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制定和颁布,是贯彻落实江泽民总书记“以德治国”思想的一项重大举措。高等学校作为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摇篮,应当深入实施“以德治教”,建设优良校风,全面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进一步提升广大师生员工的思想道德素质,为国家培养更多更优秀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一“以德治教”中的“德”就是“以德治国”方略中的“德”,也就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全体公民都应当具备的“德”。众所周知,道德是人们关于善良与邪恶、正义与非正义、公正与偏私等观念、原则和规范的…  相似文献   

2.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新时代学校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的核心价值导向。以“礼善”为核心建构学校文化,是学校履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功能、促进学校内涵发展的需要,也是学校践行立德树人理念的根本要义,更是实现教育终极目标的需要。学校可以通过营造“礼善”环境、打造“礼善”课堂、开展“礼善”活动、实施“礼善”课程、制订“礼善”评价、树立“礼善”典型等途径,引领师生行有礼、心存善,实现师生道德成长。  相似文献   

3.
根据《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推进大学生道德建设是高校贯彻落实《纲要》的主要任务和内容,本文认为辨证地挖掘,学习和借鉴儒家儒道德的精华,有效做到“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是推进大学生道德建设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4.
师德建设:高校道德建设的“龙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校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阵地,师德建设是学校道德建设的核心。加强师德建设,教师应当在“德心、德能、德行”的层面上不断自我完善;同时,学校也要建立“德性”制度来完善管理。  相似文献   

5.
柯小青 《湖南教育》2004,(12):32-33
在我国,“道”“德”二字连用始于《荀子》《劝学》等书。荀况说:“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意思是说,学习到礼,并按照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达到了道德的最高境界了。历史车轮滚滚前进,道德概念的内容也不断丰富和发展,现代人的道德是我国千百年来传统道德的延伸和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传统道德中,“礼”是道德的核心,但“礼”又不是完全意义上的道德,而是道德原则的法律化。“礼”相对于德,德是内容,“礼”是形式;德是内在的道德情感,“礼”是外在的行为规范。“礼”在先秦主要用于规范、协调贵族之间的行为,后经孔子等人整合为蕴含着儒家思想的治国之“礼”,直到宋初,由于平民阶层的崛起,“士”开始转化为“四民”之一,统称平民或庶民,与品官相对;  相似文献   

7.
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成为新时代高等教育的重要导向。《纲要》指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是实现立德树人任务的重要手段;挖掘课程和教学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是目前高校的根本任务。本文围绕师资队伍建设、课程设置、课堂教学、信息技术、教材建设五方面,介绍了大连外国语大学“商务英语口译课”课程思政建设情况,探讨在具体课程中将价值观教育融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的可行途径。  相似文献   

8.
本文强调了加强高校师德建设在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实践中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在“以德治校”中起着至关重要的基础和龙头作用。并通过对高校师德建设的现状分析,提出了落实《公民道德实施纲要》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的基本要求和途径。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颁布实施,其意义和影响非常重大,它是贯彻落实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的重要举措,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发展和新贡献,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体现和落实。 高等学校作为公民道德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肩负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人才的重任,在贯彻《纲要》的实践中义不容辞地走在社会的前列,对社会发挥着示范和辐射的作用,从而提高整个社会的道德氛围和水平。而加强高校的道德建设师德建设  相似文献   

9.
在中共中央颁布《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两周年之际,2003年9月20日被定为我国第一个“公民道德宣传日”。这是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切实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的一个重要举措。《纲要》第一次从“公民”的角度提出道德建设的问题,并且概括了“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这对于全社会通过群众性的道德实践活动,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到新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道德冠以“公民”,以及由此提炼出20字道德规范,无疑属于“责任伦理”的范畴。作为现代公民,其基本立…  相似文献   

10.
《老子》“上德”“常德”“广德”“玄德”等思想对价值二元论有着治疗与转化作用。通过对《老子》的上德、常德、广德、玄德进行探讨,并对章句进行疏解与融贯,我们可以认识到《老子》由“玄同之道”所领会延伸而来的“玄同之德”的内涵,即“消极澄清”和“积极讲明”。“消极澄清”在于厘清《老子》对儒家仁义礼智的批判治疗之心,不在于简单的反道德或纯粹的反价值。“积极讲明”在于阐述《老子》“和光同尘”的慈柔玄德观。《老子》在“德”加了“上”“常”“广”“玄”等独特修辞,目标在于治疗价值的暴力,活化道德的宽容性。  相似文献   

