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对甲烷和氯气取代反应装置繁琐、现象不明显的现状,总结已有研究成果中水的存在对油状液体观察有干扰,通过液面升高来证明反应产物中有HCl不够严谨,通过浓氨水来检验产物中有HCl不够科学等问题,通过用生理盐水袋自制反应器,甲烷和氯气体积比1:4,250W高压汞灯作为光源,用四氯化碳和硝酸银组合检验产物HCl的方法,优化了实验效果。  相似文献   

2.
《高级中学课本化学 (必修 )》第一册中氯气的制取采用浓盐酸与MnO2 在烧瓶中制取 ,性质检验多在集气瓶中进行。我对此实验进行了大胆的改进 ,改进后的实验过程如下 :1 氯气的制备(1)在大针筒中放入固体氯酸钾 ,将活塞推到针筒底部 ,尽量将针筒内的空气排尽。(2 )在针筒内吸入大约 5mL浓盐酸 ,迅速用胶塞堵住针头 ,此时反应开始 ,生成的氯气将活塞慢慢顶起。(3)当生成的氯气的量达到所需时 ,拔去胶塞 ,将针筒内的液体推入盛有NaOH溶液的烧杯中 ,反应停止。2 氯气的性质检验(1)按下图组装仪器   (2 )取下①处的胶塞 ,在硬质玻璃…  相似文献   

3.
一、实验装置图实验装置见图 1,图 2。图 1 实验装置    图 2 放大部分二、实验用品塑料瓶 (矿泉水瓶或可乐瓶 )、小试管、橡皮筋、尖嘴玻璃管、短玻璃导管、烧瓶、橡胶管、橡皮塞 (双孔两个 )。浓氨水、氢氧化钠固体、酚酞溶液、水。三、气体的收集浓氨水具有挥发性 ,在浓氨水中加入氢氧化钠固体 ,氢氧化钠溶于浓氨水中放出热量 ,加速了浓氨水的挥发 ,迅速放出氨气。四、实验操作及现象1.将小试管用橡皮筋固定在尖嘴玻璃管上 ,塑料瓶中加入适量水 ,滴入酚酞 ,振荡。2 .照图 1安装好实验装置 ,双手握紧烧瓶检验装置的气密性。3.小试管…  相似文献   

4.
氯气有毒 ,为了师生的健康和减少环境污染 ,在做氯气性质实验时 ,可以在封闭体系内进行 ,效果很好。如氯气与钠和磷的反应实验 ,如图 1所示 ,将磷或钠放在燃烧匙内 (放钠时在燃烧匙上铺一层河沙 ) ,用止水夹夹住橡胶导管 ,点燃磷或钠后伸入盛有氯气的集气瓶中 ,塞紧橡胶塞 ,反应完毕 ,打开止水夹 ,可以看到氢氧化钠溶液流入原来盛氯气集气瓶中 ,它可以溶解没有反应的氯气和生成的三氯化磷、五氯化磷。此外用此装置还可做氯气与铜和铁的反应以及氢气在氯气中燃烧实验 ,效果也不错在封闭体系内做氯气性质实验@胡达刚$重庆市永川中学!402760…  相似文献   

5.
针对目前高中化学教学中用二氧化锰与浓盐酸反应制取氯气实验存在的不足,利用正交试验法探讨了实验室用高锰酸钾与盐酸反应制取氯气的最佳实验条件。实验表明,用高锰酸钾与盐酸反应制取氯气,克服了二氧化锰与浓盐酸共热制取氯气实验中的不足,同时实验过程中没有白雾产生,现象明显,反应速率适中,装置简单,不需要加热,完全满足了课堂演示和学生实验的要求。因此,建议高中化学教学中选用高锰酸钾与盐酸反应制取氯气的实验进行课堂演示和学生实验。  相似文献   

