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单元的主题是“爱国”。司马迁云:“常思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林则徐说:“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而俄罗斯文学批评家别林斯基则说:“谁不属于自己的祖国,那么他就不属于人类。,,人生代代无穷已,志士常怀报国心。  相似文献   

2.
文学,首先是。人”学。文学所关注的,总是以“人”为主体的社会生活。以文学作品为主体的语文教材,自然无法撇离“人”的培育的轨道。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这些充满了“人性”“人情”的美好的文本时,如果长期有意识地放弃主题与情感的分析把握品味,而只从考试需要出发,从汉语知识积累的层面出发,或者从学生的某些狭隘的需求出发来组织教学,那么,他的课堂同样是没有语文味儿的。  相似文献   

3.
《离骚》是中国爱国主题文学的源头之一.而具有同样忧患意识的《荷塘月色》虽是散文,却以蕴涵诗的意味为特点,这不仅体现为清雅的文字,如画的意境,更表现在对《离骚》文学传统从思想到手法的继承上,以“美政”理想为主题,以“自我幻化”组结构,以“香草美人”作意象,成就了朱自清深沉而浪漫的诗人情怀。  相似文献   

4.
《文心雕龙》书名是刘勰文学观点的集中体现,它强调的是精妙的艺术构思与精美的文学语言的有机结合,而《文选》的选文标准“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则是萧统文学观点的典型反映,其“沉思”之想与“文心”之思,“翰藻”之文与“雕龙”之采,名异而实同,都体现了他们注重内容与形式相结合的文学观点。《文心》所论文体34种,《文选》39种,两书基本相同的文体选目近20种,其渊源有自,一目有然。  相似文献   

5.
“细节,顾名思义,就是细微末节,它是人物、情节、环境的最小单位,臂之如人体的细胞。然万丈高楼从地起,好文章之所以动人肺腑,乃其有精采的细节描写之故,贺知章“笑问客从何处来”,综合运用情态细节和语言细节,在一“笑”一“问”之间,把老归故里人不识的凄凉永远写进了文学圣坛;范进中举后发疯的细节,刻画出了一个为科举而读书,为科举而活着,中举后喜极而疯的科举禄(?)形象。  相似文献   

6.
在使用统编版教材的过程中,指向情感的人文主题学习是难点。以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为例,可以借助项目化实施制作资源包、撰写爱国格言、担任讲解员、撰写文章、诵读爱国诗文等五项学习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历经统整、互动、生成、表达等完整的认知过程,有效落实“爱国情怀”这一人文主题。  相似文献   

7.
屈原由于其忧愤深广的爱国情怀,尤其是为了理想而顽强不屈地对现实进行批判的精神,为中国文化增添了一股深沉而刚烈之气;楚国历史上传统的战斗精神表现在屈原作品中,较之《诗经》,“楚辞”主题的战斗性大大加强了。  相似文献   

8.
曹津源 《初中生》2006,(3):8-10
文章的主题,如人之“灵魂”,文章的材料犹如人之“血肉”,而文章的结构恰似人之“骨骼”。失去健康坚实、分布科学的骨骼,血肉就无所依附,灵魂也无处寄托。2005年中考满分作文是怎样健全“骨骼”、讲究结构技法的呢?主要经验有下列五条。  相似文献   

9.
本单元的主题是“爱国情怀”,所选课文围绕主题,分别叙述了海外侨胞、普通国民、科学家、政治家等人鲜明的爱国主义事迹。学习本单元课文,要学会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情感体验。  相似文献   

10.
《文汇读书周报》近日发表一篇批评文章指出,余秋雨在《寻觅中华》中说:“很多中国文学史家都从根子上把屈原的事情想岔了。”他断言屈原的爱国,爱其所在国——楚,是站错了“速朽性”的队,如果身在楚国的屈原去爱统一中国的楚之敌国——秦,就站对了“永恒性”的队了;这才能称“爱国”。  相似文献   

11.
我是一名初中语文教师,几年的语文教学经历,使我深深感受到,要想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素质,至关重要的是教会他们掌握学习方法。俗话说得好:“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有了钓鱼技术,这个人是不会没有鱼吃的。而学生一旦有了自己的学习方法,那就是拿着一把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登堂人室,就成为可能,语文教学,也就实现了“教是为了不教”的宗旨。  相似文献   

12.
对台港文学的研究,开始有从政治出发的倾向,表面在台湾文学研究中是重乡土派文学轻现代派文学,重怀乡爱国主题的作品忽略其他题材作品;香港文学研究中配合“九七”回归过于直接和简单化,对“南来作家”的作用强调过头。后来的研究跳出了为政治服务的框框,逐步回到文学本身的轨道上来,使这些研究论著具有自己的科学形态和学术品格。  相似文献   

