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翻译小说对我国小说从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变革的影响有四大作用:(1)使中国小说的地位提高,改变了“小道”之说,使读者了解到小说作家在异域地位甚高;(2)使中国小说由“教诲劝诫”向描绘社会人生转变,成为近代小说革命和“五四”文学革命的先声;(3)使中国小说从思想内容到艺术形式变得多姿多彩;(4)使中国小说走向现代白话、通俗化。这些作用与当时社会的文化发展、文学的商业化有联系。  相似文献   

2.
在“五四”文学革命时期,中国小说创作由古典形态向形态转型的过程中,从鲁迅的第一篇白话短篇小说,到其他作家,流派,团体小说创作,几乎无不受到外国文学的深刻影响,正是在这种冲击,吸收,融合,创新的情况下,中国小说创作出现了根本性的变化,从此走上了它的现代化发展进展。  相似文献   

3.
系列小说的产生伴随着“反结构”的倾向。系列小说家力图摒弃长篇小说过分封闭与拘束的结构形态而着意淡化小说的“结构”制约,从而使系列小说呈现出开放、自由的结构形态。叙事单元之间互相独立.无紧密联系,单元内部的结构也呈现“散化”的趋势。但系列小说“无结构”不过是夸张而已。外部松散自由的组织形态更需内在深层结构的制约。系列小说的叙事单元由共同的地域或人物,同一的叙述视角、母题或主题联结起来。这种亦开亦合、开合自如的结构使系列小说与长篇小说比较起来,显示出独有的审美风貌,更具自然之致。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白话长篇小说晚起于世界许多国家的原因有多个方面。中国表意文字在记录口传上的弱点,成为长篇巨制产生的天然屏障;而书写工具的不便利又使长篇小说的产生缺乏必要的物质基础;中国叙事文学长期被历史叙事主导,传统小说文体的低下以及文人对小说的敬而远之,是古典长篇小说晚起的深层原因。对古代白话长篇小说晚起的原因进行探讨,有利于深层理解小说发展流变过程中的特殊现象,这对完善古代小说发展史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5.
中西古典长篇小说叙事结构在20世纪之前相互之间影响甚微。中国长篇小说自《三国演义》到《红楼梦》逐步发展成熟并定型;西方长篇小说虽起步较晚,但其结构由简单到复杂,始终处于推陈出新、不断发展的良性循环之中。文章试从文学渊源、民族意识和哲学观念等几个方面来阐述出现上述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在"五四"文学革命时期,中国小说创作由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转型的过程中,从鲁迅的第一篇白话短篇小说,到其他作家、流派、团体的小说创作,几乎无不受到外国文学的深刻影响。正是在这种冲击、吸收、融合、创新的情况下,中国小说创作出现了根本性的变化,从此走上了它的现代化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长篇小说起源于民间讲唱文学——说话。中国早期的长篇小说,大多是在“说话”底本的基础上由文人加工整理而写定的。就我国小说史上具有先锋意义的四大奇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金瓶梅》而言,有三部就是这样形成的。从文体角度看,这些小说与“说话”并未有根本的区别。其后的许多长篇小说,也是文人们在题材、形式以及创作方法上对早期小说的模仿。因此,《儒林外史》以前的长篇小说,虽然题材各异,有历史演义,有英雄传奇,也有世情、市井小说,结构、语言也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8.
明清时期,长篇小说创作达到高峰,对中国古典长篇小说结构的研究,大家辈出,见解纷呈。笔认为:中国古典长篇小说的结构是一种圆形结构,本主要从人物命运和故事情节发展的角度分析中国古典长篇小说的结构。  相似文献   

9.
《金瓶梅》“词话本”中的“剧曲”和“散曲”所显示的叙事功能,说明小说在叙事发展过程中,由注重“事”向注重“叙事”发展转化,而这一转化过程总是由不自觉到自觉,由不成熟到成熟。这一研究是叙事学的基本命题,在中国小说发展史上,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0.
文章分析了刘斯奋的长篇小说《鸡鸣风雨》在叙事结构上的特点:1、叙事的起点和终点为浓重的时代氛围所笼罩。2.不重视具体人物与故事的整体性,甚至可以说人物和故事给人以“散”的感觉。3.由起点和终点所组成的氛围与人物心理感觉受共同构成某种“气韵”,它成为结构小说的核心方法,并指出,这种叙事结构直接承续中国古典写意性小说的叙事传统,是对中国传统叙事方法的恢复与推进。  相似文献   

