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异族统治者,清廷必然寻求文统与道统的合一性,最终证明其治统的合法性。桐城派因此契机而生发兴起,它将文章、道统和王朝的治国需求结合起来,借助朝廷的力量确立了其古文一代正宗的地位,对有清一代的文章理论和创作均产生了较强的导向作用。而发生于康熙五十年的《南山集》案,对桐城派产生重要影响。戴名世、方苞等人的遭遇,促使桐城文风趋于清真雅正。  相似文献   

2.
释智圆是宋初重要的诗文僧。他站在僧人的角度,积极参与文坛思想斗争,推尊韩愈"尊儒复古",并与志同道合的僧人儒士谈古论道,并提出"文道合一""文以致用"的古文理论,积极撰写古文、教授古文等,承续了韩愈以来古文运动的做法,也与宋初古文家相呼应,为宋初古文运动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近代日本作为输入西方美学的"中间人"对中国美学从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转换产生了深刻影响,其中日源新语的影响为最甚。本文主要论述日源新语对王国维美学话语转换的影响。王国维接纳日源美学新词汇、新概念为前提,积极倡导美学作为独立学科进入中国现代新兴学科体系和知识系统。同时利用日源新词汇传播美学新概念,借以表达美学新思想,为中国现代美学的内在精神结构添加了学理选择和判断的诸多内涵。  相似文献   

4.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从2005年开始,中国汽车品牌纷纷改头换面,掀起了"品牌换标"风暴.中国汽车品牌换标俨然已成为一种流行风尚,任何风尚的流行都有其内在与外在的驱动,有其客观与主观的因素.  相似文献   

5.
隋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内外环境都最为宽松的时期,当时主要的社会思潮有侠、儒、佛、道四种,其间互有消长,对当时的社会审美风尚产生了重要影响。任侠精神的盛行,造成了盛唐时期以意气功业、侠肝义胆和放荡不羁为美;儒家的影响集中体现在中唐以前对"风骨"的普遍提倡和运用,唐人诗歌理论上的"兴寄"说、散文理论上的"明道"说、五彩缤纷的人工美以及新乐府运动,都体现着儒家的务实精神;道家对自然之美的推崇,使"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和追求真态真情之美成为盛唐诗人的审美风尚;中唐时期以幽寒瘦硬为美,以疏朗淡雅为美,这与道家思潮的影响以及禅宗的崛起不无关系;禅宗思想的影响所及,则体现在晚唐时期的以意境韵味为美和以含蓄蕴藉为美。像以禅喻诗,追求禅境禅趣,追求"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等,都分明显现着禅学的痕迹。  相似文献   

6.
论吴梅村对老舍文学创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舍自幼受传统文化教育 ,在北京师范学校就读期间 ,对古典诗词表现出浓烈的兴趣 ,《十八家诗抄》、《陆放翁诗集》等常使他爱不释手 ,以至在“其他课上别人演题或记单字的时节 ,我总是读古文。我也读诗 ,而且学着作诗 ,甚至于作赋。我记了不少的典故”。1 “在五四运动以前 ,我虽然很年轻 ,可是我的散文是学桐城派 ,我的诗是学陆放翁与吴梅村。”2我们未见老舍在五四以前学陆放翁与吴梅村作的诗 ,可他在三十年代以后所作的旧体诗 ,包括一部分新诗 ,均留下了受陆、吴影响的一面。本文试图论述老舍与吴梅村之间的继承、影响关系 ,让人看到他…  相似文献   

7.
唐宋古文运动对古代诗文创作观念的发展有着十分复杂的影响,这也是古代文学观念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将古代文学观念划分为总体文学观与诗文分文学观两个层面,由此分析古文运动背景下文学观念变化的一些重要方面,主要论述了"文笔说"衰歇的历史原因、重事理的文学创作观念以及文道论的盛行对传统"诗教说"的中击等问题.  相似文献   

8.
孙焘 《文化学刊》2014,(5):21-25
叶朗的《美在意象》吸收了中国古典美学、西方现当代美学理论资源,将"意象"提炼出来作为美学的核心概念,并与中国哲学的境界思想结合而成一自足的体系。这个体系在美学的基本理论层面突破了重物不重心的"反映论"窠臼,贯彻了叶朗长期以来提倡的"从朱光潜、宗白华接着讲",也为进一步的美学基本理论创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盛""衰"之辨是清初词学的重要话题,清初各词派围绕词史发展的"盛""衰",讨论了三个核心问题:南北宋何者为"最盛"?明代是否词的"中衰"时期?清初词坛之"盛"是否真正的"盛"?这些问题的深入探讨,有助于各词派深化对词史的认识,也让他们在同一问题上展开思想交锋,促使他们对词的体性作进一步的思考,对清初词的创作作进一步的反思。这些"思考"和"反思"的结论在后代便成为新词学建构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0.
李光斗 《职业圈》2008,(16):16-17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从2005年开始,中国汽车品牌纷纷改头换面,掀起了“品牌换标”风暴。中国汽车品牌换标俨然已成为一种流行风尚,任何风尚的流行都有其内在与外在的驱动,有其客观与主观的因素。  相似文献   

