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玩偶之家》和《伤逝》有着许多相似和相联的地方。文章通过对两者的主题、题材和人物形象的比较分析得出,后者是前者的延续和发展,比前者更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玩偶之家》和《伤逝》是中外文学史上以“关心妇女的社会地位及命运,提出妇女解放的社会问题”为主题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两颗明珠,它们虽然是产生在不同国家和时代的作品,却都塑造了具有鲜明民主思想倾向,追求个性解放的妇女形象,两篇作品在揭示主题思想,塑造人物形象,采用艺术手法等方面既有相似之处,也有各具特色的地方,本文拟对此进行粗略的比较。  相似文献   

3.
胡适的<终身大事>和鲁迅的<伤逝>都是在易卜生的<玩偶之家>影响下产生的作品.胡适通过<终身大事>把易卜生的个人主义、女性解放以及现代戏剧的形式引进中国.同时,胡适也吸取问题剧批判现实的精髓,通过<终身大事>揭示中国旧婚姻制度的反人性的文化根源.鲁迅则是继续思考易卜生在<玩偶之家>中提出的问题,他不仅揭示"中国娜拉"出走后的悲惨命运,更暗示娜拉,不仅指子君这样的女性,也包括涓生,挣脱玩偶的命运之路是艰苦卓绝的.胡适从文化着眼,批判旧文化,引入新文化,要建设新文化新制度推进现代化进程;鲁迅则围绕"人的解放",揭示人里面的软弱自私黑暗,提出要战斗要有牺牲的爱,要肩住黑暗的闸门,要立现代化的人.  相似文献   

4.
在自由、民主、平等的思想影响下,《玩偶之家》和《伤逝》中的两位女主人公娜拉和子君都发出了代表女性最为强烈的振耳发馈的声音。她们都被各自的生存环境所异化,但在处理的过程中,两位主人公却采取了各自不同的方式:娜拉通过话语否定了不合理的社会,表达了自己作为一个独立人的权利;子君则在默默中前行,没有选择,只有接受,惨遭抛弃,以至最后丢掉性命。这两种不同的抉择背后蕴含了中西两种不同的文化根源。并且较之于浸润在更多的民主思想中的西方女性。中国妇女有着更为悲惨的命运。  相似文献   

5.
李金松 《文教资料》2012,(23):11-12
本文以鲁迅先生著名的演讲《娜拉走后怎样》为抓手,将挪威作家易卜生的《玩偶之家》与鲁迅先生的《伤逝》联系起来,以全新的全方位的视角阐释了二者之间的紧密联系,并通过对三者的比较阅读,指出在五四运动时期被介绍到中国的《玩偶之家》,如何影响鲁迅并被他创造性地转化为对中国五四运动时期的青年们产生振聋发聩作用的作品《伤逝》的,以使读者了解到二者之间从主题嬗变、人物命运到细节处理的全面滋养转变的脉络。  相似文献   

6.
朱怡 《成才之路》2009,(35):I0031-I0032
哈姆莱特说:“脆弱啊,你的名字就是女人!”在易卜生的戏剧《玩偶之家》中却恰恰相反,脆弱的名字是男人,是有权有势的男人;刚强的名字却是女人,而且是无权无势的女人。《玩偶之家》中出现了三位主要男性角色——海尔茂、阮克医生和柯洛克斯泰,在这三位男主人公身上所表现出来的是假、丑、恶——内体、精神上的病态及其虚伪和自私的本性;而在剧中的两位女主角娜拉和琳达夫人身上所表现出的却是真、善、美——对他人的善良,时爱情的忠诚以及对生活的坚强。  相似文献   

7.
《玩偶之家》这部剧作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产生了巨大影响,国人阅读接受该剧的基本立场是把它奉为妇女解放的经典,而《玩偶之家》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绝不在此。剧作成功塑造了一个天真单纯、充满爱心、富有诗意的可爱的女性形象娜拉,展示了人物真实而丰满的心理轨迹,反映的是个人的精神自由问题,而非妇女解放的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8.
圣诞节就要到了,海尔茂和娜拉夫妇沉浸在一片喜悦之中。因为新年伊始,海尔茂就要到银行担任经理,以前收入不稳定的那种日子就要结束了。这时,娜拉的旧友林丹太太来访。在和林丹太太的交谈中.娜拉兴奋地告诉林丹太太一件事:她和海尔茂结婚后不久,海尔茂得了重病,为了让丈夫到意大利疗养,她私自向银行  相似文献   

9.
易卜生的<玩偶之家>与品特的<回家>在题材、故事、人物、结构和意趣等方面一脉相承.比较二者,不但能彰显各自的戏剧张力与内涵,而且还共同呈现出一幅更为切近、深邃的人生画面.这既是一次作者与作者之间血脉关系的再呈现,也是一次作者、读者、观众与你我之间的心与心的面对和交流.  相似文献   

