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宗教、邪教人生观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生观就是人们关于人生目的、人生价值、人生态度等人生问题的根本看法、信念和观念。宗教、邪教在回答人是什么、人为什么活着、人活着有什么价值、人应该怎样活着等问题时,均有不同的取向和评价,也产生了不同的社会影响。对两者人生观的比较和评析,有利于认识其本质和功能,对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有着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
谈谈人生观     
人为什么活着?应该怎样活着?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就构成了一个人的人生观;各种不同的回答,又形成了各不相同的人生观。大学生都是青年人。青年者,人生之王,人生之春,人生之华。青年时期,是人生观形成的重要阶段。社会主义大学生要认真学习人生哲理,把自己的人生理想、人生目的,同共产主义大目标联系起来,逐步树立共产主义人生观。  相似文献   

3.
人活着其一是体现活着的意义,其二是为了愉快、幸福地生存:是社会的一分子,一个现实的人。虽然在不同的场所.不同的时空,不同的分工中扮演了不同的角色,但社会对每个人都有规定,有使命.有任务.其中最基本的内容就是应有的“责任”。  相似文献   

4.
所谓精神支柱就是一个人工作、学习、生活的思想感情动力。它回答人活着的意义、生活的目的、人的一生应当怎样度过等等这样一些问题。精神支柱的性质决定着一个人的社会态度、社会价值。有了正确的精神支柱,人的生活就充满着无限的朝气,为他人,为社会作出自己的贡献。有了不正确的精神支柱,就会使一个人颓废堕落甚至走向人民的反面。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雷锋,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过得更美好”,人生的意义就是“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他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他一心为公,从不谋私利。无  相似文献   

5.
德育,是学生德智体等全面发展中的首要方面。它对于学生的培养成长意义至关重要,它贯穿于育人的全过程,起着主导的作用。高校的德育内涵丰富广泛,德育工作的基本内容至少有以下诸点是必要的。一、人生观教育人生观即对人生的看法,也就是对于人类生存的价值和意义和基本看法。人生在世,每个人都必须回答“为什么活着”这样的人生目的问题。所以人生观人人有之,其区别在于是正确的、科学的人生观。  相似文献   

6.
《悲惨世界》与《活着》均着意于表现人类充满苦难的人生,并通过描写主人公的一生来探讨人应当如何活着的永恒话题。《悲惨世界》与《活着》在人文主义立场及表现苦难方面存在相同之处。冉阿让和福贵不同的人生轨迹与归宿显示出中西迥然不同的传统人生观。  相似文献   

7.
人生的意义     
海涛 《下一代》2013,(2):26-26
曾经有人问过爱因斯坦一个问题:人为什么而活?爱因斯坦回答:“追问人生的意义是毫无意义的。”笔者起初对此深感疑惑,不知道这位大科学家为啥这么说。人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活着,稀里糊涂地来,稀里糊涂地去,那人生还有什么意义呢?  相似文献   

8.
实现价值     
曾读池莉的一篇文章,说人生本是没有什么意义的,但人活着,就必须赋予人生一种意义。那么,这个意义是什么呢?即人生的价值体现在哪里?每个人都在寻求着答案。  相似文献   

9.
余华的《活着》,是一部真正关注人生苦难及苦难中生命个体生存意义的写实力作。小说的价值已从学的层面延伸到整个人类生存意义的深刻的哲学命题上。对于在极度生存状态下生命个体为什么能活着,活着是为了什么这样一个基本命题,它给在极苦难与不幸境遇中仍能活着的人提供了一个参照样本,从而解读出人类千百年来面对苦难仍生生不息的精神根源。  相似文献   

10.
人生之真相如何?什么是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人应该怎样活,路应该怎样走?对这一系列问题的不同回答,构成了不同的人生观。陈独秀将西学和中学融为一体,剖析了人生的真相,阐明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回答了人应该活的问题,从而建立了积极的、进取的新人生观。  相似文献   

