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对于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大家言必称"乡愁诗人",因为他1972年写的"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的《乡愁》诗传遍了大江南北。余光中说,这些年来,《乡愁》几乎成为我的名片,《乡愁》在海峡两岸大受欢迎的程度实在让我感到惊讶。其实,他在同时期写的另一首诗歌《雨声说些什么》也表达了这样的主题,而且《雨声说些什么》以其独特的表达方式深受读者的喜爱,我认为它应该可以成为乡愁诗的另一张名片。  相似文献   

2.
亲爱的台湾小伙伴们:你们好!我头一次给远方的朋友写信,特别是在台湾的你们。虽未曾谋面,但只要我一有时间,就会有和你们聊聊的冲动。最近,我们班组织的一次活动让我久久难忘。那晚,我们朗诵余光中先生的《乡愁》,当读到"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朗读者泣不成声,在  相似文献   

3.
异乡的春节     
杜鹃 《神州学人》2007,(2):30-30
这个大年三十依然有些特别,远离家、远离父母,一个人在异乡,在德国小城弗莱堡度过。记忆中不在家过春节这是第二次。记得当初为了高考,孤身一人前往山东日照苦读,春节也是在那里度过的,在那个破陋的教室中我们还举办了联欢会,大家张灯结彩,淳朴的同学、微笑的我们,以及我心中那始终存在、挥之不去的想家的心情,至今仍叫人难以忘怀。那时珍珍还为我写了一首思念远方母亲的诗,记得好象是模仿余光中的《乡愁》,她那时候特别爱写诗,那些诗句也充满着  相似文献   

4.
《听听那冷雨》是台湾著名“乡愁诗人”余光中先生的散文经典名篇,作者以其极富密度和弹性的诗一般的语言营构了一个意蕴丰厚的“冷雨”世界。在文章的标题里,作为全文核心意象的“冷雨”,得到了醒目的凸现,给读者带来一股透心彻骨的凄凉之意,有一种直逼人心的艺术感染力。自古迄今,写雨的诗文,可谓不胜枚举,但写得如此丰富细腻、情思斑驳又率真感人者,似乎并不多见。文中的“冷雨”时空交织,繁复错落。  相似文献   

5.
余光中因其《乡愁》一诗而有“乡愁诗人”之称。乡愁,指对大陆乡土文化的怀念。余光中在台湾生活40年。最近20年居住在南台湾的高雄,临山近海.周遭的风景,常在他的诗文中出现。南台湾盛产各种水果,诗人饕餮之余,常有吟咏,写水果的甘美,颂乡土之可爱。最近台湾的果仙果后如莲雾、芒果,飞越《乡愁》所说的“一湾浅浅的海峡”,登陆神州。大陆乡亲在品尝佳果的时候,不妨一读“乡愁诗人”的水果诗,感受一下他对乡土的恋慕赞美。  相似文献   

6.
说起台湾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方素珍,很多读者可能未必留意,但提起《我有友情要出租》《妈妈心妈妈树》《花婆婆》,那些热爱图画书的家长和老师们,却几乎无人不晓了。方老师游走于大陆和台湾,致力于儿童阅读推广,因翻译著名的  相似文献   

7.
台湾著名女作家三毛,以她那有限的人生,抒写出许许多多富有无限魅力的精美散文。她的散文发表,不仅在台港、海外掀起了阵阵“三毛旋风”,屡屡占据畅销书榜首,而且在现今的大陆,喜爱三毛散文的读者,是越来越多了。有识者共认,三毛的散文雅俗共赏,品味无穷。那么,...  相似文献   

8.
“大陆是母亲,台湾是妻子,香港是情人,欧洲是外遇。”我对朋友这么说过。大陆是母亲,不用多说。烧我成灰,我的汉魂唐魄仍然萦绕着那一片后土。那无穷无尽的故国,四海漂泊的龙族叫她做大陆,壮士登高叫她做九州,英雄落难叫她做江湖。不但是那片后土,还有那上面正走着的、那下面早歇下的,所有龙族。还有几千年下来还没有演完的历史,和用了几千年似乎要不够用了的文化。我离开她时才二十一岁呢,再还多时已六十四了:“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长江断奶之痛,历四十三  相似文献   

9.
李金坤 《学语文》2012,(2):46-47
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1972年创作的《乡愁》(见卷首),分别以"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人生成长四阶段的时间顺序,逐一展示了诗人"我"与"母亲"(生离)、"新娘"、"母亲"(死别)、"大陆"之间朝思暮想、难以排遣的"乡愁"。全诗采用层层递进、渐次放大的表现形式,将诗人对亲人的相思与挚爱之情升华到对祖国母亲的眷念与酷爱之忱,  相似文献   

