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螽斯》这首简单的民歌,《涛序》却无端地把它按在后妃身上:“《螽斯》,后妃子孙众多也。言若螽斯不妒忌,则子孙众多也。”朱熹又附和而释:“后妃不妒忌而子孙众多,故众妾以螽斯之群处和集而子孙众多比之,言其有是德而宜有是福也。”更把它解成周王室众妾歌颂后妃的东西,真不知是从哪里说起!  相似文献   

2.
数字是语言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给人的一般感觉是单调、枯燥乏味。如果我们运用得好,让数字在文章中焕发出光彩,定能发挥它的较大作用,使文章增色不少。《草船借箭》(六年制十册16课)就是明显的一例。一、数字藏奸计课文以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作为故事的起因。他借向曹操进行水上交战为名,向诸葛亮提出十天造十万枝箭的任务。时间仅仅“十天”,任务却是“十万枝”,可见时间之短,任务之重,这是不可能如期完成的。连周瑜自己看来,也是不可能的事。可是,周瑜却用“这是公事”来压他;用“不要推却”来婉转地强迫他  相似文献   

3.
在对日语忌讳语进行的研究中,有关“生”的忌讳语研究偏少,且已有的研究成果基本局限于将与之有关的一些词汇进行一些不太深入的列举上。从社会语言学这一新视角出发,对“诞生”、“祝贺”等不同场合下的忌讳语以及“产血”、“血污”等现象进行全方位、深层次的解析,是很必要的。  相似文献   

4.
尊敬的编辑叔叔:您好!我是一个五年级的学生,我觉得自己什么都好,可就是看到别人比自己好时,心里就不舒服,这可怎么办呢? 浙江省上虞市师范附小 李默然李默然同学:您好!其实,每个人心中都有羡慕感,这是好事,它可以激励我们奋发图强,赶超先进。但是,如果这种羡慕感发展成为看见别人的成就心里就充满不舒服的感觉,甚至想方设法去诬陷那些超过自己的人,这就变成了妒忌。怎样克服妒忌心理呢?妒忌是一种消极的情绪,它不利于我们的健康成长。我们可以用宽容这个法宝来克服妒忌,学会宽容就是开阔胸襟,容人之长,取人之长,…  相似文献   

5.
忌讳是一种心理企盼,希望耳闻目睹些什么,不愿耳闻目睹些什么;希望发生什么,不愿意发生什么。刘家山交的二诸葛忌讳“不宜栽种”、三仙姑忌讳“米烂了”,这仅是个人的忌讳,并非“众忌”。“众忌”有一定的范围,约定俗成。犯忌往往大煞风景,影响人际关系。避忌的方法多种多样,下面略举数端。  相似文献   

6.
讳讲与会讲     
俗语云:手艺不如口艺。不管怎么说,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是吃开口饭的。没有一点讲功是不行的。因为强调素质教育,因为强调学生主体,“讲”字渐渐成了语文教学中颇为忌讳的一个字眼。尤其是在公开教学、观摩教学中,“少讲”成了优质课的重要评判标准,“讲的太多”几乎判了一节课、一个教师的死刑。许多人对“讲”字讳之甚深,避之惟恐不及。特别是对青年教师,它犹如一柄利剑,闪着寒光,令人不寒而栗。语文教学中强调学生活动,这是不错的,语言离不开实践。但由此而忌讳教师“讲,”至于只“练”不“讲,”致使部分教师的“讲功”变得越来越差,甚…  相似文献   

7.
妒忌也称忌妒,现代汉语词典上解释为“对品德、才能比自己强的人心怀怨恨”。从这一解释中可以看出,妒忌是一个负面词汇,它反映的是一种深藏在每个人心里的负面情绪。从对妒忌心理深层次的学习中我们也了解到,这种社会心理现象一般容易在朋友、同学等比较亲近或者很熟的人之间产生。正如培根说过:“人可以容忍一个陌生人的发迹,  相似文献   

8.
不知从何时起,我们的教师很忌讳“讲”,甚至到了谈“讲”色变的程度了。不少教师把“少讲”或“不讲”作为自己教学的一个原则,尤其在执教观摩课、示范课、评比课时,更是不敢越雷池一步。他们知道,讲多了就会有“满堂灌”之嫌,讲多了就是“填鸭式”,就是“越俎代庖”。至于评课,则更把“讲”的多少作为评判课的优劣和执教者教学理念是否更新的标准之一。于是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情景:总能得到老师夸奖的放羊式的随便乱说,热热闹闹的无聊问答,逗笑取乐的庸俗对话,等等。难道这就是语文教学?这就是语文教学的创新?其实,这是学风浮躁、教风花…  相似文献   

9.
晶晶 《家庭教育》2010,(1):20-21
宁波读者小于来电问:“我的孩子很乖,就是容易嫉妒他人,尤其是比她学习好的同学。请问,我该怎样化解女儿不该有的妒忌心理呢?” 主持:嫉妒.大多指对他人快乐或优点所抱有的一种阴郁的不快。不注意教育引导孩子,嫉妒心就会成为一种危害性很大的不健康的心理疾病。怎样化解孩子的妒忌心理呢?下面几位家长的做法为我们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0.
说话的学问     
亦舒 《老年教育》2009,(9):25-25
说话确有好听难听之分。最普通的例子是,英国人从来不问别人“你能不能听得见?”而是问“我说得是否清楚?”看,客气与不客气差了十万八千里。同样的一句话,负面的说法是“他在妒忌我”,而正面的说法是“我可能有叫他不顺眼之处”。  相似文献   