11.
叩问人生     
以前读爱因斯坦的传记,看到有人问他,人为什么而活?爱因斯坦回答:"追问人生的意义是毫无意义的。"当时对此深感疑惑,不知道这位大科学家为啥这么说。人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活着,稀里糊涂地来,稀里糊涂地去,那人生还有什么意义呢?这个问题,相信每个人都在心里问过自己,可是有多少人说得清,人究竟  相似文献   

12.
明天的作用     
闲来无事,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社会现象——严肃地说,是人类的文化现象,或说是生命现象,那就是大多数人都在为明天活着。说起来,为明天活着的内容是很丰富的,从个体上说,既可以每一个人拥有一个目的;从群体上说,大家也可以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单从普通百姓说起,  相似文献   

13.
人生的解释     
在高中的课文中,多处讲到了“人生的价值取向”这样一个敏感而又不容回避的问题。人生的价值,彻底地说,就是人生的意义,就是人活着为什么。而要准确地回答人生的价值,又不能不触及到对“人生”本身的诠释,也就是通常说的“人生的真谛”。本文选取了一个十分特殊的视角——对人生能否“理解”——进而推演至如何“理解”,以引发人们的深思。这是有很大的积极意义的。好,就请读原文吧——  相似文献   

14.
冯陶 《鸡西大学学报》2010,10(4):111-112
活着与死亡是人生的两大基本问题。踯躅于生死两端,东西方文化的差异生成了不同的生死观。余华的小说《活着》展示出了中国人典型的生存方式,顺天知命,以生抗死,对死亡进行了否定;波伏瓦的小说《人都是要死的》则阐释了‘死亡的意义与价值,肯定了向死而生。  相似文献   

15.
心灵阳台     
《新高考》2008,(9):64-64
有个问题我一直搞不明白,人活着到底为了什么。有人告诉我为活着而活,可我实在是很困惑,总感到人生无意义,不知这与我的性格有无关系。  相似文献   

16.
明天的作用     
闲来无事,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社会现象——严肃地说,是人类的文化现象,或说是生命现象,那就是大多数人都在为明天活着。说起来,为明天活着的内容是很丰富的,从个体上说,既可以每一个人拥有一个目的;从群体上说,大家也可以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单从普通百姓说起,  相似文献   

17.
张勇 《语文天地》2013,(11):24-25
千古文章意为高,文以意为先,立意高下直接决定文章品质。若立意深刻,词章华丽与否又何妨。但深刻立意从何而来呢?一、关注自然未来,思考社会人生要做有思想的人,思考人生、社会与自然,站到生命意识、社会历史、人类未来的高度,去追求更高远的人生境界和更广阔的社会责任意识。1.体悟人生,增强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18.
学生究竟是什么?这是一个必须回答清楚的问题,否则,我们的教育教学便是盲目的。自从有了专门意义上的教育以来,学生就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出现于人类社会。然而,对于“学生究竟是什么”的认识,千百年来一直莫衷一是。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其看法差异是非常大的,因为不同时代、不同社会要求的人才特质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19.
人类自诞生以来就一直在争取对客体、对世界的支配,但在前有的世纪里,物质世界或某种落后的观念、制度是人什1改造的首要对象,而二十世纪,虽然过去的客体仍是客体,人们的眼光却集中在“社会”这一谁也说不清的怪物上。消解社会,创造适合于人生存在的社会环境,提到了人类的议事日程上。与之相适应,文学则发生了由构筑社会到消解社会的变化。  相似文献   

20.
福克纳塑造了多个白痴形象,他们在小说中举足轻重,是有丰富内涵、立得住的人物典型。这些孤苦无告的白痴是人类苦难的象征,他们为小说营造阴郁的氛围,奠定惨苦的基调,成功地表达了福克纳独特的人生体验:人生中充满着痛苦和磨难,人活着就是受苦,这是人永恒的命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