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人有许多需要、许多权利.以人为本,即以人的权利为本,以人的需要为本. 在人的许多需要中,有对衣食住行的需要,有对文化的需要.由于这种需要,就产生了经济、文化等等.它们产生出来是干什么的呢?是为满足人的需要,因此它们是为人服务的.  相似文献   

2.
自由是人的生命活动的性质与人的类特性,是人在活动中通过把握现实可能性并将其与人的本质要求相结合而表现出的自觉、自为、自主与自律的状态。认识论、政治学、伦理学和美学意义上的自由各有其具体内容,但它们都是人的完整自由的有机组成部分。努力增进人的自由是教育作为一项育人事业的根本价值诉求。由于自由是包含多方面内容的有机整体,因此,教育增进人的自由需要以培养人的自由能力、提升人的自由权利与义务意识、生成人的自由道德境界和发展人的审美自由等多个方面为价值目标。  相似文献   

3.
人权是人之为人的权利,人权的特殊性在于有了人权人才成为人,没有人权人不成其为人。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科学地揭示了人的类本质、现实本质和需要本质,为现今我们界定人权内容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理论有三个命题:第一,人能劳动;第二,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第三,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研究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理论,除了使我们对什么是人有了更系统的认识外,还使我们从人的本质的角度对劳动、学习、为人民服务的人生目的、人的需要及中国实现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等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从而有助于个人成为更加自觉上进的人。  相似文献   

5.
全日制学校教育中学生的体育权利及其保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学生享有体育权利的依据 1.体育权利是人权的重要内容 人权即人的权利,是人(或其结合)应当享有和实际享有的,并被社会承认的权利的总和.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由于人的需要的历史多样性,决定了公民的权利要求不断增添新的内容,从而使法律规定的公民享有的权利也日益广泛和丰富.体育是在由社会发展所决定的人类需要的体系中,[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一、以人为根本,尊重人,尊重人的权利和尊严,启发人的自觉性世界因为有了"人"才有所谓(对人的)价值和意义,社会历史因为有了"人"才存在、变化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因为有了"人"才有必要和可能并成为  相似文献   

7.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人文关怀的本质。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体现了以人为发展的根本,是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和肯定人的利益需求的统一;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体现了以人为发展的目的,尊重、维护人的价值和权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以人的完善为发展的取向,强调人自身存在的意义,致力于人的精神境界的提高。  相似文献   

8.
关于人的问题的研究,是近几十年来国内外理论界的一个重要课题。在我国,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这个社会转型期,随着人人的主要权地位问题日益突出,于是关于人的各种问题也日益受到理论界的广泛关注。从我国社会生活目前表现出来的情况来看,这些问题主要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的主体地位、人的道德、人道主义、人的权利、人的价值、人的发展、人的自由、人的理想、人的现代化等问题。这些问题都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关于人的现实问题,迫切需要我们作出理论上的阐释和回答。  相似文献   

9.
王朝晖 《文教资料》2012,(29):106-107
人的需要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社会的发展其实就是为人的发展,社会愈发展就愈能从各方面满足人的需要,更能促进人的发展。二者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这表现为人的需要与经济发展、政治发展、文化发展三个主要方面。因此我们必须正确处理经济发展、政治发展、文化发展与人的需要的关系以促进二者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0.
人的尊严与教育的尊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有尊严的需要,尊严有普遍性尊严和获得性尊严的区分。为每个人所享有的普遍性尊严其实也是一种获得性尊严,是人类从古至今奋斗所获得的成就。获得性尊严是自尊与尊重的合奏,以自尊为前提,在尊重中得以实现。作为一种自觉的文化活动,教育也有尊严的需要。教育的尊严是获得性的,既取决于教育对自身内在价值的坚守,也依赖于国家与其他社会系统对教育的尊重。教育是人实现尊严的一种方式,但并不是所有的教育存在样态都有益于人实现尊严,只有尊严的教育才能最大限度地帮助教育主体获得尊严。  相似文献   

11.
张家 《当代教育论坛》2007,(12):114-114
进入21世纪,中国提出了人权,提出以人为本。其实,这是一回事,以人为本即以人的权利为本,简言之,即以人权为本。在跨入21世纪时提出这一思想,具有极大的象征意义,象征着中国不仅跨入了新世纪,而且,也跨入了一个尊重人权的新纪元,象征  相似文献   

