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许涛 《教育与职业》2022,1004(4):58-62
当前,制约大学生高质量充分就业的主要因素包括经济新业态和就业新形态发生深刻变革冲击大学生就业、用人单位岗位需求的适应性变化凸显就业结构性矛盾,以及人职供求的不平衡导致大学生就业不充分.实现大学生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基本逻辑包括提升人力资本、获得社会资本、促进人职匹配.据此,文章提出促进大学生高质量充分就业可从国家助推、高校助力、学生自为三个方面齐发力.具体来说:国家层面优化就业环境,鼓励支持经济新业态和就业新形态,开拓新职业空间;高校层面调整就业模式,统筹"人·环境·资源·职业"产生多维聚合效应促就业;学生个体则通过完善就业素养,理性决策达成高质量就业.  相似文献   

2.
我国大学生就业制度的变革对大学生就业有深刻的影响。政府、用人单位和高等学校都应该积极研究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工作出现的新情况,承担起自己的责任,深化改革,促进大学生就业工作健康开展。  相似文献   

3.
高校大学生就业诚信之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毕业生与就业市场的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与此同时,就业市场中的诚信缺失现象也逐渐凸现出来。大学生就业诚信缺失人数的逐渐攀升趋势,引起社会和高校的普遍关注。如何正确理解大学生就业诚信缺失现象?如何正确评价大学生就业诚信缺失现象?高校应采取哪些积极的应对之策?本文谈些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4.
记者(以下简称"记"):当前我国人力资源市场化配置的现状如何?存在哪些不合理的地方?这些对人才的就业尤其是大学生就业有什么影响?  相似文献   

5.
我国大学生就业确有一定困难.文章首先分析了大学生就业的几个主要环境:制度环境、市场环境、“软条款”环境和经济环境.在国外,大学生就业政策和措施有哪些可以借鉴?改善二元结构、调整产业结构、注重技术教育和改革教育体制对于优化结构性失业环境具有重要作用.文章还对优化摩擦性失业环境和求职性失业环境提出了若干就业环境变革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心中理想的职业是什么?哪些企业在大学生心中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大学生心目中最希望为之工作的企业是哪些?大学生们最看中企业的哪些方面?企业如何提高自身对人才的吸引力?如果选择出国,大学生们首选的国家、学校是哪些?大学生们主要通过哪些渠道获得就业信息?……。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心中理想的职业是什么?哪些企业在大学生心中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大学生心目中最希望为之工作的企业是哪些?大学生们最看中企业的哪些方面?企业如何提高自身对人才的吸引力?如果选择出国,大学生们首选的国家、学校是哪些?大学生们主要通过哪些渠道获得就业信息?……  相似文献   

8.
一、坚持"一把手工程",开创我校就业工作新局面 面对就业市场的新形势、新需求、新变化和新政策,哈尔滨师范大学自2007年以来始终站在生存与发展的战略高度,将毕业生就业工作纳入了学校整体发展规划的系统工程中,坚持"一把手工程",制订了人才培养要以满足社会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发展理念,形成了就业工作是"建强校"战略的必由之路,是实施精品师范教育战略的先行导向的深刻认识.  相似文献   

9.
正当前就业形势严峻,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面临就业难题,导致这种状况的原因,既有高校扩招毕业生大量增加与社会需求不足的供需矛盾,也有高校、大学生自身和用人单位等方面的原因。因此,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需要政府、高校、用人单位和大学生等多方共同努力,从而实现办人民满意教育的目的。一、当前就业形势分析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体制不断变革,在本世纪初,为了实现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需要,高校大学生就业政策由"自主择业、双向选择"向"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双向选择"的转变,在就业政  相似文献   

10.
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了《关于做好201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就业指导中心主任刘康就此进行了解读. 《教育与职业》:《通知》在鼓励大学生去基层就业及自主创业方面有哪些新做法?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我国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制度进行了根本性的改革,“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就业模式的建立,为大学生择业赋予了更大的自主权,创造了更为广阔的择业空间。那么,什么是当代大学生心目中的理想就业选择?什么样的企业在毕业生心中最有吸引力?当代大学生的就业价值观有哪些特点?他们在求职择业中需要哪些指导和帮助?为了  相似文献   

12.
在就业竞争激烈的今天,哪些能力才是制胜法宝?山东建筑大学大学生就业、创业走访调查社会实践团花了两个月的时间调查采访,得出结果认为,约六成的企业受访者在招聘时,更看重大学生学习能力、营销和实践能力等"软能力",学习成绩则是次要的,"软能力"不"硬"已成为大学生就业的软肋,,  相似文献   

