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以心为本”原来是佛家用语,“心明”才能分辨是非善恶,“心诚”才能精进学修,“心慈”才能利乐众生,“入定”是散乱心的排出,“见性”才能利乐众生,“神通”是定心的功能,“成佛”是两种菩提心的结果,所以“修佛以心为本”。修佛如此,做好其他各项工作何尝又不是如此,心的问题解决了,就会释放出巨大的行为能量。日本企业家稻盛和夫懂得这个道理,他把“以心为本”的管理思想引入京都陶瓷公司的管理并获得了巨大成功。在我国,吴甘霖先生创立了“心力学”,曹世潮先生倡导“心经济”,王极盛先生提出了“心商”这一概念。  相似文献   

2.
“众生心”是《大乘起信论》的重要概念,它能开显出“心真如”和“心生灭”二门,一心开二门架构中的一心就是众生心。众生心开显出二门,二门不相离,却又不等同,心真如是真实的存在,心生灭却是幻化的现象。心真如虽是佛法之根本,然而真如本性的示现,却必须以心生灭所产生的染法为中介,才能被愚痴众生所明白,也就是所谓的真如并不存在于生灭之外。众生心的真如门使凡人求佛有了实现的可能性,生灭门则为人们认识佛法提供了必要条件,从而使大乘佛法得以全部地显现。因此,只有对众生心加以全面地阐析,才能了解大乘佛法的真谛。  相似文献   

3.
刘红梅 《教师》2008,(2):6-7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真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达到心的深处。”从先生的话中,我们不难领会,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怎样才能使教育的过程成为师生情感的愉快过程,进而收到良好的育人效果呢?几年的实践告诉我最重要的一条原则是以“爱”为本,从“心”抓起,这是教育成功的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4.
“去以自己的火点燃旁人的火,去以心发现心。”这是诗人何其芳《生活是多么广阔》中的诗句。我很喜欢这两句诗,因为它告诉我,只有播种真诚,才能收获真诚。朋友之间是如此,师生之间是如此,老师与家长之间同样如此。  相似文献   

5.
陶行知先生曾说:"真的教育是心心相映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动心的深处。"作为班主任,要注重情感教育,推进班级管理,使教育的过程成为班主任与学生情理互动的过程,如此才能收到良好的育人效果。以"情"为本,融洽师生关系情感是班主任个人影响力的催化剂,也是组织和协调班集体,改善人际关系,保持集体和谐稳定的纽带。  相似文献   

6.
就本质而言,观音文化,就是慈悲文化,就是“爱”的传播.观音信仰是佛教精神的集中体现,观音文化的本质特征就是慈悲,给予众生利乐为慈,拔出众生苦根为悲.观音无我之智的慈悲文化是拯救人类三大危机的良方,从这个意义上讲弘扬观音慈悲文化是救世的需要,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相似文献   

7.
庞中银 《江苏教育》2006,(5A):14-15
学校管理的任务就是整合人、才、物及各种办学资源,管好人、理好事、办好校、育好人。管人是为了理事,只有人管好了,学校才能办好。思想决定态度,态度决定行为,行为决定成败,管好人的关键在于师生精神心理世界的管理。校长的思想影响教师的思想,教师的思想影响学生的思想,学生的思想影响一个地区乃至国家的未来,所以校长和师生的精神世界的建设至关重要。正因如此,学校管理必须推崇“以心为本”的管理理念。从“以物为本”的管理到“以人为本”的管理,再到“以心为本”的管理,是管理思想的不断升华与超越,被管理学界称为管理学的第三次革命。“心本管理”符合我们中国人传统文化和管理哲学。古代儒家讲“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意思是要做大事必先正心、诚意,追求“内圣外王”。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治党治军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工作,强调用精神武器来进行思想武装,他们正是靠这种精神武器建成了伟大的政党和战无不胜的人民军队。所以管理学家吴甘霖说:“物本管理在美国,人本管理在日本,心本管理在中国。”基于上述思考,近年来,我努力把“心本管理”作为学校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以心为本的管理思想贯穿于学校管理的各个层面,从师生心理培育人手倡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管理,教师自主培训、自主发展。  相似文献   

8.
陶行知先生说:“真的教育是心心相映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是的,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情感的力量是巨大的,人与人之间的融洽、和谐,无不以真情为前提,从而达到“以心换心”。宽容、理解、尊重、信任是心与心最重要的桥梁。所以,作为教师,尤其是班主任,面对一些突发性事件,面对学生的过失以及违纪等情况,切忌简单、粗暴、冲动的“热处理”,而应持克制、忍让、宽容的态度,以理智控制自己的言行,  相似文献   

9.
生活在此岸的众生由于迷执于“四相”和“四见”而产生了种种妄念,贪、嗔、痴、慢、疑、见等几乎占据了此岸众生精神生活的全部空间。《金刚经》旨在破除妄念,去掉妄心,恢复清净之真心。此经从破“四相”和“四见”入手,通过以真心换妄心,通过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等六度使众生从缺憾的此岸到达圆满的彼岸。彼岸之众生是自觉的、觉他的,而此岸与彼岸并非相隔万里,不可逾越。  相似文献   

