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在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中,“人性”是作为“兽性”的对立面提出来的,指的是与人的理性、良知相联系的、有利于人的生存发展的积极美好的东西。“人性”是人的类特性,它不分阶级,全民共有,是人类思想文化在人身上影响的结果。因此,人的自然属性不是共同人性。共同人性是指不同国家、不同阶级的人们之间所存在的某些共同的思想意识及其行为的总和。从人性和共同人性的特点和所包含的内容看,它们两者是统一的  相似文献   

2.
陈辽先生对文学与人性关系的一些观点值得商榷,陈文有将人性等同于西方人性论所谓的“人性”之弊,陈文对马克思恩格斯人性观的理解亦有片面、肤浅之嫌。陈文还否认了人性在文学中的自发反映。在具体论述中,陈文存在着一些自相矛盾之处,未能摆脱抽象人性观的影响,导致了马克思主义人性观的缺位。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性是历史的、发展的、不断生成的,人类生活的现实性、实践性、社会性和人类生命活动的自由性、自觉性、能动性是人性的重要内涵,人性与动物性是对立统一的。马克思曾从社会学、经济学角度和哲学、美学角度科学、深刻地阐述了文学与人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著名论断,为正确把握文艺的人性与阶级性,指明了正确的方向。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人性即指人的社会属性,阶级性是阶级社会中人的主要社会属性,不同阶级的人亦有着共同人性。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看来,文艺不能孤立地表现人的自然属性,不能表现抽象的人性,但不能不表现共同人性。近年来,无论是在对文艺的人性与阶级性的探讨中,还是在文艺作品对人性的表现中,都存在着明显的失误。  相似文献   

4.
法国19世纪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莫泊桑,以出色的文学才华,为世人奉献了脍炙人口的短篇佳作《项链》,使之成为世界短篇小说苑囿中的一朵奇葩.其中塑造的路瓦裁夫妇这一对鲜活的艺术形象,他们诚实守信、敢于担当、勇敢坚强、恪守道义、相濡以沫、共同患难,在他们身上闪耀着人性的光辉,谱写了一曲人性的赞歌.瓦裁夫妇的艺术形象如一颗照耀在世界文学长廊里的璀璨明珠,熠熠生辉,散发着永恒的艺术光芒.  相似文献   

5.
自从"五四"发现了"人"以后,文学应成为"人"学一直是人们关注的话题。回顾世纪文学的发展历程,人们不仅感到文学在表现人"性"时存在着某种偏差。文学对人"性"的展示,历来重于人性,轻于兽性;张扬人性,压制兽性。兽性在文学中的地位十分尴尬。  相似文献   

6.
人性是文学的表现对象,没有了对人性的反映,文学就失去了生命。人性的内涵是多因素的、多层次的、具体的、发展变化的。人性的基本层次是它的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从这个层次上来说,人性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性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而变化。人性的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共同决定了人性中有"差异性"和"共同人性"。所以,文学中所反映的人性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本文从人性的定义、人性与文学的关系出发探讨了中国现代文学中"人性"的基本内涵。  相似文献   

7.
《枕头人》是英国直面戏剧代表作家马丁·麦克多纳第一部被翻译、引入中国大陆的戏剧作品。剧中的主要冲突围绕着“作者是否要为文学艺术之恶负责”的伦理困境展开,引发了学界的广泛探讨。为回答这一疑问,在研读《枕头人》原文的基础上,有必要回溯文学之恶的美学传统,剖析作者在文学之恶中扮演的角色,思考暴力、血腥等表现人性之恶的文学母题的存在价值与社会影响。该剧的意义并不单在陈列人性之恶、文学之恶,更是在挖掘恶、解剖恶、超越恶,以人文关怀式的目光,直面命运的黑暗。  相似文献   

8.
文学的本质是对人性的探讨,人性必然包含各种本能的欲望,上党乡土作家荫成将人的口腹之欲置于一个特殊的饥馑年代进行书写,必然凸显出此种欲念的魅惑性之强,覆灭的可能性之大以及欲念作为人性本原的坚不可摧,从而肯定了人性之永恒。  相似文献   

9.
周清水 《天中学刊》2006,21(1):27-28
在共同犯罪过程中,共同正犯中的一部分人切断与其他共同者的相互利用、补充关系,从共同正犯关系中脱离之后,对其他共同者实行的行为和由此而产生的犯罪结果不再承担责任,应成立犯罪中止。  相似文献   

