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安石《泊船瓜洲》中“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名满天下。“绿”字成为后人津津乐道的炼字的典范。据南宋洪迈《容斋续笔》记载,“绿”字是改了十几次才选定的。但选定“绿”字时,王安石自己得意吗?  相似文献   

2.
王安石《元日》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干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不少注本都说“屠苏”指美酒,但笔者认为“屠苏”解作“茅屋”更为恰当。查《辞海》可知,“屠苏”有三个义项:一为酒名,二为草名,三为房屋、草庵。《元日》诗作于公元1070年春节,其时王安石  相似文献   

3.
对于王安石《泊船瓜洲》一诗,刘岩波同志的《是“罢相回乡”还是“拜相进京”》(载《陕西教育》1991年第11期)和戴牧同志的商榷文章《春风明月费斟酌》(载同刊1992年第9期)各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探讨。在此,笔者也想凑个热闹,谈一点个人的粗陋之见。王安石生于宋真宗赵恒天禧五年(1021)的冬天。父亲王益,一生只在南北各地做过几任州县官吏,20岁以前,王安石随父在南北各地游历,广泛地接触到当时的社会现实,目睹了百姓“丰年不饱食,水旱尚何有”(王安石:《感事》)的苦难生活,认识到官贪吏虐、豪强横行是民不聊生的根源。这些经历和认识对他以后改革政治、实现变法打下了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4.
北宋王安石《泊船瓜洲》一诗中,有一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多少年来皆被视为神来之笔,脍炙人口,称作“炼字”的楷模,极富独创性的佳作。最早记录王安石这一炼字故事的是洪迈,他在《容斋随笔》卷八《诗词改字》内说:“吴中士人家藏其草(家里藏有作者的原稿),初云‘又到江南岸’。圈去‘到’字,注曰:‘不好’。改为‘过’,复圈去  相似文献   

5.
查清人厉鹗《宋诗纪事》卷15录王安石《泊船瓜洲》诗:“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并引宋人洪迈《容斋续笔》卷8“诗词改字”条下所录王安石《泊船瓜洲》诗的改字情况:“吴中士人家藏其草。初云‘又到江南岸’,圈去‘到’字,注曰‘不好’。改为‘过’,复圈去而改为‘入’。旋改为‘满’。凡如是十许字,始定为‘绿’。”自古以来,这条笔记成为王安石作诗精于炼字的范例。然而,人们似乎忽略了一点,即“春风又绿江南岸”之“又”字,最早应为“自”。  相似文献   

6.
离愁别怨压莺莺诗有诗眼,文有文眼。戏则有戏眼。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一诗,“春风又绿江南岸”句中的“绿”字是诗眼;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一文,“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是文眼;《长亭送别》一折,“别怨”二字则是戏眼。  相似文献   

7.
古诗讲究语言精练。诗人常把两个名词组合成一个新的词组来反映事物的特色。“水村山郭酒旗风”(初中语文第二册《江南春绝句》)与“吹面不寒杨柳风”(转引自初中语文第一册《春》)中的“酒旗风”和“杨柳风”就是这方面的例子。“酒旗风”既写出了点缀在青山绿水之间的酒旗的动态,又表明春风的轻盈柔和。“杨柳风”既让我们看到了杨柳发青,又感到了春风拂面。真是言精意赅耐人寻味。这两个“风”又有不同之处。“杨柳风”教材  相似文献   

8.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选编了王安石脍炙人口的作品《泊船瓜洲》。《泊船瓜洲》被千古传诵,其中的“绿”字功不可没。 据传,王安石在作《泊船瓜洲》时,先写的是“春风又到江南岸”,后来觉得“到”字不好,就改为“过”,接着又改为“入”“满”等字。经过十多次修改,都不大满意。最后他从“春风何时至,又绿湖上出”这句诗受到启发,才决定改用“绿”字。“绿”字成了锤词炼句的典范,也被称为全诗的“诗眼”。  相似文献   

9.
2010年第5期“同题作文擂台赛之个人show场”的赛题是“风”。暖风,寒风,狂风,清风,春风,秋风,风俗,动漫风,收藏风,中国风,流行风……自然界里有风,  相似文献   

