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从一九七三年年底开始,资本主义世界又爆发另一次新的世界性经济危机。这次危机已经持续一年多了,至今还在继续着。它同资本主义历次发生的经济危机一样,表现为生产下降,经济活动停滞,国内外市场萎缩,商品库存量剧增,工矿企业开工率下降,股票行市暴跌,工厂、商店、银行大批破产倒闭,失业人数大量增加等。这次经济危机的主要特点是:周期性生产过剩危机同通货膨胀的恶性发展和金融货币危机交织在一起,多种病症同时并发,因此,危机更加严重、深刻。现就当前资本主义世界货币金融危机及其与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  相似文献   

2.
第十六章经济危机经济危机(二二七)资本主义经济自一八二五年以来,每隔八——十二年或者更少的时间就要爆发一次经济危机。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是生产过剩的危机。危机表现为:大量商品卖不出去,堆在仓库或被销毀;生产急剧缩减,中小企业纷纷倒闭;商业、信用遭到破坏,现金奇缺;失业工人急剧增加。资本主义整个国民经济陷于惊涛骇浪之中。经济危机所表现的生产过剩,决不是在满足了劳动群众需要以后的过剩,而是生产出来的商品量大大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周期性激化的结果,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与生俱来的,只要资本主义制度存在,它的周期性经济危机将不可避免,并且资本主义在其自身范围内是无法克服危机的.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也在不断发生变化,资本主义有史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即“大萧条”发生后,财政政策应实际需要走上历史舞台,并成为应对经济危机的重要手段.从美国的财政政策实践来看,财政政策对经济危机具有双重作用.  相似文献   

4.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定期地被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所中断.生产过剩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生产的社会性和生产成果的资本主义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是从十九世纪初叶开始的. 1825年英国爆发了第一次普遍性的工业生产过剩的危机,以后危机每隔八年到十二年就爆发一次。1836年危机发生在英国,然后波及美国。1847—1848年的危机主要策源地在英国。已经带有世界危机的性质。1857年的危机则更具有普遍性。  相似文献   

5.
"黄金时代"期间,美国经济高速蓬勃发展,但第三次农业经济危机却伴随其始终,无法解决。其原因主要在于农业生产力的迅猛发展、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和美国政府的不重视。美国政府采用休耕补贴、政府收购和对外倾销的手段应对危机,但效果并不明显。实质上,美国政府并不愿意看到农业经济危机得到解决,保持危机可以获得比解决危机更大的利益。在1972年,此次农业经济危机的解决证明了保持农业生产过剩有其必要性和合理性。  相似文献   

6.
资本主义是在周期性经济危机和周期性繁荣交替中前进的,由危机向繁荣的转化表明资本主义尚有能力容纳生产力的发展。世界市场的深化和扩张不仅成为资本主义转移经济危机的手段,也为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准备了条件。作为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载体和指示器,世界市场的扩张与资本主义的阶段性发展基本同步,其发展的极端不平衡性是资本主义极端不合理性的体现。社会主义作为世界历史性的存在,只有在积极利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成果,并化解其危机的基础上才能实现。  相似文献   

7.
经济危机是一种生产过剩的危机,而生产过剩危机是商品经济范畴,它并非资本主义独有产物。也就是说,不论是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只要存在着商品货币关系,存在着市场经济,就存在着生产过剩危机发生的可能性。因此,本文的探索对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8.
经济危机是一种生产过剩的危机,而生产过剩危机是商品经济范畴,它并非资本主义独有产物。也就是说,不论是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只有存在着商品货币关系,在在着市场经济,就存在着生产过剩发生的可能性。因此,本文探索对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9.
当前世界经济危机的根源仍然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矛盾.资本主义当代危机与古典危机本质相同,都是生产过剩危机.当代危机的特点是生产过剩不再直接表现为有效需求不足,而表现为有效需求旺盛的"透支消费",只不过是把危机的爆发从当下推到未来.这次世界经济危机的成因,可分为体制运行层面和基于基本经济制度层面这二重原因.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爆发生产过剩的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周期爆发的经济危机,一方面,使资本主义再生产具有周期性,一个完整的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包括危机、萧条、复苏和高涨四个阶段;另一方面,表明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落后性和被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替代的必然性。熊彼特认为,创新不仅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也是经济周期的根源。不断产生的创新的第一次浪潮以及由第一次浪潮引起的第二次浪潮,形成了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尽管马克思与熊彼特都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具有波动性,但他们在对经济周期的原因、机制、结果等问题的阐释上,存在许多不同点。比较马克思与熊彼特的经济周期理论,对于我国制定与实施适当的宏观经济政策调控经济,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信用是最根本的社会关系,是整个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由于传统信用不能有效转化为现代信用,加上各项制度不完善,使我国信用出现严重的失序和危机,制约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因而,重建信用,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12.
金融衍生产品与经济危机之间的关系是因果辩证关系。金融衍生产品的出现通常伴随着较大的经济、金融危机,这主要是因为危机期间人们更需要金融衍生产品来管理和规避风险。尽管金融衍生产品有助于分散和转化风险,但如果不对其加以适当监管的话,金融衍生产品也可以引发系统性风险,在危机中起到扩散和放大风险的作用。因此,金融衍生产品必须在创新性和安全性之间寻求平衡,通过采取阶段性开放新产品的投资范围,设立有效地中央清算系统等措施,构建更加完善的金融系统。  相似文献   