11.
老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他的学说与思想反映在《老子》中。“道”、“德”、“道德”是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老子的哲学思想是“道”为宇宙本体,“德”即“道”的体现,“道德”是互为一体的。  相似文献   

12.
为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努力探索新时期德育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拓宽德育工作的渠道.梅县程江镇中心小学在德育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上下功夫。从小处着手.在师生中开展礼仪、礼节、礼貌(简称“三礼”)教育活动,  相似文献   

13.
谭虎 《家庭教育》2014,(10):46-46
“道德”一词最早出自于先秦思想家老子所著的《道德经》。当时,道与德是两个概念。“道”指自然运行与人世共通的真理;而“德”是指人世的德性、品行、王道。“道德”二字连用始于苟子《劝学》篇:“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  相似文献   

14.
(一)孔子论“仁”.孔子是第一个以仁为核心来建立人生哲学体系的人.《论语·颜渊》中孔子“克己复礼为仁”一段话,曾引起郭沫若的高度重视,认为孔子之礼,“绝不是形式的既成道德”,“是在吾人本性内存的道德律”.(《中国文化之传统精神》)孔子倡言之“礼”,不在礼仪形式和尊卑贵贱上,而视它为人的内在道德本性;“克己复礼”就是用这种道德本性去节制人的官能欲望.首先具有个人的道德修养,然后使其行为在社会中发生作用.在“礼”与“仁”的关系中,礼是达至仁的道德台阶;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中,个人进于仁是天下归仁的必由之路.“礼”之社会化,是“天下”的道德环境;“仁”之具体化,  相似文献   

15.
对“以德治国”内涵的理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江泽民“以德治国”思想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安邦治国的基本方略。“以德治国”思想的丰富内涵包括对道德在规范中的地位作用,“治国”层面的道德建设,以什么“德”来治国,“以德治国”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中的定位以及道德建设发展诸问题等内容。  相似文献   

16.
先秦“敬”德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解题“敬德”一语在《周书》中习见。如《召诰》:“王其疾敬德。”“惟不敬厥德,乃早坠厥命。”《无逸》:“则皇自敬德”等等。前辈学者对“敬德”也曾多所论及,但其重点,则往往多放在“德”上,研究周人提出的“德”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殷人不讲“德”而周人非常重视“德”,这一点是殷周在意识形态上的重大区别。本文所论敬德,重点则放在“敬”字上,研究“敬”作为一个道德概念究竟有怎样的内涵?周人这种“敬”的观念,究  相似文献   

17.
张静互 《教育史研究》2007,(2):26-32,90
孟子的“礼”概念有“门”、“心”、“人伦”三重含义。孟子说“礼是门”,暗示“礼”是具体的、规范性的行为模式和在道德实践上的程序;“礼是心”,“礼”作为辞让之心,成为在人心中存在的四端之一,他把“礼”看作是人性本有的一种内在道德性的目的,在于要建立人们与“礼”的必然的内在关联性;“礼是人伦”,“礼”在本质上是“仁义”的道德精神在社会人际关系中的规范秩序,即“人伦”中的体现。孟子把“人伦”规定为一种“礼”,从此肯定了“礼”不仅是一种心性,而且是社会的、具体的脉络中存在着的基本原理。这三重含义联系在一起构成孟子“礼”概念以及通过“礼”的自我修养的整个体系。  相似文献   

18.
分三个层面对“道德”范畴的形成及其内涵进行了历史考察 ,认为是道家老子最先将“道”升华为哲学范畴 ,认为“德”作为政治伦理范畴 ,形成于西周 ,较“道”为早。“道德”连用虽散见于先秦典籍 ,但作为哲学范畴 ,当确定于《庄子》。而《老子》之“尊道贵德”、《论语》之“志于道 ,据于德”、《中庸》之“苟不至德 ,至道不凝焉”等论题 ,都是“道德”范畴的先声。  相似文献   

19.
1.学校要形成“以德治班”的制度环境 以德治班得以实施,需要一个“德治”环境,要靠学校的组织和制度来保证。《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公民良好道德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离不开严明的规章制度。学校要通过多种形式组织学生学习《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文明班级公约》、《公民道德建设纲要》、《违纪处理意见》等制度,为班主任以德治班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20.
射箭源于狩猎,是一项历史悠久的体育活动。在古代,射箭不仅是武力的象征,还与政治、礼仪和道德有诸多联系,形成了所谓的“礼射”。礼射盛行于西周,是当时的一种政治文化制度,也是“一种体育文化制度”,即先民寓德于射、寓礼于射、寓教于射的人文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