11.
莫言长篇小说《生死疲劳》采用古典章回体小说的架构形式,借用"六道轮回"的佛教思想,糅合魔幻与现实的创作笔法,以主人公西门闹转世为驴、牛、猪、狗和猴的视角,观察和体味中国农村由土地改革、合作社、大跃进到"文革"以及改革开放等特殊时期的历史变革。小说采用古典章回体形式,既很好地把民间故事有机串联起来,又让读者感受了莫言小说的古典情怀。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是初中“整本书阅读”的推荐书目,也是教师引导学生由“浅读”到“思读”到“精读”的教学实践过程的一个良好契机和开端。教师要引导学生逐步、逐层、深入阅读小说,掌握小说阅读应该具备的知识,将个人的阅读感悟转化成自己的人生成长经验,提升自己的阅读素养。教师也应该在指导学生整本书阅读的过程中提高自身专业发展、改进教法、丰富教学理念。  相似文献   

13.
吴敬梓是我国十八世纪一位杰出的古典现实主义小说家,他的长篇小说《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史上不朽的讽刺文学巨著。因为它高度的讽刺艺术这一特色,在中国小说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里讲到清代讽刺小说时,肯定它是“秉持公心,指谪时弊”、“其文戚而能谐,婉而多讽”的好作品。并且说,从有了《儒林外史》,中国的小说“乃有足称讽刺之书”;又说,以后也少有“以公心讽世之书如《儒林外史》者”。作为一位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吴敬梓采用高度写实的创作方法,以现实中的人为小说的原型,讽刺笔触深入到封建社会的方方面面,首…  相似文献   

14.
刘娜 《柳州师专学报》2011,26(6):21-23,35
伊塔洛.卡尔维诺的长篇小说《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充分体现了后现代小说碎片化、互为文本、迷宫体验等叙事特征。小说故事由框架故事和嵌入故事两部分组成,在结构形态上既有对传统小说叙事模式的继承,也有改变小说艺术模式的努力与尝试;小说通过故事情节的不确定性传达了现代人在现代社会中的迷宫感受。  相似文献   

15.
废名小说《桥》的意境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废名的小说创作 ,深受中国古典诗词的影响 ,讲究意味深长的意境。其长篇小说《桥》着力于层次纷繁而又融为一体的意境营造 ;以文为画 ,在画面中传达如诗如歌的境界 ;追求“含不尽之意于言外”、含蓄蕴藉的“虚境”美 ,对现代早期诗话小说的发展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1990年代到新世纪初的军旅小说经历了一个解构-重建-发展的过程。解构时期的“农家军歌”和“大院小说”侧重对军人的世俗化写作,重建时期作家再次意识到英雄出现的必要性和紧迫感,努力寻找当代英雄。新世纪前后,一系列长篇小说出炉,英雄以群体方式亮相文坛,英雄形象得以重塑,英雄叙事走向发展。  相似文献   

17.
文讯     
2004年对现当代文学思潮、流派、多文体作品的宏观评述的力作颇值得一读的有如下几种:小说方面,王春林的《走向个性,走向成熟———2003年长篇小说印象》(《小说评论》第1期)对2003年长篇小说进行了盘点。贺绍俊的《从宗教情怀看当代长篇小说的精神内涵》(《文艺研究》第4期)认为近20年长篇小说越趋世俗性、情欲性、物质性走向,作家应有意识地唤醒内心深处的宗教情怀,才能更好地开掘文化传统中的精神资源。吴义勤的《新生代长篇小说论》(《文学评论》第5期)则分析了新生代长篇小说主题形态,分析了新生代书写“中国问题”和“中国镜像”的艺…  相似文献   

18.
由随缘下士编辑,寄旅散人评点的《林兰香》是一部由世情小说与才子佳人小说融汇、发展而成的长篇小说。有学者考证,这部小说应该成书于清初顺治、康熙年间。它在审美倾向、道德取向等方面对才子佳人小说的接受十分明显,而在叙事结构、表现主旨上又与才子佳人小说有着明显区别。  相似文献   

19.
王官澳 《海外英语》2022,(5):201-203
《夜色温柔》是美国“爵士时代”的代表作家菲茨杰拉德的第四部长篇小说。这部小说在国内已经有多个翻译版本,而且近十年来众多研究者纷纷从主题、人物形象、叙述结构、叙述视角以及其他研究视角对小说进行阐释,对该小说的研究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不乏新成果。  相似文献   

20.
从张爱玲早期到后期的小说创作中,叙述者经历了由显身向隐身演变的过程,而在早期叙述者显身的作品里,叙述者穿行于显、隐之间。张爱玲承袭了中国古典白话小说的叙事手法,保留了“说话人”的旁观者姿态,同时借“虚拟情境”达成与读者的沟通,舍弃了“说话人”为“社会尺度的代言人”的角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