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讯的结构,就是指通讯的组织方式和内部构造。 当作者在现实生活中采访到了材料,从中提炼出了主题后,接着,就要考虑如何组织和安排这些材料。如何开头?怎样转接?分几部分?其先后顺序如何?哪些是要突出之“主干”?哪些是用以渲染的“枝叶”?于何处伏笔?在哪里呼应?什么地方铺叙?何处综合?如何点题?怎样结尾?……诸如这些问题,如果不精心构思好,便无法动笔写作成文。此类问题,人们往往称之为“谋篇”、“布局”,也就是通讯的“结构”。 通讯结构问题是通讯写作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如果说主题是通讯的“灵魂”、材料(包括细节)是通讯的“血肉”的话,那么,结构就是通讯的“骨骼”。只有具备了坚实匀称的骨骼,血肉和灵魂才能有所依附、有所寄托,并从而结合为一个活生生的能够站立行走的真人;只有找到了恰当完美的结构形式,才能把通讯的观点和材料、叙述与议论、情节  相似文献   

2.
1、材料即事例 一旦我们选定了题材——新人、新事、新景,选择材料就不那么困难了。因为材料说到底是指那些能够表现主题、直接说明或侧面烘托新人新事新景新在何处的事例。 事例有典型事例、一般事例之分。材料有典型材料、概括材料、背景材料之别。典型材料就是典型事例,它直接说明新人新事新景新在何处,是表现主题的“主力”。概括材料、背景材料都是一般事例,它侧面烘托新人新事新景新在何处,是表现主题的“偏师”。 述评性新闻、通讯所表现的主题和所揭示的报道对象的本质是一致的,报道对象的本质又是通过  相似文献   

3.
一篇新闻,不论长短,总是有它的组合形式。这种组合形式,即用哪些材料,不用哪些材料;先用哪些材料,后用哪些材料;哪些材料要详写,哪些材料要略写;怎样开头、过渡、结尾如此等等,犹如古人比喻的:“何处建厅,何方开户,栋需何木,梁用何材”,就是新闻作品的结构。新闻作品的结构,跟修房造屋一样,也是一门艺术,具有美的特质。新闻作品的结构美,是构成新闻美的一个重要特征。新闻的结构美,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突出主题。主题是文章的灵魂,也是决定结构形式的首要因素。任何文章的结  相似文献   

4.
任何文章都讲究详略、疏密。所谓详略,即详写与略写;疏密是指一定篇幅中所包含内容的多少。那么,在新闻和文章写作中到底哪些该详,哪些该略。何处该疏,何处该密呢?一、最能说明问题,能直接表现文章主题的材料宜详写,反之则略写。文章的轻重疏密,要根据主题思想的需要来定,凡同主题关系密切,最能反映主题、最能说明问题的材料,要展开详写细写,密度要大;反之则略写,密度要小。通讯名篇  相似文献   

5.
肖平  杨佩 《现代传播》2014,(4):79-83
所谓节目改造与对抗的动力机制,是指构成节目的人物与事件,其构建要旨是力求探讨一种电视节目材料选择与构成要点的基本规律。本文认为一个好的节目需要建立在节目材料有一个好的发展要点上,关涉选择怎样的要点,如何进行有效描述,怎样分层次地罗列事件并建立其结构,给这一事件建立怎样的因果逻辑关系,最后是怎样导入节目运动的方向,从而完成电视节目从局部到整体的构建。本文围绕这些问题,结合一些成功节目的做法,探讨了节目改造与对抗的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6.
林芳 《记者摇篮》2007,(9):18-18
背景材料是消息中对于新闻事件发生的历史、环境和主客观条件所作的说明。那么在新闻报道中如何运用好背景材料?背景材料放在新闻的何处合适呢?本文就其中的几种情况作以说明。  相似文献   

7.
顾成昕 《兰台世界》2003,(12):21-21
所谓取材,是指档案工作为了某一些编研目的,直接或间接地从档案原始卷宗中收集或感受到的并运用于编研过程。通常,档案编研的取材工作是整个编研工作的前提与基础。档案编研工作者们在编研工作中经常遇到的一个问题就是,面对繁冗的档案资料不知如何选择。笔者认为,为了使问题得以简化,取材时应遵循以下几条原则:1.选择能突出主题的材料。所谓主题是指编研成果的主体和核心,是编研者经过对大量的档案资料分析、研究、提炼、升华而得出的思想结晶。一项编研成果的主题与其取材的关系就好比是“统帅”与“士兵”的关系。所以,必须围绕主题来选…  相似文献   

8.
报业战略转型已实施多年了,经过这几年的试水、磕碰、激荡,当前在转型的模式(或路径)的选择上,呈现出三种主要形态:第一种称之为"坚守型",其基本观点是:所谓报纸转型,就是利用网络来巩固和壮大现有的报纸;第二种称之为"多元型",其基本观点是:所谓报纸转型,就是发布渠道由单一的纸质媒体向多元的全媒体方向转变;第三种称之为"融入型",其基本观点是:所谓报纸转型,就是报业要拥抱互联网并逐步实现互联网化。  相似文献   

