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一个通讯员,就得不断地增强自已的新闻敏感。新闻敏感愈强,愈能发现新闻素材,进而筛选出新闻题材。那么,什么是新闻敏感呢?新闻敏感是指对新闻素材的发现和辩别的能力:是新闻工作者的政治水平和业务能力的集中表现。也就是对构成新闻的事实,或对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发现得快,一下子能抓住它,这就是新闻敏感。下面谈一点粗浅的感受。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政策对头,各行各业都开创新局面,商业部门也在不断地改善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有一次,展销店深入到西安郊区卖电视机,一次就卖  相似文献   

2.
题目在哪儿?     
一位初学新闻写作的朋友常向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你一年写100多篇稿子,怎么有那么多题目可写呀?”我说:“五光十色的生活蕴藏着写不完的题目,问题在于你会不会抓。”一个合格的通讯员,应是掌握写作素材的“富翁”。不尽的报道题目就在生活之中。这就要求我们首先要善于观察。观察,是我们捕捉新闻素材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3.
西方新闻学上有句名言,叫做“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这句话通俗而又形象地说明了资产阶级新闻猎奇的特点。无产阶级新闻并不一般地反对新奇,喜新猎奇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人类的通性。新要新得耳目一新、春风朴面、心清气爽;奇要奇得另辟蹊径、别开生面、独出心裁。住都要服从干坚定信念、鼓舞斗志、奋发向上的总目标,倘有违背这一总目标的新奇在,则统属被反对之列。遗憾的是,此爽新奇新闻,却时  相似文献   

4.
5.
《军事记者》2006年第6期发表陈玉祥、章顺湖的文章《新闻发表与发现新闻》。文章说,客观事实并不能自己摇身一变而成为传播媒体的报道,世界上哪些客观事实能够得以传播,取决于新闻工作者的发现。文章认为,新闻发现是一个有机的系统,贯穿于新闻产生的全过程,体现在采写实践的多个  相似文献   

6.
没有发现就没有新闻新闻界有句“口头禅”:“没有事实便没有新闻。”因为客观事实并不能自己摇身一变而成为传播媒体的报道,如果没有人去发现,无论具有多大新闻价值的客观事实也永远成不了新闻。世界上的哪些客观事实什么时候能够得以传播,取决于新闻工作者的发现。由此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发现是客观事实转化为新闻报道的关键。新闻发现是一个有机的系统,贯穿于新闻产生的全过程,体现在采写实践的多个环节,有报道思路、主题、事实、角度、线索、“文眼”和表现方式等等大小不一、层次不同的多种表现形式。思路发现:是指对某个新闻事实的主题…  相似文献   

7.
《新闻传播》2006,(10):42-42
《军事记者》2006年第6期发表陈玉祥、章顺湖的文章《新闻发表与发现新闻》。 文章说,客观事实并不能自己摇身一变而成为传播媒体的报道,世界上哪些客观事实能够得以传播,取决于新闻工作者的发现。  相似文献   

8.
如同炊事员做饭喜欢用好米好面一样,记者写稿子孜孜以求的是重要报道题材。重要报道题材在哪儿呢?就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它以平等的态度静候所有的记者,只不过它的存在是隐蔽的,要想得到它,就得下一番挖掘的功夫——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捷径,可能有,反正我没有见到过。回顾我这几年采写的一些比较重要的稿件,无一不是依赖于深入调查研究。在深入解剖中挖掘典型性题材典型报道,是新闻报道的一大传统品种,在整个新闻报道中占有重要地位。象《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等许多新闻名作都是典型报道。我曾先后  相似文献   

9.
开场白:本期来稿既有圈内人士,也不乏史志工作者等圈外热心读者;既有本地熟客,也有外地作者;还特邀了参加过抗美援朝的老同志参与,其中不泛真知灼见.可见档案收集是一个全社会都关心的热点问题.  相似文献   

10.
近两年,图书出版界的书业调查已经成为一个热点受到人们的瞩目。去年底,北京举行了“关注书业调查”研讨会。据《中华读书报》张靖报道:过去对书业调查不太重视,而现在似乎又有点太“热”了。北京开卷图书市场研究所总经理、首席研究员蒋亮认为这两种状况都是有问题的。太过重视的结果是把市场调查视为能提供解决方案,而实际上市场调查只能告知图书市场的状况和读者购买行为的情况。金盾出版社总编辑郭德征说:金盾出版社的图书以农村市场为主,早期在开拓市场时下了非常大的功夫,出版社在选题策划和市场调研方面的做法是:社里由编辑…  相似文献   

