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锦才武则天曾游洛阳龙门,下诏令众臣赋诗,先成者赏赐锦袍。左史东方虬(qiu)诗先成,武则天以锦袍赐之。未几,宋之问诗亦成,武则天吟赏不止,以为宋之问诗高于东方虬,令人将锦袍从东方虬手中夺回赏与宋之问。后人以“夺锦才”喻指才识超群之士。明人高启《谢赐衣》中“惭  相似文献   

2.
闻一多先生提出孟浩然“人就是诗”,隐居是“一个完完整整的事实”;“真正孟浩然的诗”是“整体的”,“谈到看不见诗”;孟浩然“在生活和诗品两方面足以与魏晋人抗衡”,是“盛唐初期诗坛的清道者”等论点,新颖翔实,精辟独到,给人多方面启发。而某些观点,限于时代与个人视野,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3.
说说炼句     
陈颢 《文科爱好者》2004,(21):71-71
前人诗句中有许多锤炼字句的生动描写:杜甫的“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卢延让的“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贾岛有一个“推敲”的典故,还作过一首出奇的诗:“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三年才作两句,别人如不欣赏,他就不作诗了。  相似文献   

4.
诗歌的读与赏相辅相依。教学中。我们应该做到在读中赏,在赏中读。重要的是,我们读赏诗歌的什么呢?苏东坡在《书柳子厚〈渔翁〉诗》一文中写道:“诗以奇趣为宗。”“奇趣”二字,南京大学莫砺锋教授将其解读为:有意味。笔者对此深表赞同。诗歌的读赏,即是要读赏诗歌的意味,  相似文献   

5.
治病健身,有“药疗”、“食疗”等各种方法。最近翻览史籍,看到古人有关“诗疗”的诸多佳话,觉得颇为有趣。兹录几例,与您共赏。  相似文献   

6.
大多数青年学生,对于中国诗歌尤其是中国古典诗歌比较熟悉和喜爱,而对于外国诗歌特别是“西方诗歌”很少了解,认为“西方诗”神秘莫测,晦涩难懂,因而敬而远之者多,真正喜欢并有所感悟的人则很少。然而,就大多数青年学生可能接触的层面而言,“西方诗”真的那么遥不可及,难以读懂吗?其实不然。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艺术表现形式,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艺术创作个性与特质,自然,“西方诗”也不例外。我们赏读它时,如果能打破定势,循其规律,找到打开它神妙之门的钥匙,也同样能感受到“西方诗”独特的神韵和魅力。那么,解读“西…  相似文献   

7.
过去,谈论先秦儒家诗学比较注重其伦理性内容,其实从孔子到孟子以致汉代的董仲舒,他们对《诗》的读解有比较浓厚的解释学思想。而这一思想是建立在春秋说《诗》“断章取义”的社会风气上的,当时赋诗者借《诗》言志,听诵者借诗以“观”志,这里的“志”是赋诗者所言之“志”,而非作诗者之“志”。赋诗行为的听者与诵者双方,所凭借的是“以类取,以类予”的思维方式,“类”即是孔子所说的“诗可以兴”(引譬连类与感发志意)。在战国时期赋诗的语境不再存在,孟子针对“断章取义”之不足提出“以意逆志”的说《诗》方式,但“断章取义”在说《诗》过程是不可避免的,故有论者提出“诗无达诂”的阐释方式。  相似文献   

8.
“缀文者情动而辞发”。文章有情,皆为心声,文丝脉络,被情所牵,文学作品是情感的载体。“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论文、鉴诗、评人、赏物都得移情入文,以情品文。因此,语文教师应抓住语文学科这一特点,促成学生主体情感与文中客体情感互融、互动、互补,从而激起学生智慧、潜能的火花。  相似文献   

9.
司空图在《休体亭记》中曾有“与靖节醉吟,第其品级于干载之下,复何求哉”的自慰。的确,吟诗、赏诗和论诗为司空图一生的功业所系,构成他全部生活的重要内容。象孟郊的“倚诗为活计”和“至亲唯有诗”那样,司图空也说“此身闲得易为家,业是吟诗与看花”(《闲夜二首》),“侬家自有麒麟阁,第一功名只赏诗”(《力疾山下吴村看杏花》)。  相似文献   

10.
由建国 《甘肃教育》2009,(22):63-63
欣赏中的“欣”即是指愉快、高兴,人在心情好时才能进行艺术欣赏,这是不言而喻的。而欣赏过程中至关重要的却是“赏”,《刘子》云:“赏者所以辨情也,评者所以绳理也。”  相似文献   