10.
“把整个的心捧出来献给小孩子”一语,出自陶行知先生《(中国教育改造〉自序》一文。陶先生的原话是,“大家愿把整个的心捧出来献给小孩子才能实现真正的改造”。这句话十分清楚地告诉我们,教育者把整个的心捧出来献给小孩子,是对教育进行真正改造的前提,是办出真正教育的根本。我认为,这句话最能形象、本质地反映陶先生的生本思想。  相似文献   

11.
学校管理的任务就是整合人、才、物及各种办学资源,管好人、理好事、办好校、育好人。管人是为了理事, 只有人管好了,学校才能办好。思想决定态度,态度决定行为,行为决定成败,管好人的关键在于师生精神心理世界的管理。校长的思想影响教师的思想,教师的思想影响学生的思想,学生的思想影响一个地区乃至国家的未来,所以校长和师生的精神世界的建设至关重要。正因如此,学校管理必须推崇“以心为本”的管理理念。从“以物为本”的管理到“以人为本”的管理,再到“以心为本”的管理,是管理思想的不断升华与超越,被管理学界称为管理学的第三次革命。“心本管理”符合我们中国人传统文化和管理哲学。古代儒家讲“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意思是要做大事必先正心、诚意,追求“内圣外王”。毛泽东等老  相似文献   

12.
《起信论》将大乘思想落实于众生心,于此一心开真如门与生灭门。真如是众生心平等、不生不灭本性之一面;生灭是众生心流转还灭、差别现象之一面。其“一心开二门”的哲学框架的建立,为解读经典提供了公共的哲学模式。如果把《老子》“有”、“无”辨证统一的最高哲学范畴“道”纳入此模型,可以在不同的文化体系中相互启发、加深理解、开启智慧,能够更深刻的诠释和领悟经典,使人获得心灵的和谐与生命的超越。  相似文献   

13.
程跃 《华章》2006,(11)
有人说:“老师是学生的阶梯,学生是老师的延伸和辐射,师者唯有把全部的光和热、情和爱迸发出来,才能真正称其为师。”作为班主任更应如此,既要具有良好的师德修养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也要满腔热情地对待学生,身体力行地影响学生,使学生在健康、愉悦的氛围中健康成长。通过多年来的班主任工作经验,笔者认为,作为一个合格的班主任,必须有“心”和“勤”。一、全心全意关爱学生——心班主任在工作中应怎样对待学生?伟大的教育家陶行之先生说过:“真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达到心的深处。”由此,班主任应当做一个有“心”人…  相似文献   

14.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本,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只有坚持以学生为本,新课程改革才能获得成功,素质教育才能继续深入地向前发展。在实践中,笔者认为,教师要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必须从“心”开始,用宽容心、耐心、公平心、诚心和信心来对待学生。  相似文献   

15.
汉传佛教僧团作为一个善于管理的宗教组织,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诸多融古通今的管理智慧,其主要内容可以归纳为“同体共生”的管理理念、“以心为本”的管理模式、“以戒为师”的管理制度,“六和敬”的管理原则以及“弘法利生”的价值诉求等.其中,“同体共生”的管理理念贯穿在汉传佛教僧团管理发展的始终,“以心为本”的管理模式彰显了佛教强调修心的管理特色,“以戒为师”的制度保障是汉传佛教僧团管理的前提,“六和敬”的管理原则是汉传佛教僧团管理的关键,“弘法利生”的价值目标是汉传佛教僧团组织管理的灵魂,这五个部分的有效结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管理智慧在汉传佛教僧团管理中的生动体现,对当代管理思想的研究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6.
以“教师为本”,利用校长的人格魅力影响教师,使广大人民教师人尽其才、人尽其力、人尽其心。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校管理的有效发展。  相似文献   

17.
教完都德的《最后一课》,老是在想,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小弗朗士发生如此巨大的转变?传统的观点无外乎是因为他知道了这是韩麦尔为他们上的最后一次课,想到自己以后再也不能学法语了,或者是在韩麦尔先生爱国思想的感召下,体味到一种亡国之痛,从而产生了强烈的爱国之心。总之,都是因为一颗爱国的心,才使一个天真贪玩、不爱学习的学生竟然在最后一节课中进入到“今天听讲,我全都懂”的良好的学习状态。  相似文献   

18.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真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先生的这一番话,我们不难领会,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那么,作为一个班主任,就更要做一个有心人,走进学生的心田,感受他们的变化,成为他们的朋友。用“心”育人,给学生以爱心、关心、诚心,这是笔者多年从事教育工作的最大体会。  相似文献   

19.
众所周知,一个校长自身素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校管理水平的高低、办学质量的优劣。怎样当一名好校长呢?概括地说,就是具有“三种精神”和“四种能力”。首先是奉献精神。“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是陶行知先生一生奉献的光辉写照。陶先生堪称校长的楷模。要想成为一名好校长,必须一心扑在事业上,事事以集体为重,不计较个人得失;时时以事业为本,不在乎个人荣辱;处处以他人为先,一切为师生着想。只有这样,校长才能产生强大的凝聚力,才能让人信赖。其次是学习精神。校长肩负学校管理的重任,日常事务非常繁杂。但是,时代呼…  相似文献   

20.
润物细无声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真的教育是心心相映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达到心的深处。”作为老师,我们都希望自己的教育能够产生巨大的影响力,但是有时却事与愿违。这就是因为我们没有找到开启学生心扉的钥匙,而这把钥匙可能是一份表格,一个暗示,一个故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