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儒林外史》在刻画男性士子形象的同时,塑造了不少女性形象,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本文试从人物身份、行为方式和观念等方面把书中的女性分为四类:母亲形象、妻妥形象、妓女形象和“才女”形象,并结合当时的社会思潮,从传统文化和女性自身独特心理等角度对她们进行分析,进而探讨几类女性形象的成因。  相似文献   

2.
安德里娅·利维的《小岛》中描述的两位女性一直被看作是底层阶级的代表,她们在当时的社会属于"二等公民"。受到种族、阶级和性别矛盾等复杂关系的影响,当时的女性群体属于不被关注和认知的。文章运用后殖民女性主义理论,对《小岛》中女性形象进行剖析和解读,来揭示在当时多元文化兴起的社会背景下,处在底层的女性群体敢于颠覆传统社会形象、主动选择塑造全新而独立的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3.
李多林 《孩子天地》2017,(5):244-245
张爱玲是我国的著名现代女作家,她创作了很多散文和小说,她的文学作品中有很多女性形象,这些女性身上都带有传奇的色彩和时代的印记。张爱玲的小说作品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写照,张爱玲将自己的经历渗透到小说作品中。张爱玲小说作品中女性身上都带有悲剧色彩,女性的婚姻、家庭、所处的时代对于女性命运都有着不可替代的影响。研究和分析张爱玲小说中悲剧的女性形象,对于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分析张爱玲文学作品中蕴含的女性人文情怀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指出了张爱玲作品中女性悲剧意识形成的原因,从不同的角度对小说中悲剧的女性形象进行了剖析。  相似文献   

4.
《觉醒》是美国著名女性作家凯特·肖邦的代表作。小说在讲述女主人公艾德娜追求真正自我和自由独立,逐步走向觉醒的故事的同时,生动地展现了当时社会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文章从当时的社会文化角度出发,分析了小说中的三位女性人物形象——阿黛儿、芮芝和艾德娜及其各自不同的命运。三位女性人物均是当时特定社会文化的产物.而三者各自不同的命运均具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在当时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下,女性不可能获得真正的自由。而肖邦也借由这部小说展现了当时社会文化不合理的方面,并提出了对未来世界的美好愿景。  相似文献   

5.
《傲慢与偏见》是英国著名女作家简·奥斯丁的代表作。小说围绕不同女性对爱情婚姻的不同追求,站在女性视角,以细腻的笔法揭示了当时英国社会中男女的不平等。本文对《傲慢与偏见》中几种不同类型的婚姻进行分析,以伊丽莎白的爱情为切入点,探讨了当时英国社会人们的婚姻价值观,并从现实的角度给我们当代年轻人一定的启发。  相似文献   

6.
中日两国的近代是东西方文化大碰撞的时期,伴随着民主主义思潮的流入两国的女性拉开了关注女性生活与女权意识的帷幕。两国女性服饰改良推进记载着当时社会思潮的历史,本文拟从近代中日两国妇女杂志对女性服饰改良的评论入手对近代两国女性服饰改革进行粗浅探析。  相似文献   

7.
女性人物从来就是文学作品中不可或缺的一抹亮点,在《左传》中也是如此。尽管作者以明确的语言点出了女性的附属地位,但书中那些个性鲜明,极富特点的女性还是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这其中,贵族女性占大部分。本文试从贵族女性这一角度出发,分析概括当时社会的女性形象,折射出她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地位。  相似文献   

8.
二十世纪小说家贝内特通过从社会、家庭和现实的错综复杂的描写中捕捉人物细节,在小说中成功地塑造了一群两极化女性形象。本文以贝内特的小说《老妇谭》为例探讨和分析了性格截然不同的两位女性人物不同的人生经历,揭示了当时社会中妇女的社会、经济和思想状况。  相似文献   

9.
英语中存在许多种族和性别的歧视牲语言,这些语言从历史的角度反映了当时英语社会对外族和少数民族以及女性的歧视和伤害。  相似文献   

10.
结合盖斯凯尔夫人的生活经历和当时的社会环境对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包括独身女性形象、劳动女性形象和堕落女性形象进行了分析,告诉人们女性也有能力去服务社会,创造属于自己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唯物女性主义是女性主义研究的一个重要的派别,强调只有改善女性的物质生活条件才能提高女性的社会地位。作家林小琴在《苦甘蔗》这部作品中对华裔女性的遭遇进行了深刻的描写,反映了当时社会文化背景下华裔女性在肉体和精神上的遭受的双重压迫,展现了华裔女性为争取独立、改变自身社会地位而进行的不屈不挠的斗争。  相似文献   