6.
现行的《无机化学实验》课本中(实验20—2(3)〕介绍氨的加合反应(浓氨水与浓盐酸的反应),是将盛有少量浓盐酸的集气瓶倒放在盛浓NH_3·H_2O的集气瓶上,由于这种方法极不方便,易将集气瓶打碎,且反应前需用玻片盖住集气瓶以防止浓NH_3·H_2O和浓HCl的  相似文献   

7.
现行《高中第二册试验修订本·必修》第三章第二节 ,铁与氯气反应的实验如按书本的方法去做 ,存在一定的缺点 :移开玻璃片伸入红热铁丝时会有一定的氯气跑到空气中 ,反应过程中也会有一部分氯化铁 (烟 )和氯气跑到空气中 ,污染空气 ,对师生的健康不利。现将此实验改进如下 :1  相似文献   

8.
制取氯气的简易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讲授有关氯气性质、或作一些实验时,往往需要少量氯气。用二氧化锰氧化浓盐酸,比较麻烦,我改用固体氯酸钾与浓盐酸反应制取  相似文献   

9.
1 甲烷和氯气反应的实验改进 中学化学教材中,甲烷和氯气的演示实验,能够说明甲烷和氯气发生了反应,但不能很好地说明生成了氯化氢。为了更好地揭示反应的本质,引起学生的兴趣,我把实验作了如下改进:取一干燥支试管按五等分作上标记,将其注  相似文献   

10.
硝酸的强氧化性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点内容,浓、稀硝酸和铜的反应也是重要的演示实验,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加选修)化学第二册第16页演示实验[1-7]中的实验过程是:在2支试管中各放入一小块铜片,分别加入少量浓硝酸和稀硝酸,立即用带导管的胶塞寒住试管口,并将导管伸入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中,观察现象.浓、稀硝酸和铜的反应现象虽然很明显,达到了一定的演示效果,但实验存在以下缺点.  相似文献   

11.
高中化学课本(人教版·必修)第一册第四章的实验中要用到大量的氯气。氯气有毒,并有剧烈的刺激性,人吸入少量氯气会使鼻和喉头的黏膜受到刺激,引起胸部疼痛和咳嗽,吸入大量氯气会中毒致死。因此,本文拟对实验室制取氯气的几种途径从实验原理、反应原料、实验操作以及环境保护等方面进行分析,供同仁们在实验时参考,以期达到最佳的绿色化效果。一、从反应原理的角度分析实验室通常用氧化剂将浓盐酸中的Cl-氧化为Cl2。常用的氧化剂有KM nO4、KClO3、Ca(ClO)2、M nO2、K2Cr2O7等。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M nO2+4H Cl(浓)△M nCl2+2H2…  相似文献   

12.
氯气的制备及其性质实验是中学化学课程中十分重要的实验.氯气的毒性比较大,用高锰酸钾与浓盐酸反应制备氯气,该反应速率快,很难控制反应的速率而且也有较大的危险性,所以在中学化学实验课程教学中,多采用教师演示实验,很少让学生动手实践.为了让学生能自己动手做氯气的制备及其性质实验,本文根据绿色化学和微型实验的发展理念,对氯气的制备及其性质实验的微型实验装置做了改进,旨在减少实验用剂量,降低尾气毒害性,提高实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3.
针对实验中氯气有毒、性质检验实验步骤多、容易泄漏等问题,可以设计氯气的绿色化制备及全封闭储存、使用装置。其中,在注射器中制备氯气,实现了药品的微量化;用注射器滴加浓盐酸增强了实验的可控性。反应过程中现象明显,操作简单,收集方便。用注射器储存氯气在使用以及尾气处理时方便便捷,只需将注射器中的氯气注射到相应的试剂中就可以检验氯气的有关性质,使用完毕后只需将剩余的氯气注入氢氧化钠溶液中就可以进行尾气吸收。  相似文献   

