子更需要老师、家长、同学等方面的关怀和帮助。对这部分学生必须加以高度重视,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帮助他们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促使“学困生”转化为正常学生,使他们能顺利完成学业,成为对国家、社会有用的人才。而如果采取的措施不当则有可能使他们丧失人生的信念,从而自暴自弃,影响到学校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可以说,转化一名“学困生”胜于培养一名优秀生。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曾告诫我们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因此,学校、社会、家庭各方面都应重视对“学困生”的转化工作。下面我就自己多年来从教的经验谈谈转化“学困生”的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4.
一提考试,立刻让人觉得严肃、沉重。如果在试卷上做点文章,让考试充满“情”“趣”,吸引学生“乐此不疲”,岂不妙哉?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天真活泼,给他们一份“美丽”,会让师生都得到一份“快乐”,何乐而不为呢?  相似文献   

15.
兴趣很重要     
世龙 《广西教育》2007,(7C):48-48
在很多人的眼中,中考状元不是智力超常的“天才”,就是只会读书的“苦行僧”,是可望而不可“及”的群体。当真是这样吗?从下面两位去年中考状元的学习体会中,你会发现:他们没有特别的聪明,只是比别人会学习而已。[编者按]  相似文献   

16.
走近研究者     
薛生 《早期教育》2004,(6):14-15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如果你想使教育工作给教师带来欢乐,使教师每天的上课不致变成单调乏味的义务,那就请你把每个教师引上进行研究的幸福之路吧!”然而,当教师真正踏上研究之路之后,他们的感受、他们内心的甜酸苦辣,或许只有他们自己最为清楚。  相似文献   

17.
“兴”是我国古代的一个重要审美范畴,自先秦以来就为各个时代的人所关注。《庄子》一书绝大多数篇目写于先秦,全书竟然没有使用一个“兴”及与之相关的“比”。尽管如此,如果仔细考察庄子一书及其对中国古代文学和古代文论的影响,将会发现“兴”与庄子塑造的审美境界“游”之间存在着很密切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8.
教育使人的生活内涵不断丰富、不断充盈;教育使人学会感受生活、享受生活;教育使人走上积极的新生活,践行多彩的人生。但是,现实的教育并没有很好地实现这些,在全国3亿中小学生中造出5000万“学困生”。“他们的人格在抽象、空洞的知识里被肢解了,他们觉得受骗,觉得自己没有被人当做人看待。他们想不透所有的功能性知识跟自己的生命未来有什么关系,他们在学业生活上都看不出方向,  相似文献   

19.
1.自卑心理。由于“留守学生”长期缺乏父爱和母爱,一年之中(或几年)很少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因此,他们就会自然地存在一种被人遗弃了的感觉,即“没人管、也没人要了”。这样,使他们在生活、学习当中,缺乏自信,很自卑,害怕别人同情的目光,要知道,他们是多么渴望父母的爱,渴望亲情啊!  相似文献   

20.
(一)明晰“生活教育”理念,厘清校本课程建设思路 1.以“为了生活”为目的。我们认为,智障儿童与普通儿童一样享有受教育的权利,教育要帮助他们适应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