12.
女性角色意识的觉醒从来都是同社会进步的程度紧密联系的。日本作家紫氏部在《源氏物语》中刻画了一系列的"弱者"女性形象,而她对这些形象的态度也反映出当时人们的女性观和价值观,体现了当时社会的发展程度。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古代女性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既有消极影响又有积极影响,尤其是对中国传统女性的外在举止和内在气质产生重要作用。明清时代,文化中逐渐形成了女性美的另一传统,也就是注重品德修养,强调内在气质与外在举止相统一,从而体现出当时社会的道德规范和伦理秩序。适逢其时的作家李渔也感知到了当时的社会文化风俗,其小说中的众多女性形象、女性类型就具备典型的传统女性特质,因而本文从真、义、美三方面入手,着重分析传统女性观在其小说女性形象中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14.
夏祖贵 《海外英语》2012,(3):223-224
从女性主义的角度看,《红字》是一部有关女性解放的小说。小说精彩呈现了女主角海斯特白兰与牧师丁梅斯代尔之间悲壮的爱情故事,并批判了当时的清教社会对海丝特白兰的压迫及对丁梅斯代尔的精神摧残。故事中的海斯特白兰顽强地反抗不合理的婚姻制度,向往并积极争取真正的美好的爱情,崭新地呈现了一位不畏清教桎梏统治的新女性。该文试从女性主义角度分析当时的社会是怎样对海丝特进行影响以及社会影响与女性解放之间不可分割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女性题材一直倍受文学作品的亲睐,《诗经》中就有大量为女性所做亦或是用来描写女性的诗篇,尤其在《诗经》的爱情诗中,诗篇从爱情的方向描写了女性在感情世界中的独立意识、自由意识、高尚意识和果敢意识,从而让后世读者从《诗经》中看到了当时社会强烈的女性意识,这种女性意识有着广阔的历史渊源同时也有着深刻的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16.
张爱玲和王安忆以女性独特的视角和敏锐的观察为对男性霸权社会进行强烈的批判和解构,同时揭示了当时社会女性的生存状态。在张爱玲笔下,女性是被压制、被奴役的,而王安忆的小说中女性的主体性才真正建立,她在解构男性霸权的同时确立女性崭新的性别身份,寻找建构迥异于逻辑性主体的女性自我。  相似文献   

17.
爱伦坡的短篇小说《椭圆画像》,通过运用叙述的方法和对女性形象的剖析,采用"嵌入式"的结构,使作品更加新奇、引人入胜。该短篇小说以当时的社会环境为背景,叙述了当时男权主义盛行的时代,女性的存在是全然缺席的,没有发言的权利,女性一直处于最边缘的地位。本文通过对《椭圆画像》的道德、情感以及女性地位等方面的解读,着重分析了当时社会环境下形成这些女性形象的深层次原因,从而有利于我们从客观真实的角度来解析爱伦坡的女性观。  相似文献   

18.
自古以来,女性大部分时期都是被当做弱势群体来看待的。因此,女性意识容易被很多人所忽略,甚至女性自己的意识都会被自己男尊女卑的落后思想而淹没。每一个优秀作品的问世,都是为传达、表达或者讽刺某种思想而创作的。《姑娘们和女人们的生活》这本小说更多的是阐述当时社会背景下,女性自身的问题,以及被社会压迫而有时被迫选择妥协的无奈,深刻揭露出当时人们对女性意识的忽视现象。这部作品的产生无论是对当时的社会发展还是对当代社会的发展来说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影响。因此,笔者以《姑娘们和女人们的生活》中的女性意识分析为题,从《姑娘们和女人们的生活》写作背景概述入手,对《姑娘们和女人们的生活》这本小说的基本内容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并对这本小说所表达的中心思想进行了全面的分析与总结,最后深入分析了《姑娘们和女人们的生活》中的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19.
《飘》中思嘉的人物形象向来是评论的热点。从文学伦理学角度看,她当时的伦理环境对于女性是十分恶劣的:无论在爱情婚姻上、经济上,还是社会地位上女性都从属于男性,没有独立自主的权利。然而,思嘉从这三个伦理困境中做出了与传统女性不同的选择:选择建立在金钱基础上的婚姻,当家庭的经济支柱,当有社会地位的新女性。虽然从表面看这些选择都不符合当时对贤惠妇女的标准,但它们却都是以保全和发展家庭为前提的选择。思嘉的勇敢与坚强使塔拉庄园在战争中得以保存,她本人也在男权社会里争得一席之位。结合女性主义的角度来看,思嘉是个敢于打破伦理困境,做出适应时代潮流发展的伦理选择的女强人。  相似文献   

20.
席印蕊 《海外英语》2014,(15):140-141
自20世纪80年代翻译研究发生了文化转向,女性主义翻译观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和视角。《小妇人》是19世纪美国著名女作家路易莎·梅·奥尔科特的代表作。该书中反复出现当时一些社会思想,如女性意识、女性独立、女性权利等。该文从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视角对女性译者刘春英和陈玉立的汉译本(2008),和男性译者王之光的汉译本(2012)进行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