14.
在教材中有一用浓盐酸与二氧化锰反应制取氯气的实验装置.以下两题是从该装置变通而来的。  相似文献   

15.
正1问题的提出氨气与氯化氢反应的实验是高中化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演示实验。在旧人教版高二化学教材中,其操作步骤是用两根玻璃棒分别在浓氨水和浓盐酸中蘸一下,然后将这两根玻璃棒接近(不要接触),实验现象如图1所示。教材中的方法操作简单、方便、现象明显,但忽视了浓氨水挥发出的氨气对人眼、鼻、喉的黏膜的刺激作用,以及氯化氢对人体的危害(主要表现为:头痛、头昏、恶心、咽痛、眼痛、咳嗽、声音嘶哑、呼吸困难、胸痛、胸闷等病症)。而新人教版《化  相似文献   

16.
<正>一、仪器介绍实验室常将硬质玻璃管、橡皮管与三通管进行连接,得到图1所示的实验装置,本文主要介绍将其用作实验的检验或反应装置。二、仪器应用1.氯气的制备与性质检验一体化氯气是高中教材中非金属物质部分的重要知识点,但因氯气是有毒气体,其制备实验与性质检验多采用视频与教师讲授的方式进行教学,近年来有许多学者将氯气的制备与性质检验进行一体化实验改进,  相似文献   

17.
1 化学药品和仪器浓盐酸、高锰酸钾、2 5mm细铁丝、NaOH溶液 ;三颈瓶、分液漏斗、导管、烧杯、酒精灯、橡皮塞、玻璃棒等。2 实验装置图图 13 实验步骤3 1 在三颈瓶中加半药匙高锰酸钾 ,打开a处止水夹 ,b处塞上橡皮塞 ,然后慢慢滴入浓盐酸 ,立即反应产生氯气 ,直至瓶内充满氯气 (此步可以课前完成 ) ;3 2 夹上止水夹 ,将一束细铁丝扎在带橡皮塞的玻璃棒上 ,在酒精灯上灼烧至红热 ,并迅速拔开b处橡皮塞 ,伸入三颈瓶中。4 实验现象铁在氯气中剧烈燃烧 ,发出黄色火焰 ,产生大量棕黄色烟。5 优点5 1 装置简单 ,操作方便 ,集…  相似文献   

18.
氯气是一种黄绿色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在使用氯气时应尽量减少其向空气中的选散.现将此实验作以下改进,既可防止氯气污染环境,又可以演示氯气跟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可谓一举两得.该实验操作简便,经笔者多次实验,效果良好.操作步骤:1.收集一集气瓶氯气,用毛玻璃片盖好,放在实验台上.2.在烧杯里倒入适量氢氧化钠溶液,先关闭止水夹,取一小块金属钠用滤纸吸干表面煤油后置于铺有薄层细砂的燃烧匙里加热,到开始熔化时,立即伸入盛满氯气的集气瓶中,同时用胶塞盖好瓶口.钠在氯气中燃烧,产生光亮的黄色火焰,并生成白…  相似文献   

19.
1.使甲烷燃烧产物变得更加明显可见。甲烷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的实验,按一般教材上介绍方法去做,现象不够明显。我们把甲烷燃烧时的火焰,伸入装有1毫升澄清石灰水的烧瓶中(烧瓶100-500ml 都适用),如图。当甲烷火焰熄灭  相似文献   

20.
高一化学新教材P6 7[实验 4 - 1 ],按教材所述步骤操作 ,由于灼热铜丝在转移过程中温度很快降低 ,伸入到盛氯气的集气瓶中不易点燃 ,实验失败。若改用一根直径约为 2mm的铜丝 ,将其一端绕成螺旋状 ,灼热后在转移过程中温度降低较慢 ,伸入盛氯气的集气瓶容易点燃 ,现象明显。高一化学新教材P1 34[实验 6 - 4],按教材所述步骤操作 ,由于在搅拌过程中热量散失很快 ,不能提供足够热量使浓硫酸继续与碳反应产生气泡 ,导致黑色糊状物不能上胀 ,实验失败。若改为先滴浓硫酸 ,使其浸润迅速搅拌 ,再滴 3- 4滴蒸馏水 ,再搅拌均匀 ,过半分钟即可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