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醒世姻缘传》是一部富有喜剧色彩的人情小说。本文试从闹剧式喜剧、讽刺喜剧、幽默式喜剧几个方面阐述小说的喜剧性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2.
晓苏小说具有显而易见的喜剧性特征。其小说的喜剧性主要来自于作者诙谐的情节安排,幽默的叙述话语和带有反讽意味的人物命运设计。晓苏小说的喜剧性是他“有意思小说”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3.
明代神魔小说《西游记》以其独特的艺术构思,从环境、人物性格等多方面营造了一个喜剧意境,使小说体现出了浓郁的喜剧性和趣味性,是一部名副其实的幽默喜剧小说。  相似文献   

4.
李渔小说具有鲜明的喜剧风格。李渔塑造了一批脱离自己精神天性本性基础的喜剧人物,设置了曲折多变、趣味横生的喜剧情节,安排了许多幽默诙谐、饶有机趣的喜剧语言,使他的小说具有一种特别的魅力。然而,由于对娱乐作用的刻意追求,阻碍了对社会问题的深度挖掘,令人捧腹的笑料往往掩饰不了内容的苍白。  相似文献   

5.
语言是造成喜剧性的重要因素。在小说《红楼梦》中,人物的语言具有喜剧性。这些语言既源于生活.又经过了作者曹雪芹的精心提炼,密切配合了小说中人物的个性特征和情节发展,增添了小说的喜剧色彩。  相似文献   

6.
李渔是个喜剧型作家,其喜剧手段主要有戏剧化情节和喜剧型人物,以及"俗中求雅"的语言风格。其小说虽云"无声戏",实可看作"无声的喜剧"。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荒诞、怪诞、对比、巧合、误会、误导等方面阐述了古代小说突转和骤降的喜剧技法并认为这些喜剧技法相互交融,产生综合效应。  相似文献   

8.
重读刘震云20世纪80-90年代的小说,我们可发现其"喜剧面孔"之特征:《新闻》中有"谐词隐言","官场"系列"于嬉笑诙谐之处包含绝大文章";《温故一九四二》是历史叙事呈现悲剧的史实,喜剧的史鉴,正剧的史胆。这种"喜剧面孔"的真谛在于他写小说是"以悲剧情绪透入人生,以幽默情绪超脱人生",这也是刘震云的"黄金的幽默"。  相似文献   

9.
杨绛对喜剧美学的追求表现在她所从事的各种文学活动中,特别是她的小说,充溢着喜剧色彩,贯穿着喜剧精神。她小说的取材多写知识分子的日常生活,却十分清晰地映现着人生本相,象是一幕幕喜剧场面的组合,还突出地表现出在喜剧性情节的陡转,给小说人物起贴切的浑名绰号方面。她还十分注重人物对话和独白等语言功能。这种喜剧天才是作者博大胸怀和慈爱心肠的自然流露,还来自于她敏锐的观察力。  相似文献   

10.
喜剧短篇小说是左琴科喜剧艺术的杰作,也是最能引起非议的。因此,揭示喜剧短篇小说自身所蕴涵的可笑与严肃的统一,无异于给左琴科喜剧艺术世界的完整性添上最强音。左琴科演绎的是一场亦庄亦谐的假面游戏,他的喜剧小说艺术世界是可笑与严肃的完整统一的有机体。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戏曲小说中存在着虚假的“团圆主义”即“大团圆”的结局,使作品形成了一种单一陈旧的模式。“五四”文学革命开始之后,现代作家们对之进行了批判,在创作实践上,很多作品都描绘了震撼人心的悲剧场面。但到了40年代的解放区,创作情况发生了变化,一些有代表性的作品,都是光明的结局,都是以喜剧收场,这种变化的原因是由于在解放区,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群众翻身做了主人,结束了悲剧的时代,迎来了喜剧的时代。  相似文献   

12.
哈罗德.品特是英语文学中自萧伯纳以来最优秀的喜剧作家。品特的喜剧强调一种普遍存在的威胁,因而被称为"威胁的喜剧"。本文从结构安排、场景设置、语言特点三个方面探讨品特《送菜升降机》中的喜剧性和威胁性。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从讽刺幽默的语言、反讽手法的运用、悲喜剧因素的融合三个方面对《天堂消息》喜剧特征进行探讨,从理论来源和创作实践两方面阐述了戴维·洛奇喜剧小说风格的形成,从而认识作者对喜剧性本质的独特理解.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从喜剧情景构成的不谐调性入手, 比较考察了传统喜剧和现代喜剧的精神潜质与文化心理的异同, 认为主体的喜剧感生成过程中理性之“常”的缺失, 是现代喜剧区别于传统喜剧的精神分水岭。  相似文献   

15.
<西游记>用喜剧性的叙事手法,塑造了孙悟空这个中心人物形象.前七回是表象的"悲剧",实质的喜剧,作者以喜剧化解了表象的"悲剧".明代精英文化人的作用,使孙悟空成为明代中后期的"文化英雄",以后又从<西游记>主题中转换为母题,形成大众化审美典型.  相似文献   

16.
陈汉典作为综艺节目《康熙来了》的助理主持,在近几年中从默默无闻到家喻户晓,这样的快速走红看似偶然,实则有其内在的规律可循。符号学原理、弗洛伊德人格理论和喜剧理论可以作为方法论,通过对节目表现形式、节目角色定位和节目类型三个部分使我们更深入、透彻地了解、分析陈汉典走红的内在本质。  相似文献   

17.
《满意不满意》是1963年上映并广受好评的喜剧电影。我们能够发现它在"十七年"喜剧片中散发出的别样风情,体会到深深根植于"十七年"的喜剧片及整体电影创作理念中所表现出的种种特点,重读这部影片,有助于我们理解"十七年"喜剧电影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8.
契诃夫的《三姐妹》讲述了无家可归的人追寻失落家园的故事。三姐妹的追寻意识是在残缺的现实和精神危机的双重压力下产生的。"家园情结"时时支配着她们的情绪和生活;《三姐妹》的结构式是松散的,剧本着重表现人物内心的冲突,表现她们的孤独感、陌生感;《三姐妹》是喜剧还是悲剧?为什么契诃夫坚持"喜剧说"?本文对这些问题发表了独立的看法。  相似文献   

19.
1960年代,"中间人物"论观点的提出,旨在希望创造一种更新颖的人物类型.在"英雄人物"为中心的革命文艺观念占主导地位的背景下,"中间人物"本有可能成为"英雄人物"的配角.然而,"中间人物"自身的矛盾个性和某些喜剧特征 ,使之被认为是一种消极力量.这便使"中间人物"对"英雄人物"构成了一定的美学"威胁".因此,在当时,"中间人物"论被"颠覆"的命运也就不难理解了.  相似文献   

20.
曾禺有着丰富的喜剧舞台经验和杰出的喜剧创作才能,同时他还就当代喜剧发展现状发表过诸多真知灼见,从而形成了曹禺关于喜剧本体、喜剧创作和喜剧表导演等方面的相关理论。梳理和探讨这些理论,不仅有助于理解曾禺的喜剧艺术和整体戏剧创作,而且对当下喜剧发展也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