11.
妒忌自己     
妒忌别人,这可能是人世间四海皆有的现象,失意者妒忌成功者,面丑者妒忌姣美者,拙嘴者妒忌善谈者……没有一个人敢说我没有过妒忌。可是我们为什么不妒忌自己呢?  相似文献   

12.
在如今盛行阅读教学和重视学生主体意识的教学中,我们的语文教学很忌讳老师的“讲”。甚至已经到谈“讲”色变的程度。不少语文老师把“少讲”或“不讲”作为平时教学的一个突破,一个亮点,甚至是原则。倘若是碰到观摩课、示范课、评比课等,上课的老师更是要做到自己少讲或不讲,多让学生讲,多让学生活动。因为他们知道,讲多了就会有“满堂灌”之嫌,讲多了就是“填鸭式”,讲多了就是“越俎代庖”。至于评课老师,  相似文献   

13.
白金家族     
平日,人们视黄金白银、珍珠玛瑙为贵重之物。然而,有一类金属,其身价比起这“黄白”之物更为高贵,因为它们不仅产量稀少,而且用途广泛。它们就是有“贵金属”之称的铂系元素。在金属元素中有“贵族之家”的雅称。这铂系元素尤以“铂”为代表,它素有“白金”之誉。您看这“铂”字不正是  相似文献   

14.
教育是有其内在规律的.是忌讳“随意”创新的。这规律就是尊重生命,关爱生命.让我们的生命状态更舒展,更有活力。  相似文献   

15.
在如今盛行阅读教学和重视学生主体意识的教学中,我们的语文教学很忌讳老师的“讲”,甚至已经到谈“讲”色变的程度。不少语文老师把“少讲”或“不讲”作为平时教学的一个突破,一个亮点,甚至是原则。倘若是碰到观摩课、示范课、评比课等。上课的老师更是要做到自己少讲或不讲,多让学生讲,多让学生活动。因为他们知道,讲多了就会有“满堂灌”之嫌,讲多了就是“填鸭式”,讲多了就是“越俎代庖”。  相似文献   

16.
我是一个偏瘦的高个子女孩,有个特别好玩的名字,叫“沁羽”。说它好玩,并不是说好笑,只是我至今未懂得它的含义,为什么要叫“沁羽”呢?我时常在心里琢磨,却百思不得其解。这个名字,我已经用了12年。我还有个名字,已经用了快18年了,虽非从一出生就被这样喊着,却的确是使用得很久了。这个名字不太好听,女孩子尤其忌讳,说出来你们或许要笑,因为它叫“胖胖”。可我却一点也不忌讳。现在这两个名字我都喜欢,“沁羽”是我在学校的名字,是户口簿上的名字,是老师、同学对我的称呼;而“胖胖”则是我在家中的昵称。说句心里话,我不但不嫌弃,反而更偏爱…  相似文献   

17.
妒忌是指面对他人的某种优势而产生的不愉快的情感。它的俗称是“红眼病”,是对别人的优势以心怀不满为特征的一种不悦、自愧、怨恨、恼怒甚至有破坏的负面感情。  相似文献   

18.
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学是一种口语表达的艺术活动。它不但要求准确,而且讲究亲切、生动、通俗易懂。句句平白如话,然而浅中有深,平中见奇,这才是上乘功夫。教学语言忌讳“文章化”、“成人腔”,也忌讳不合时宜的文白夹杂或滥用生僻字词,因为这听起来既枯燥、别扭,又难懂。  相似文献   

19.
古代忌讳语     
一、忌讳和忌讳语在封建制度下,出于封建礼仪的需要,也由于风俗习惯和迷信思想,古人有不少忌讳。在什么情况不下能做些什么事,不能说些什么话,有一定的俗规以至法规。这种行为上和语言上的规戒约束就是“忌讳”。《礼记·曲礼上人“人竟而问禁,人国而问俗,人门而问讳。”说明了古人对禁忌的重视,每时每地都惟恐犯了忌讳。古代的忌讳不但多,而且严,有的竟成了法律,倘不小心,至有获罪而被杀头的危险。贾谊《过秦论下》中有句后便反映了这种情况:“秦俗多忌讳之禁,忠言未卒于口,而身为戮没免”秦朝犯讳触法现象的普遍存在,说明…  相似文献   

20.
张玉芬 《山东教育》2004,(31):34-34
“这一袋醋不能给!”不知谁嘀咕了一句。“就是!这一袋醋为我们班同学预防感冒备用的,怎能给他们呢?”这一句清清楚楚地送入我的耳朵。原来,周四第一节语文课刚刚上,五年级二班的一个同学到我们五年级一班来要一袋醋做实验急用。我毫不犹豫地给了他,那位同学高高兴兴地走了。随之引来了同学们的议论声,并且声音越来越大,发言者也越来越多。见此情景,我没有急于进行略读课文《金色的脚印》的教学,而是让学生围绕“一袋醋给与不给”的话题展开讨论。同学们兴趣盎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应该给!兄弟班级互帮互助吗!”“昨天,我校在操场上举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