10.
在相近的时代背景下,中国新时期的伤痕、反思文学与昆德拉的小说创作有着某种内在相似。本文从对极权政治的共同批判着眼,由昆德拉“超越政治的人性之思”的小说创作再次反观当代伤痕、反思文学创作的内在缺陷:政治的拘囿,使文学对历史悲剧的追问和人性的书写缺乏应有的深度。并由此迥异的文学景观引发对创作主体的思索与省察。  相似文献   

11.
西方文学中的爱情女性表现出一种强烈的艺术魅力,在这一形象中蕴含着人类对美好爱情的追求与向往,是通过艺术把人生与生命世界审美化;现实社会中,为什么美丽的爱情总是伴随着最深沉的痛苦?  相似文献   

12.
法国女作家玛格丽特·杜拉斯的力作《广岛之恋》表面上描写了一名法国女演员在广岛与一个日本男人的艳遇故事,但实际上作品的着力点却是女演员在少女时代与一名德国士兵的初恋。他们的爱情因违反了世俗道德标准而被扼杀,这场悲剧引起了人们对爱情、道德、战争等问题的深入思考。本文认为,评价男女之间的爱情不但要看它是否符合世俗道德规范,而且应该重视爱情的本性;既要在一定程度上重新思考世俗观念,更要彻底否定违背人类本性的罪恶战争。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伦理观的认识与反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儒家关于家庭关系及其伦理规范的观念,是儒家人伦思想和道德原则的主要内容。中国传统伦理学认为孝与悌--亲情,是处理家庭亲缘关系的道德规范;朋与友--友情、夫与妇--爱情,是处理社会关系的道德规范。它们是建设家庭、社会伦理道德的化资源。在挖掘这些资源的过程中,需要赋予它新的内涵。反思中国传统的家庭伦理观,在新形势下有必要进行一系列的道德教育,做到爱人以浓情、修已以正心。  相似文献   

14.
造成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的悲剧,也是她本人信守妇女节烈观使然。杜十娘身为妓女,何节之守?原来在当时的贞节观里,除名分上的从一而终,还有爱情贞节的精神追求。身体的妇属不由己,爱情专一则是个人的信仰。杜十娘的死,正是爱情贞节的卓绝体现。  相似文献   

15.
爱情和婚姻是文学永恒的主题,在哈萨克当代文学文本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不论是对不合理婚姻制度的批判,对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婚恋现状的深思,还是对新婚恋观念的赞美,都体现了作家们对人类合理婚恋观的探索。  相似文献   

16.
爱情一直是文学的主题,人们对爱情的态度也不断发生变化.比较张洁、林白、卫慧三代女作家在作品中表达的爱情观,呈现出了文学作品中的爱情主题从灵魂向肉体的滑落,是诗意的沉沦.  相似文献   

17.
当代名作家池莉在其小说创作中,以深深沉入芸芸众生生存现实的姿态,以平民化的视角表现纷繁的爱情世界,向我们展示出世俗化的爱情。  相似文献   

18.
文章将尤三姐与林黛玉合在一起作整体观照,从民间女子与闺阁女子的角度,分析她们的文学、文化渊源,比较二人之死的不同情形,并从柳湘莲与贾宝玉的角度来看二人之死,廓清对尤三姐的误读,重新认识宝黛爱情,试图对《红楼梦》中尤、林这两个文学形象及其爱情作出新的阐释。  相似文献   

19.
小说与影视的结合在当代文艺界十分寻常。海岩的很多小说都被编排成剧本搬上荧幕。情节是这类小说取胜的关键,同时,小说没有现实性就没有观众。海岩小说抓住了人性最脆弱的部分,设置不同的场景,使金钱和爱情两个对立的价值观进行激烈的交锋,在虚构的战火里我们领略到了真正来自现实的人性。  相似文献   

20.
近期小说关于性爱的新探索相对于80年代的婚恋文学侧重情爱的社会性因素的探索,展示了新层面的意义,即注意挖掘婚恋关系中的自然属性的作用,同时探讨人的自然性和社会性的冲突,小说的理性蕴涵更趋合理,虽然至今仍然没有最后的答案,但每一次的努力都是向终极的靠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