11.
曾国藩作为桐城派中兴的代表人物,不仅在诗文上有自己的独特风格,而且在文学心理学思想上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比如在文学创作上。他主张“文以气为主”以及“情以生文”。在对文学作品的风格评析中指出大家之作必“其貌迥绝群伦”等。但是由于曾国藩的文学心理学思想比较零散,尚未形成理论体系,因而易被人忽视。本文旨在系统探究曾国藩的文学心理学思想及其对桐城派的影响和给予当代文学的启示。为中国文学的发展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2.
针对章启群先生把"《庄子》美学"作为悖论的问题,本文将为庄子美学的合法性进行辩护。首先,本文采用了彭富春"无原则批判"的方法,以此划分庄子美学的四个边界。其次,本文辨析了庄子关于美的言说,以此揭示庄子美学的诗意性。然后,本文立足于庄子自身的道,澄清了庄子美学的合法性问题。最后,本文从伦理学的角度出发,指出了庄子美学的可能道路。由此,本文得出结论:庄子美学非悖论。即使庄子美学存在章启群先生所谓的悖论,作为悖论的"《庄子》美学"也反映了庄子美学的真相。  相似文献   

13.
在尼采早期思想中,"醉"专指酒神状态;而到了后期,他的"醉"内涵则包含了日神状态和酒神状态,把"醉"看作最基本的审美情绪。尼采所强调的"醉",是人的本能欲望的展示。他的以"醉"来拯救生命的美学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本文便通过对醉的类别,成因、本质的浅析,探究他的生命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14.
身体美学的概念是美国理查德·舒斯特曼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他的"身体美学"理论和中国古典哲学强调的"身心合一"概念在一定程度上是相互兼容的。本文从身体美学的角度分析了中国古典志人小说《世说新语》,以探讨魏晋士人体现的身体意识和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15.
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在应对西方学术话语和现代社会转型的双重挑战过程中,迫切需要传统文论、美学精神的支持。传统文论、美学资源有效地参与当代中国文论思想和话语体系建构,关键点在于对传统文论与美学精神的当代价值之发现与重视,传统文论与美学精神是我们永远无法割断、不应忘记的文化"乡愁"。因而,在当下的传统文论研究之中,充分尊重中国思想文化史上文史哲合一的学术传统,在重新认识传统文论"原初性"事实本体与"整体性"真实面目的基础上,以当代眼光、大文论观、国学视野和文化通识意识对传统文论进行"现代阐释"与"当代选择",发现中国传统文论的"当代性"价值和可能的理论生长点,实现马克思主义经典文学观念与儒家文学思想精华之会通,便成为当代中国文论实现文化身份认同和核心价值话语体系建构、重建民族美学自信过程中的一个需要予以充分重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清"是我国古典美学中的一个核心范畴,本义是指水清,之后其含义逐渐复杂、丰富,逐渐体现在哲学、人、美学三方面。"清"含义发生变化主要是受到了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的影响,其中人文因素主要表现在道家、儒家、佛禅三方面。笔者首先论述"清"的含义,并进一步论述"清"与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及佛禅思想的关系,以期为理解"清"含义的丰富性及其原因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元代审美风尚特征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蒙古人"大元"的建立,对汉民族文明和传统思想产生了极大的冲击和破坏,使因循守旧的传统思想文化和温柔敦厚的审美风尚在游牧民族迅速崛起和物质力量骤然增强的直接冲击下,遭受了历史性的颠覆,从而使元代审美风尚偏离传统,有了新的变化和发展,呈现出与前不同而为元所独有的特点来,即它们的异变性、民族性、开放性、质朴性和阶段性五大特征.  相似文献   

18.
汪道昆与明代隆庆、万历间的诗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汪道昆是明代隆庆、万历间诗坛上一位非常活跃的人物,曾主持丰干社、白榆社、南屏社等重要的诗坛群体活动,名声显赫,影响甚大,与王世贞一起成为当时的诗坛领袖。但在去世后不久,汪道昆便遭到贬低。汪道昆诗坛声名的变化,显示出诗坛的风尚发生了根本转变。  相似文献   

19.
目前对招牌研究只反映了它的一个侧面,因为大多数的研究是从发起人商家(有时也许混合了执行者)这个角度来看待这一现象的,它所反映的社会文化、消费心理、商业习俗都是从店家的视觉来分析的。然而作为城市中一种标志性的符号,招牌越来越受到国家行政法律的管理和控制。行政手段的参与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招牌传统习俗文化的断裂,成为招牌文化"移风易俗"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都市生活打破旧的传统习俗,积聚形成特有的新的风尚习俗"的不可忽视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从分析中西方不同的审美价值取向入手,阐述了各自的审美取向在其服装领域的不同影响.以中西不同风格不同设计的传统服装为例,体现出"真"与"善"在中西美学中的不同价值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