11.
龚健 《昆明大学学报》2006,17(3):45-47,69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不仅善于结合自己的感受来写景,而且善于在写景中表达自己的心情。王维的写景诗,能做到使山水的形貌、神韵与诗人的情致完美地统一起来,给人以浑然一体的印象。有人认为王维的《终南别业》,只写了作者寄情山水的闲适情趣,其实在表现闲适情趣中,也透露出淡淡的寂寞和无奈。如果我们欣赏王维的作品,不联系其生平和作品写作时的思想状况,就只能看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而不能体会到隐含其中的更为复杂的滋味。  相似文献   

12.
《人间词话》在论述诗境、妙悟、诗法三方面与《姜斋诗话》极为相似:在诗境论上,《诗话》以为有境之诗写景不似“五里雾”,诗中“情不虚情”,诗歌重在“一意”;《词话》认为写景妙在“不隔”,词人不失“赤子之心”,词以“境界”为最上。在妙悟论上,《诗话》称道诗中“神理”,读诗贵在“自得”;《词话》赞赏诗人“神悟”,读诗当重气象。在诗法论上,《诗话》指出作诗未尝“无法”,但不得拘守“一成之法”,舍筏登岸,方为“现量”;《词话》讲究“章法”,据弃浅陋之法,主张于意境上用力,止于“无迹可求”。可见观堂词论深受船山诗论影响。  相似文献   

13.
沈卉卉 《海外英语》2011,(2):113-114
根据翻译标准多元互补理论,衡量译作的标准不应局限于固定一条,而应根据原作的文体形式,语言风格等因素进行变化。古诗的翻译标准尤其应该倡导多元化,译作的优劣应该从音韵,句法,意境翻译等方面的贴合度进行综合考量,以最佳近似度为原则,从各方面尽量接近原作。同时,试图通过这套理论,找出李白《送友人》三个英译本中最符合原诗的版本,证明在现今的多元化社会中,实行文学翻译标准的多元化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孔雀东南飞》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中国古代叙事长诗。这里对以往学史认定该诗的“反封建”主题提出质疑,并从创作、编纂和接受三个角度分析论证了该诗主题的定位问题,认为“讴歌爱情”才是本诗的主旨所在。  相似文献   

15.
优秀的哲理诗不仅要在诗中表现来自生活的真知灼见,使诗中之理具有真实性、深邃性和启迪性,以开人心智,还应寓理于象,做到哲思与诗趣的统一,即具有智性美和理趣美。  相似文献   

16.
诗歌是纯粹的抒情文体。中国古典诗歌,大多篇幅短小。为防读者一眼望穿,诗人在布局谋篇上,常求曲折,力避平直,于尺泽中兴波,以求得在有限中滋生出绕梁三日的悠长情韵,在小诗篇中造出大文章。古典诗歌在构思布局上颇有讲究:为吸引读者,工于发端,开篇时,或音节新奇,或惊天浩叹,或拔尘痴问,或句式多变,引入入胜;为言尽意无穷,在结尾上巧于结穴,或改变句式语气,或以景结情,耐人寻味;在布局上,则法无定法,重视材料的组织顺序,讲究起承转合的结构规范,使整首诗摇曳多姿。  相似文献   

17.
概说京派禅境诗歌及其成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多数京派诗人有着各不相同的佛因禅缘,他们的人生经历及近禅思想反映在诗歌创作上,便形成了京派禅境诗歌。因此京派禅境诗歌的出现绝非偶然,其存在也是现代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事实。晚唐诗歌的余韵,近代佛学的复兴,以及现代世事的无常是京派禅境诗歌形成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杜审言的七律《大酺》是一首早期的七言律诗,确定其作年,对准确地了解七言律诗的发展演变过程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可以确定杜审言任洛阳丞的确切时间。本文经过深入的考察、排比,考定杜审言的七律《大酺》应当作于万岁通天元年(696)三月;也正是在这一年的年中,杜审言离开常州江阴,升任洛阳丞。  相似文献   

19.
杜审言的七律《大酉甫》是一首早期的七言律诗,确定其作年,对准确地了解七言律诗的发展演变过程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可以确定杜审言任洛阳丞的确切时间。本文经过深入的考察、排比,考定杜审言的七律《大酉甫》应当作于万岁通天元年(696)三月;也正是在这一年的年中,杜审言离开常州江阴,升任洛阳丞。  相似文献   

20.
集句诗的起源很早,但直到北宋才发展、成熟起来。仁宗朝的石延年、胡归仁,神宗朝的王安石,徽宗朝的葛次仲和林震,是集句诗的发展过程中几个非常关键的诗人。集句诗在艺术上有从“贵拙速”到“意贯而对偶”的变化。南宋以后,集句诗创作又出现了一些新的现象:在题材上走向了专门化;集杜诗成了一个突出的品种;创作规模越来越大;“以文为戏”的特点再次被强化;甚至成了小说和戏曲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