13.
网络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也引发了人们思想观念的变革.自2003年6月13日"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信息网"正式开通.截至2010年7月,全国各省都建立了毕业生就业信息网,国家级、省级的毕业生就业网络服务体系已经形成,各高校也都相继建设、完善了就业网站,就业网已经改变了过去比较单一的求职渠道而成为大学生就业的另一条新渠道....  相似文献   

14.
深入阐述了"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背景及核心要义,并从新发展格局和大学生就业质量等两个主体的不同方面分析了其相互作用机理;探讨建立"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的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并以辽宁省为例进行实证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提升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对策.研究表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大学生就业质量有所提高,但对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该充分发挥政府、高校、企业、大学生自身四个方面的耦合力量,不断提高"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的大学生就业质量.  相似文献   

15.
更新教育观念,转变培养模式,造就新一代高素质人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引语 :我国高等教育在世纪之交经历了大规模的扩招 ,大量高校毕业生进入劳动力市场 ,引发了社会对高等教育发展的广泛关注。我国的劳动力市场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大学生 ?未来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会有哪些变化 ?高等教育应该如何面对毕业生就业的压力 ?……这一系列问题既不是纯粹的教育问题 ,也不是纯粹的经济问题。毕业生就业和高等教育发展密切相关。组织本次笔谈之初衷在于试图打破某一专业研究的思维定势 ,深化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和高等教育发展的认识 ,因此特邀学科背景不同、学术个性卓尔不群的学者阐述他们对毕业生就业问题的观点和对高等教育发展的关怀。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问题引起各方关注,其中"女大学生就业"是关注的焦点之一.男女大学生的就业情况存在哪些异同,女性人才培养的思路应当怎样确立,礼会对女性人才的成长成才应给于何种关怀,是一个值得思考和分析的课题.  相似文献   

17.
就业环境变革条件下高校就业工作机制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的政治、经济、教育、科技、文化体制以及劳动人事制度经历了市场化的深刻变革,大学生的就业环境较前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就业环境的变革凸现了我国高校现行就业工作机制存在的缺陷,对我国大学生就业工作产生了直接和重要影响。要想有效解决当前大学生就业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必须确立科学的发展观,进行就业工作的机制创新,为大学生就业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相似文献   

18.
关于大学生就业心态的调查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已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整个社会的密切关注,也成为大学校园中讨论的中心话题之一。那么,现今大学生自身有怎样的就业意向?他们主要通过什么途径并希望通过哪些途径求职?他们对就业“难”的基本看法是什么?他们在求职过程中需要哪些帮助和服务?他们是否在进行“就业反思”并反思了些什么?我们就此对部分2004届大学毕业生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其目的在于,一方面希望大学生的就业心态能够得到及时、充分的反映;另一方面能够为政府的决策及所有关心此问题的人们提供相关的参考意见,促进大学毕业生的充分就业。  相似文献   

19.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体制和就业机制的变革,对高职大学生的职业思想观念、职业价值取向等诸多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对高职院校培养目标既符合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总体形势,又能够实现学生的自我价值提出了新的挑战。学生在就业时首要考虑的差异能折射出其职业价值观取向的差异,从而决定了职业选择倾向及工作态度。了解新时期高职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把握其呈现出的新特点,对解决当代高职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针对性地做好高职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帮助高职大学生树立科学的职业价值观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正近年来,在大学生就业率备受关注的同时,就业结构、就业地域不平衡的问题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高校毕业生是首选在一线城市就业,还是在二三线城市就业;是被迫逃离一线城市,还是主动避让,转而去二三线城市去打拼。你将做怎样的选择?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高达727万,高于去年的699万,更难就业季已经来临。为了应对新一波高校毕业生大潮,进一步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省会以下城市和县(市)就业,2014年1月教育部启动地级城市面向高校毕业生网上招聘活动。从近年来对大学生就业城市的调查显示,以及就业的实际走向来看,大批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已成为大学生就业的共识,这得益于国家"大学生村官计划"、"西部计划"、"三支一扶"等宏观政策的引导和实施,也得益于广大毕业生在选择就业城市时越来越务实和理性,越来越多的毕业生不再将目标锁定在一线城市,他们相信自己在二三线城市的生活一样精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