13.
黄淑琴 《江西教育》2002,(22):22-22
本文仅就古代诗文中的“意境——空白”及其解读,简要谈谈语文教学中应如何注意发掘中国传统艺术精神,使学生享受到丰富的传统文化精神的滋养。中国传统艺术精神的最集中表现就是意境。一般认为,所谓意境就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形成的一种耐人回味的艺术境界。实际上意境的理论源头是道家的“道”和佛教“境界”,而“道”与“境界”虽然指包含着客观外境和人的主观内境的一切物质和精神现象,但这些现象本质上不过是“无”,是一种虚空之境。古代文学艺术家深受此影响,在文学和绘画创作中把意境的追求和…  相似文献   

14.
《班主任》2010,(1):F0003-F0003
北京市第一六一中学坚持“以学生和教师的发展为本”的理念,着眼于学生的“全面、自主、特色、和谐”发展,提出“爱国、明理、乐学、向上”的教育主题,致力于培养拥有“爱国之情、明理之举、乐学向上之精神”的中学生。  相似文献   

15.
苏教版七年级(上)《语文》中有一个主题为“长征组歌”的单元,收录了几种不同文学体裁的“长征”文章。在备课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对这段历史相当陌生。如果在每一课教学中不断插入相关背景介绍或许能弥补这一缺陷,但又担心这样教会显得零乱而无整体感。带着如上困惑,我们查阅了同  相似文献   

16.
吴非 《中学语文教学》2007,(5):20-20,32
4年前,有个语文教学跨省交流会,邀我参加。那次交流主题是考察“网络作文教学”,我听了几节课,感到不太适应。据主办学校介绍:全校所有班级所有学生的所有作文,你想看哪一篇就能看到哪一篇,想写段评语也可以。我对此很惊讶。该校一位教师现场演示给我看,很快就调出了某年级某班某同学的全部作文。我问:“这位同学知道吗?”“不一定知道。”我问:“他会同意我们看他的作文吗?”教师奇怪地反问:“他为什么会不同意呢?”“那么同学之问也可以互相看吗?”“每个人都可以看全校任何一个同学的任何一篇作文。”  相似文献   

17.
辛弃疾是南宋时期伟大的爱国词人。在北中国烽火满地、哀鸿遍野,临安小朝廷苟安江左,民族矛盾尖锐激烈的时代,辛弃疾借着“横放杰出”的词抒发自己的爱国之情和壮志不酬的忧愤,“把苏轼在词中解放与开拓的境界。再进一步地加以解放与开拓”,创造了多样化的艺术风格,在中国文学史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文学诠释了中国古人忠君忧民、坚守文化的爱国思想内涵,极具爱国主义教育价值.在价值观念日趋多元、意识形态斗争日益加剧的时代背景下,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与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融合式教学,是创新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形式的有益尝试.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爱国主义教育应遵循“知人论世”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建构文学史观,倡导主题式研讨学习,以实现升华爱国层次、生成爱国信念之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19.
都说“文似看山不喜平”,这里的“平”是指文章平铺直叙,行文缺少变化,没有起伏,而“不喜平”不是对文义的任意拔高。一些同学认为,要想使文章显得不平常,就要让文章的主题“高大”起来。想使主题高大起来很正常,问题是这个“高大”的主题,要自然平实地从字里行间“逸”出来.而不是人为地往“高大”的主题上硬靠,使本来没有某种“意义”的事物生硬地具备了这种“意义”。文贵含蓄。某种程度上,在平平淡淡的叙说中,让主题“隐伏”在文章中.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体悟文章的主题.才是文章所要达到的一个妙境。所谓“平平淡淡才是真”,这个“真”就是文章的真情所在。因此,注重对事物平实的叙说,让事物自己站出来说话,是叙事类文章写作的一大要义。  相似文献   

20.
风过剑门     
刘德鑫 《学语文》2003,(14):30-32
山川锦绣,除了自然的伟力,还在于它常常能够引发人的思古之幽情,激发人的爱国情感,让人们不仅为自然之美而赞叹,更为其曾经弥漫天空的烽火,响彻云霄的呐喊,以及曾经拥有的满腔豪情,曾经拥有的嗟然长叹而震撼。“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这句话,深刻地揭示出了自然美所激发出的人风彩。就如这篇《风过剑门》,它所写的远远不只是剑门关的风之本身。其所蕴涵的对历史和现实的思考才是精髓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