10.
宋神宗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王安石当宰相后,锐意革新,竭力推行新法,遭到大地主大官僚的坚决反对,没几年就被罢了官。在京城闲居无聊,他决意回江南去看看妻儿。第二年春天,王安石由汴京南下扬州,又乘船西上回金陵(今江苏南京),路过与京口(今江苏镇江)隔江相望的瓜州时,船靠码头,不再走了。他站在船头上,触景生情,更加怀念起金陵钟山的亲人来了。于是,他就写了一首题名《泊船瓜州》的诗:“京口瓜州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到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写完后,王安石觉得“春风又到江南岸”的“到”字太死,看不出春风一到江南是什么景象,缺乏诗意;而且风是流动的,从哪儿“到”呢?想了一会,就提  相似文献   

11.
本期“同题作文擂台赛之个人show场”的赛题是’“风”。暖风、寒风、狂风、清风、春风、秋风、民风、动漫风、收藏风、中国风、流行风……自然界里有必会生活里也有风。风穿梭往来,影响我们的生活。请以“风”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字数在800字左右。  相似文献   

12.
春来话古诗     
钟嵘《诗品》曰:“春风春鸟,秋月秋蝉……斯四候之感诸诗者也。”古代许多文人骚客在美妙的春光里或对风咏歌,或对雨轻吟,竭尽夸张比兴之能事。春风多是柔和的,但一般人却很难用语言说出春风是如何之柔和。“可闻不可见,能重复能轻。镜前飘落粉,琴上响余声。”南朝何逊的这首《咏春风》,就抓住了春风可以飘落粉,能够送琴音的特点,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把春风的柔和写得具体可感。当然,春风也有急狂的时候。“无端陌上狂风急,惊起鸳鸯出浪花。”(刘禹锡《浪淘沙》)就写出了春风的狂虐。春风给大自然添色,这是符合现代物候学规律的。杜甫在《…  相似文献   

13.
师:《泊船瓜洲》诗中有这样一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请同学们读读这句诗。古人写诗讲究炼字,因为一个字选得是否恰当往往会影响整首诗的成功与否。据说“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北宋诗人王安石在作诗过程中曾经改过多次,最后定稿时才用了“绿”字,请想象一下,诗人可能用过哪些字?  相似文献   

14.
王安石的《元日》诗曰:“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诗中的“屠苏”指的是古人新正时节常饮以防病健身的屠苏酒。 据《通雅·植物》载,屠苏,乃一种阔叶草。  相似文献   

15.
“春风又绿江南岸”系宋代诗人王安石的《泊船瓜州》中的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传说作者经过反复推敲、仔细斟酌才确定下来。首先用“到”,后来改为“入”、“过”、“满”等字,都认为不好,改了十几个字,才最后定为  相似文献   

16.
《初中生辅导》2023,(30):38-52
<正>开场交际话题导入——相传我国北宋著名的文学家王安石在写“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时,对句中的一个字反复推敲,一再修改,从“到”“吹”“过”“来”“驻”……一直改到“绿”字方才满意,于是才有了这流传至今的千古名句。据记载,经典名著《红楼梦》“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战争与和平》改过7次;《浮士德》历时一个甲子,修改10多次。  相似文献   

17.
读了一些唐诗,唐诗中的风,牵引着我绵绵的思绪……借风写景。古人把春风与杨柳连在一起作诗的例子屡见不鲜,早在三国时期就有曹丕的“柳垂重阴绿,向我池边生”;也有“柳树得春风,一低复一昂”。但我要讲的却全然不是此类老调,而是“意新语工,得前人所未道”的贺知章的《咏柳》。  相似文献   

18.
初中语文课本有一篇课文中引入了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将春风比喻为剪叶的剪刀,十分生动传神:在古代诗词中常提到“叶如剪”,如白居易诗日:“藤花浪沸紫茸条,菰叶风翻绿剪刀。”(《湖上闲望》)。宋人史达祖《玲珑囚犯》词曰:“雨入愁边,翠树晚,无人,风叶如剪。”吴文  相似文献   

19.
江西金溪县柘冈吴氏是王安石的外家。《金溪县志》载:“柘冈在十七都,县西六十里,高二里,周旋五里,形势迴伏可怡。每春月,辛夷盛开,上有王安石读书堂。外家吴氏居其下,安石有诗。”宋吴曾也说:“乌石冈,距临川三十里,荆公外家吴氏居其间。”故《与外氏饮》诗云:“不知乌石冈边路,到老相逢得几回。”又《游草堂寺》诗云:“乌石冈边缭绕山,紫刺细迳水云间。”又《杂咏》云:“乌石冈头踯躅红,江边柳色涨春风。”  相似文献   

20.
“文章不厌百回改”这是写文章的传统经验。宋代大诗人王安石曾将《泊船瓜洲》一诗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先后改为“到”、“过”、“入”、“满”……等十几个字,最后定为“绿”字,被传为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