9.
一些初学新闻写作的同志常常提到这样一个问题:想写一篇文章,就是不知如何下笔,就像老虎吃天,不知从何处下口。尽管其中有的同志对情况很熟悉,掌握的素材也很全面,但是形  相似文献   

10.
朱晓琳 《新闻世界》2013,(12):14-16
一篇新闻,不论长短,总是有它的组合形式。这种组合形式,即用哪些材料,不用哪些材料;先用哪些材料,后用哪些材料;哪些材料要详写,哪些材料要略写;怎样开头、过渡、结尾如此等等,这就是新闻作品的结构。新闻作品的结构美,是构成新闻美的一个重要特征。新闻的结构美,具体表现在对主题的突出。主题是文章的灵魂,也是决定结构形式的首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从评论选题的确定,到一篇评论的写成,两者之间横着一条河。要从此岸到达彼岸,需要架一座“桥”。评论的布局就是担负这一使命的“桥”。布局,也有人称为谋篇。通常的说法就是文章的结构,也就是行文的路子。一篇文章从何处落笔,先写什么,后写什幺,再写什么;段  相似文献   

12.
选书原理述评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正> 所谓选书原理,这里指近代图书馆服务活动中产生出来的文献选择理论。它着重于研究如何为读者选择书刊资料的理论问题。早在十七世纪,西方的一些图书馆学家就开始研究藏书的选择问题;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欧美各国对选书理论的关心达到了高潮。除图书馆学校相继开设了一些专门讨论选书理论的课程外,许多学者纷纷对  相似文献   

13.
一、突出节目的主题一档新闻节目的主题思想的体现,主要是在节目的头二条。因此,如何精心选择好头二条,是当好新闻编辑的重要课题。所谓精心选择头二条,就是要让那些题材比较重大,在面上具有一定指导意义,本身具有较大  相似文献   

14.
所谓民生就是老百姓的生活,民生新闻就是报道老百姓生活方面的问题,关注普通老百姓的生存状态和生存空间。本文对民生新闻做了简单的论述,并就如何做好民生新闻提出自己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编辑做标题,主要的表达工具是文字;但还有一种辅助的表达工具往往被人们所忽视,那就是标点符号.我国古书是不用标点符号的,如何断句,何处加标点,往往意见分歧,各有各的解释。例如,唐代诗人杜牧,写过一首家喻户晓的绝句《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后人通过改变排列形式和标点符号,将它变成“戏剧小品”:〔清明时节。  相似文献   

16.
功夫在文外(二)南通市档案局肖正德三、构思:精选角度理清线索选好材料,便可设计文章的结构层次了,这就是“构思”。构思是作者对所掌握材料分析研究的延伸、升华。又是作者剪裁、布局能力的凝聚、结晶。构思的成功与否,首先取决于角度的选择。只有精心选择角度,构...  相似文献   

17.
试谈住房公积金档案的特点与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连续性。借款人申请一笔住房贷款,从开始填写贷款申请表到办理完所有手续到发放贷款,产生一套所谓的原始档案资料,经过归档立卷之后形成了个人住房贷款档案。这时档案工作只能说告一段落,因为还款、催款活动还在继续,还贷期间所产生的件材料就是所谓的发生档案资料。个人住房贷款档案的原始档案资料和发生档案资料的档案结构体现了个人住房贷款档案的连续性。  相似文献   

18.
好多陌生网友的留言上来就是“钦佩你的勇敢”,起初我还摸不清头脑,搞不清自己“勇”在何处“敢”在何方。后来逐渐弄明白,所谓的勇敢源自我的实名注册。在大多数网友眼里,用实名注册是有一定风险的,否则不会有那么多网友起那么多稀奇古怪的名字。  相似文献   

19.
晏俊 《新闻前哨》2004,(7):11-11
阅读是一种体验。媒体为读者提供了主要的阅读体验。如果说,媒体存在的目的是娱乐、知情、销售商品,那么无论是个性化阅读还是读者口味,无非只是一种阅读体验的实现过程而已。从经济学角度来看,所谓体验,应属于服务经济的范畴,即当个性化的、量身订做的服务(包括信息服务)费用低到能大规模经营的程度,那么个人体验就能以一种经济选择的面目出现。换言之,所谓体验媒体,对读者而言,就是新闻资讯的个性化选择;对媒体而言,就是专业化的新闻资讯商品的生产与销售。  相似文献   

20.
刘赞  戈广安 《中国记者》2012,(6):100-101
"敢说""会说"一直是主流媒体在引导舆论时的追求。所谓"敢说",就是敢于亮明观点、敢于提出判断;所谓"会说"就是指要选择一个好时机、用公众能够接受和认可的方式引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