11.
我生在计委大院。计委不是后来的“计生委”,也不是“纪检委”,计委的全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计划委员会。 这是一片灰色的三层楼。苏联图纸,窗户很大,天气好的时候屋里总是亮堂堂的。 计委大院没什么特色,有打架的,有耍流氓的,有写地下诗歌的,但均不是特出名。 我们院的西北,隔着月坛北街,是物资部大院。这个院以盛产女流氓著称。我小时曾听大孩子们聊起:警察去物资部大  相似文献   

12.
新闻在于发现,只有发现新闻才能写作新闻。新华社原总编辑南振中说:“‘发现’是经过研究、探索等,看到或者找到前人没有看到的事物或规律。新闻发现就是把前人没有报道过的新的事物和新发现的规律及时准确  相似文献   

13.
传媒孜孜以求的目的是追求权威性、指导性、吸引力与感染力的完美结合,让受众接受教育和熏陶,发挥最佳的宣传效益和社会效益。而要达到此目的,尽最大努力寻求与受众的共鸣点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所谓的共鸣是指沟通双方从情感深处产生共振,思想、情绪、意志合辙合拍,通连在一起。  相似文献   

14.
《福州晚报》近日刊登一篇“特稿”《山中 ,那座五人学校》 ,叙述“恐怕是共和国版图上最小的一所在编学校”的一位老师和4名学生的故事。这篇“特稿” ,洋洋四五千字 ,可是读完之后 ,读者无法知道这所“五人学校”到底在哪儿?文章中没有点明学校所在的省、县(市) ,所出现的地名或单位只有“于盘小学”(即“五人学校”)、“于盘村”、“纸坊学区”、“张夏镇诗礼中学”等。可以相信 ,绝大多数读者不知道这些地名或单位在哪里。“何地”是新闻五要素之一。“何地”这一要素应该准确明了 ,让读者一阅读新闻报道很快就能明白。依笔者之见…  相似文献   

15.
16.
大艺术家罗丹曾经说过:“生活中并非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在新闻天地里,发现更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从某种角度而言,记者的能力也是一种“发现”的能力。成功的新闻首先基于“发现”。 发现新闻的方法固然很多,但最根本的还是要抓问题。有新闻学家说:写新闻就是写问题,或艺术地反映问题。既然新闻建立在问题之上,那么,只要细心观察问题,善于思考问题,有价值的新闻自然会被发现。而观察问题和思考问题的焦点应当是现实社会中的热点。热点蕴藏着大量含金量高的新闻。前些年,国家调整产业政策,“三资”企业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热…  相似文献   

17.
一些基层通讯员,特别是刚从事通讯报道的新手,常常为抓不住好的新闻线索而苦恼。笔者10年前从事业余报道之时,又何尝没有这种情绪?可是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笔者已在《人民日报》、《经济日报》、《工人日报》、《中国青年报》等近百家新闻单位,发表各类题材的稿件900余篇。其秘诀在哪里?我总结出三个字:挖、  相似文献   

18.
学会发现新闻赵阜有识者言:生活中不是缺少新闻而是缺少发现,“发现”是事实转化为新闻的关键。新闻竞争说到底是发现的竞争。这是精辟的见解。“发现”在人类社会发展中有着不可估量的巨大作用。“发现”给人类带来了进步和福利。人类发现了火,才能做饭和取暖;发现了...  相似文献   

19.
新闻的发现     
有些新闻事实是显性的,自然呈现在人们面前;但也有些事实是需要我们发现的。我认为新闻的发现有六种方法: 由浅入深——我们之所以常常把现象称之为“表象”,正说明事物外在呈现的现象往往是浅层化、表层化的,只有把表层的现象深化剖析了,才会从平常中读解出  相似文献   

20.
新闻发现ABC     
新闻学说起来繁杂深奥,但如果将这如丝如麻的学问大而化之地理解,只四个字便可道尽其中奥秘:发现,表现。那么何谓新闻发现呢?以笔者浅见,新闻发现是记者以特有的职业敏感去认识新近发生的有传播价值的事实的活动。它贯穿于采访前的知识积累、思想积累、情况积累阶段及整个采访过程之中。新闻表现则包括了新闻的写作、编辑、后期制作直到刊播的全部内容。 发现与表现相辅相成,发现是表现的基础,没有发现就谈不上表现;同样,发现也只有通过表现才能使其成果得以向大众传播。本文仅就新闻发现的有关话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