12.
教育中的"以人为本"和"以文化为本"是对教育最终的目的指向的两种不同的认识,中外教育家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不同的见解。本文着重分析"以文化为本"的教育观,通过分析斯普朗格、陈寅恪、梁漱溟、晏阳初等人的观点,本文认为应当辩证看待"以文化为本"的教育理念。  相似文献   

13.
道德与需要虽然具有不同的属性,但它们统一于人的生活特别是社会生活之中,它们不仅服从和服务于人的生活,而且它们的价值目标直接指向人的生活。道德是一种价值取向,道德生活本身是一种价值生活,而价值蕴涵着需要,需要是对价值的追求。从价值哲学的角度看,道德教育必须关注人的需要。  相似文献   

14.
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或者说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所产生的体验.情绪和其他心理活动一样,它们的本质都是一种反映.但是情绪的特殊性在于它们反映的是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并且表现为喜、怒、哀、乐等形式的内心体验.情绪对幼儿行为动机、心理活动组织、个性形成及生长发育都有重要作用.因此,研究影响幼儿情绪的因素对促进幼儿情绪、情感的健康和谐发展是非常必要的."物"作为幼儿的一种独特的交往对象,对幼儿的情绪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探究思想政治教育的起源,可以从人的政治社会化需要、人的规范性文化传承和人的生成与完善的伴生物这三个维度进行析:思想政治教育起源于人的政治社会化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出自人类传承规范性文化的需要;人的政治社会化和规范性文化的传承都是基于人的生存需求,以一种本体论思维来看,思想政治教育根源于人的生存的客观需要。  相似文献   

16.
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创造着人。人的生存和发展需要赋予网络文化以发展动力;反过来,网络文化又深深地影响着人的发展。新的文化模式正在培养造就新一代的网络人,对人类的社会生活产生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人正在新的文化模式中不断发展自己的认知能力、不断完善自己的道德品质、不断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17.
重塑教育知识中“人的形象”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本文主要考察了教育知识传统中四种主要的“人的形象”——“宗教人”、“自然人”、“理性人”、“社会人”,概述了它们的形成、发展过程及主要特征 ,分析了它们对于不同历史时期教育知识和教育实践所产生的影响 ,并对它们自身存在的理论缺陷进行了深入批判。在此基础上 ,文章提出重塑教育知识中“人的形象”的问题 ,并就“游戏人”、“文化人”和“制造人”的形象进行了扼要介绍和分析 ,希望有助于重构 2 1世纪中国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的人性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人与自然的道德关系包含着两个基本内容:自然对人类的意义和价值,人类对自然的权利与义务。人与自然之间存在权利与义务关系。从全局看,所有生物之间的合作共生关系就是权利与义务关系,通过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表现了权利与义务的一致性。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着权利义务关系,为了自然的权利,人要牺牲一定的权利,更多的是尽环境道德义务。环境伦理学已把伦理学的边界扩展到了人与环境之间,既然人以自然共同体平等的参与,强调人对非人类的自然有责任和义务;那么,人对自然没有任何特权,更多的是要尽环境道德义务。弄清了这个问题,对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9.
人的现代化并非等同于现代人的某些品质和特征。从历史上,人的现代化就是人的自觉发展过程,即自觉地超越自在自发和异化受动的文化模式,向着自由自觉的方向发展;从内容上,人的自觉发展,集中表现为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人与环境的统一。要实现人的现代化,既需要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为之提供前提和基础,更需要社会的自觉关注。  相似文献   

20.
新自由主义主张权利政治,强调个人权利具有优先性,认为权利优先于功利,优先于权力,优先于善。本文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立场,对新自由主义权利思想从理论基础、哲学前提、权利的内涵、权利的实现途径和目的等方面展开批判。本文认为,马克思主义权利思想的哲学前提是现实的人而非个人主义;出发点从经济根源和阶级关系分析权利而非抽象的权利;权利的实现途径是通过无产阶级革命而非正义原则,其目的在于实现每个人自由全面的发展而非保护最不利者的权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