10.
人在家中坐,愁从心上来;心有千千结,诗有千千解。“愁”在诗人心中是无意喷涌的一丝浪花,诗在读者心中是有意掀起的层层涟漪。越是忧郁的言语,越容易产生心灵的反应;越是伤情的诗句,越可能形成感情的共鸣。重读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笔者沉郁其中,非借助言语而不能平静。  相似文献   

11.
袁秋生 《中学文科》2008,(5):150-151
人在家中坐,愁从心上来;心有千千结,诗有千千解。“愁”在诗人心中是无意喷涌的一丝浪花,诗在读者心中是有意掀起的层层涟漪。越是忧郁的言语,越容易产生心灵的反应;越是伤情的诗句,越可能形成感情的共鸣。重读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笔者沉郁其中,非借助言语而不能平静。  相似文献   

12.
故乡,既是现在的故乡,也是过去的故乡,还是将来的故乡,它是永远的故乡。到了 20世纪,我们听到了台湾诗人余光中这样的声音: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在一唱三叹中,乡愁和“我”一起成长。   历史的故乡,从少年到白头,从大陆到台湾,从黄皮肤到黑眼珠。   故乡在哪里 ?…  相似文献   

13.
阅读练习     
正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余光中:一生一世永远斩不断的乡愁王钟的在海峡两岸,余光中一直以"乡愁诗人"著称。很多中国人都会背诵他那首《乡愁》: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在大陆和台湾因政治原因分割的历史背景下,不少饱受离别之苦的中国人以乡愁文学为心灵寄托,维系着跨越大江大海的精神世界。作为台湾乡愁文学的代表人物,余光中创新了传统文化中"乡愁"的  相似文献   

14.
羁旅与乡愁--试论美国华文留学生文学的文化心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华留学生文学滥觞于20世纪60年代留学美国的台湾留学生文群,他们大都经历了从大陆到台湾、从台湾再到美国的双重放逐。前所未有的心灵深度体验和异域生活的陌生,构筑了美华留学生文学丰富的主题涵纳:除了沉重的乡愁悲歌和苍凉的历史感喟之外,还具有和乡土的紧密牵连。美华留学生文学表达一种边缘性的情感和体验而自成一体,成为留学生作家沉郁的乡愁情结的凝结,是对中国文学中乡愁主题的延续和拓展。  相似文献   

15.
蒋勋,台湾著名画家、作家。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史学系、艺术研究所毕业。对于美,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蒋勋有着专业的研究,加之文笔清丽流畅.析理深入浅出,近年来出版的著作很受读者欢迎.  相似文献   

16.
乡愁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乡愁@余光中!台湾  相似文献   

17.
台湾当代乡愁诗是特定时代背景的产物.由于政权的长期对峙,人为的隔绝,使大陆去台湾的诗人纷纷写作乡愁诗以寄托情怀.这些乡愁诗的意象纷繁,各具特色,可以归纳为三大类型:阻断的意象,穿越的意象和寄托的意象.这三类意象有着内在的关联.这些意象有对古典诗歌意象的继承和改造,更有现代意义上的创新,从中可以看出台湾乡愁诗对新诗的独特贡献.  相似文献   

18.
<正>母亲来看我了,但只能待两天。在那两天里,她把我和父亲弄得一团糟的家里里外外都打扫干净,还帮我们洗了衣服。她给我们从沈阳带来了水果和猪肉,就好像她是来慰问难民一样。在那两天里,我从没让她离开过我的视线。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中,由于各种复杂的历史及现实的原因,有关台湾的空间想象非常少。在台湾的叙述方面形成了"宝岛"与"魔窟"的并置,让大陆读者形成了对台湾的最初想象。文学中的台湾想象增强了大陆读者对台湾的认同感,减弱了大陆读者对台湾的陌生感。  相似文献   

20.
乡愁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名篇品读: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写于1972年,发表后即在彼岸引起强烈反响。改革开放以来,此诗也在大陆不胫而走,并选入了中学语言教材,深受广大读者欢迎。几年前中央电视台的春节晚会上,还有海外歌手演唱过台湾作曲家根据它谱写的歌曲,更让它飞遍千山万水,拨动无数炎黄子孙的心弦。可以说,这首诗是当代新诗之林中影响极其深广的佳作;它的深入人心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