10.
美国作家玛格丽特·密西尔创作的《飘》和挪威戏剧家亨利克·易卜生的代表作《玩偶之家》分别塑造了两位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郝思嘉和娜拉。虽然两位作家生活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度,但是社会文化和历史背景的不同并没有阻碍两位作家思想上的共鸣,这两部作品都表现了男权社会中女性自我独立意识的觉醒。本文通过对比两部作品的女主角娜拉和郝思嘉,具体分析她们在女性自我独立意识觉醒后不同的自我救赎和不同的前途。  相似文献   

11.
薛娇 《考试周刊》2015,(1):21-22
美国作家玛格丽特密西尔创作的《飘》及挪威戏剧家亨利克·易卜生的代表作《玩偶之家》分别塑造了两位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郝思嘉和娜拉。虽然两位作家生活在不同时代,不同国度,但是社会文化和历史背景的不同并没有阻碍两位作家思想上的共鸣,这两部作品都表现了男权社会中女性自我独立意识的觉醒。本文通过对比两部作品的女主角娜拉和郝思嘉,具体分析她们在社会地位及女性独立意识觉醒两方面的异同。  相似文献   

12.
由于"五四"时期对《玩偶之家》的接受与宣传带有功利性与时效性,从而导致了对它的解读无形中存在着误读,主要表现在:对该剧创作意图的误解、对娜拉形象的简化与误读,以及对易卜生个人形象的误读和对其文学成就的忽视。本文对这一现象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相似文献   

13.
易卜生的《玩偶之家》和吉尔曼的《黄色糊墙纸》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批判封建思想、揭露男权社会的经典作品。二者在抨击夫权至上的凶残,撕裂资产阶级家庭温情脉脉的面纱方面,有着共同的意旨。但是,二者也有相异之处,这主要是易卜生的《玩偶之家》是以男性视角来观照妇女的命运,而吉尔曼的《黄色糊墙纸》则是以女权观点来求索妇女解放之路的。  相似文献   

14.
在易卜生的《玩偶之家》与郭沫若《卓文君》的剧本中,分别塑造了两个个性独立的女性。试图通过分析两个作品中人物的共性与个性,来揭示一下易卜生和郭沫若对时代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面对《玩偶之家》中娜拉出走后留下的巨大问号,人们基于不同的立场和态度,曾作出并一直延续着种种不同的猜测.在我国,鲁迅出于个人本位主义立场,指出娜拉不是堕落就是回来的出路,明显体现着由"启蒙"到"立人"的文化指向.胡适基于自由人本主义世界观,指出娜拉"救出自己"、走向个性解放的出路,演绎的是"健全的个人主义"的文化逻辑.郭沫若以理想的社会本位意识为旨归,指明娜拉走向革命的出路,是对易卜生的"问号"作出的经典性回应.他们指出的不同出路,都是不同文化个陸和文化选择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面对《玩偶之家》中娜拉出走后留下的巨大问号,人们基于不同的立场和态度,曾作出并一直延续着种种不同的猜测。在我国,鲁迅出于个人本位主义立场,指出娜拉不是堕落就是回来的出路,明显体现着由"启蒙"到"立人"的文化指向。胡适基于自由人本主义世界观,指出娜拉"救出自己"、走向个性解放的出路,演绎的是"健全的个人主义"的文化逻辑。郭沫若以理想的社会本位意识为旨归,指明娜拉走向革命的出路,是对易卜生的"问号"作出的经典性回应。他们指出的不同出路,都是不同文化个性和文化选择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子君与娜拉悲剧形象之比较,探讨了子君与娜拉形象的同和异,从而确定了子君形象是娜拉的影响性再现。  相似文献   

18.
玩偶之家的创作意图和戏剧冲突实质是表现两种人格的对立冲突。通过这一冲突,易卜生描绘了自己关于“真正的人”的理想,批判了现实的、异化的人,发出了让“真正的人”归来的呼唤。  相似文献   

19.
郑振铎的《淡漠》和鲁迅的《伤逝》都是借爱情故事关注青年人生观的作品。二篇小说在艺术表现方法方面既有相似又有差异 ,表现了二位作家对小说艺术的不同见解  相似文献   

20.
同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范围内关于女性形象的代表性文本,虽然处于不同的文化圈之中,如果就女性描写本身及女性与家庭、婚姻、社会、伦理道德之间的关系作一个横向的平行比较,或可以找出其中关于女性处境的共通之处及造成其差异的成因。同时,本文通过对卡玛娜和娜拉两位女性文学形象的时代因素、社会背景、作家意图方面加以分析比较,以卡玛娜和娜拉为例探讨女性的“回归”与“出走”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