13.
近两年的欧债主权债务危机对欧洲乃至整个世界经济产生了严重影响,而依据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经典著作———《资本论》中的经济危机原理,其爆发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必然恶果。在此分析基础上,本文针对我国实际情况,阐述了认识经济周期性波动、实现生产与消费的平衡以及推动产业升级等一系列借鉴成果。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资本主义发展周期性的逻辑分析,被当下的全球金融危机无可辩驳地证实了,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理论在当代引起了重新重视。虚拟经济的发展已经具备相当的规模,而且虚拟经济的运动具有自己的内在逻辑。虚拟经济已经独立为一个产业——第四产业。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以第二产业为研究对象,而虚拟经济属于第四产业的范畴,这种新兴产业呼唤新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产业可以作为划分人类历史社会形态的尺度,以此为标准我们得到四种新的社会形态。  相似文献   

15.
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内在矛盾是此次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资本过剩使得脱离实体经济的虚拟经济过度发展,金融衍生品的恶性膨胀是此次金融危机的直接原因。西方主流经济学漠视经济活动的道德约束,视财富增长为经济活动的唯一目标,华尔街金融高管所表现出的贪婪本性则起着推波助澜的恶劣作用。资本的贪婪及逐利中对他人与公共利益的漠视与恶意伤害,使得经济学的道德回归有着重要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6.
金融危机的背后是经济危机,金融市场上资金的聚集与流动意味着实体经济中资源的整合与配置。经济危机的实质是资源配置失衡,周期性经济危机是经济运行机制在一定技术与资源限制条件下,使经济增长规模、速度、结构与其限制条件相适应的一种自我调节。市场失灵或政府失灵导致资源配置失衡产生与积累。资源合理配置的重要性是由于生态系统资源供给能力的有限性。经济危机总是在经济繁荣的顶峰时期爆发,说明了生态阈不可逾越的严酷事实。人类无限欲望与生态系统有限资源的冲突,使经济繁荣与危机总是并存。生态系统的供给能力限制着经济发展的规模与速度。生态危机的爆发将是毁灭性的,经济危机的真正根源还在于人类不合理经济行为导致地球所无法重负的过度消费。  相似文献   

17.
经典作家关于经济危机根源理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需要进行新的阐释.经济危机在当代不再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专属物,它本质上是市场经济的固有现象.不断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的认识,对我们在新时期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挑战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并迅速向其他地区蔓延,逐渐演变成全球性的信贷危机,对全球金融市场及世界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面对危机,我们必须结合我国具体实际,吸收和借鉴国外经验,加强金融监管,建立金融市场的风险预警体系,构建完善的信息披露机制,建立起完善的危机救助制度.完善我们的法制社会,整合有用的社会资源,综合运用社会的其它机制来协调和配合。  相似文献   

19.
从国际金融危机的直接原因和表现出发,将国际金融危机的实质归结为国际过剩资本脱离经济需要大规模跨国移动。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深层次分析,做出了国际金融危机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在新的国际条件下的表现的论断。  相似文献   

20.
当前,我国诚信危机十分明显。这种诚信危机根本原因在于市场经济的不完善性。从经济和道德运行机制来看,经济运行机制的不完善性与道德运行机制的不完善性密切相关。因此,要解决市场经济中的诚信危机就需要构建和加强以诚信为重点的道德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