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在中学历史教学的能力培养目标中,各种能力的核心是历史思维能力,它影响并控制着其他能力的发展,指挥并调节着其他能力的运用,是多种能力发展的基础。所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是中学历史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发展学生智能的关键。一、对历史思维能力的理论认识历史思维能力是历史教育培养的一种特殊类型的思维能力。它要求以具体完整的历史材料为依据,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科学、准确地解释历史现象,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认识和把握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并能以史鉴今,以古知今。培养和发展中学生的历史思维…  相似文献   

2.
铸造跨世纪的科学精神胡熙国一、导言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看来,历史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人的活动而已,历史归根结底不过是现实的人本身力量发展的历史。历史的动力是人,人本身的力量才是历史发展的终极原因。在马克思主义唯物...  相似文献   

3.
中国史学的童年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史学史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对于史学工作者来说,应该了解这门学问。但是,直到今天,中国史学史这门学科还没有树立起来。希望有更多的同志进行这方面的工作。史学史包括什么内容呢?第一,要研究历史观点、历史理论的发展。第二,史料学的发展。第三,历史编纂学的发展。第四,历史文学的发展。历史工作者最大的任务是写历史,要把历史过程写得准确、鲜明、生动,群众爱看,这就必须研究历史文学的发展。第五,研究史学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21世纪,人类社会将从工业经济时代进入知识经济时代。面对历史的进步,教育应当怎样发展,这是一个必须加以思考并作出抉择的大问题。教育发展既不可能从零开始,也不是空中楼阁。一般来说,一定社会的教育发展有两个重要的参照体系,一个是历史的关照,教育发展的历史关照既涉及社会历史的发展演变,又涉及教育活动自身的历史发展。没有历史关照的教育发展,犹如没有根的浮萍,缺乏对教育传统的洞悉,教育未来的发展就会失去根基。另一个是空间的关照,教育发展的空间关照既是国际化社会的要求,也是一定社会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缺乏对…  相似文献   

5.
概念是事物本质属性的反映,历史概念是人们对历史事物本质认识的反映,历史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形成历史概念,这是中学历史教学过程的本质特征,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智能的核心,是提高历史教学质量的首要环节。进行历史概念的教学,主要依靠教师的指导,运用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形式和方法,经历一定的过程,并逐步充实和完善,最终发展到历史概念体系和历史理论概念。  相似文献   

6.
本文认为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当代爱国主义的主题,就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不仅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更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从发展的观点看,社会主义是时代发展的大趋势。  相似文献   

7.
孙风清 《天津教育》2022,(18):88-90
<正>对一个国家来说,历史是经验、文化、教训综合交融的发展过程,是以往经历的沉淀,也是未来发展的重要借鉴。同样,对一个人来说,历史是对过去自己的总结,是促进自身能力发展与提高的重要指导方针。历史不仅能让学生充分了解各个时代的发展历程,还能让学生明白古为今用、融会贯通的道理,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将历史知识充分转化,为自己的人生发展和学习生活提供有益帮助。新高考背景下,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的培育受到了广泛重视,  相似文献   

8.
对历史借鉴问题的正确理解,不但影响对传统史学的评价,而且有助于认识历史研究对于推进当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历史具有一度性,同时历史又有常规性、重复性,这是认识历史借鉴功能的依据。要以通变思想认识历史的借鉴,历史的经验教训要和一定的“条件”相联系。借鉴历史要和历史大势分析结合起来。中国古代历史借鉴思想有一个发展过程,有丰富的内容与自己的优良传统,但也有缺陷。当代社会的发展要求用更为开阔的眼光以史为鉴,总结中国的也总结世界各国发展的历史经验;总结政治的也总结经济、科技、文化教育、风俗道德等各个领域内的历史经验。借鉴历史,是为争取新的未来。  相似文献   

9.
一、培养归纳能力的意义学生学习历史,除了获取知识之外,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发展历史思维能力,培养人文素质。历史思维能力包括分析、综合、概括、比较、归纳等,其中,归纳能力是历史思维能力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历史归纳能力就是将众多历史知识进行归类整理,探求反映历史本质特征、内部联系和发展规律的思维能力。具有归纳能力的学生在学习中才会有所发现,有所创新,才会接受历史的启示,汲取历史的智慧。培养归纳能力是学生发展的需要。学生在小学阶段以形象思维为主,中学是逻辑思维形成的重要时期。学生只有学会理性地分析历史,…  相似文献   

10.
现行历史教材关注的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大历史,主要从宏观角度演绎中华文明的发展进程,较少兼顾各地,各民族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差异,因而影响了历史教学的生动性与鲜活性。  相似文献   

11.
从可持续发展到协调发展——区域发展观念的新解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区域协调发展是我国缩小区域差距、兼顾“两个大局”的重要战略。发展、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和协调发展虽互有关联,但内涵各有侧重:发展是状态的改善,持续发展强调过程,可持续的本质定义突出的是代际关系,协调发展着重的是处理人地、人人关系,追求效率和公平的平衡。可持续发展和协调发展内在关系紧密,区域协调发展是区域强可持续发展,是区域发展的最高要求;区域协调发展是相对的、动态的、长期的,将随着区域发展过程中效率与公平关系的变化而变化。对这些观点的阐释,有助于统筹区域的协调发展,有助于坚持贯彻科学发展观。  相似文献   

12.
自“发展”一词出现在人类文明的词典后,发展便注定成为人类社会一个永恒的研究主题。本文把发展观演变与发展经济学理论发展揉和起来,围绕发展观的三次演变,在发展观演变与发展经济学二者之间建立起一一对应的关系,分别是:传统发展观和结构主义学派;协调发展观和新古典主义发展理论;可持续发展观、自由发展观与发展经济学新趋势。  相似文献   

13.
发展观可以从历史、哲学、时代变革等多个角度进行思考和分析。邓小平对发展问题有较多的论述,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观点。科学发展观在继承邓小平的发展观的基础上,对发展问题作了科学的阐述,跃上了一个新的理论高度,具有更强的实践指导意义,对推动我国当前和今后一段长时间的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开发人力资源是中国式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首要目标之一。中国的人力资源的数量庞大,但文化素质偏低,就业压力大等,都是较为严峻的问题,严重阻碍着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了促使中国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有必要探讨中国人力资源开发和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分析中国人力资源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国人力资源开发战略的构想。  相似文献   

15.
女性的“全面发展”实则就是人的“全面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是同一过程。但由于女性的特殊历史地位,又使二之间产生了相互作用、互为前提的辩证关系。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女性解放与发展的程度比男性要低。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女性解放才成为了衡量人的解放的“天然尺度”。所以,只有处于社会底层的女性得到“全面发展”,才能真正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6.
生存发展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生存与发展是同一个问题,人的生存方式的特点就在于用发展求生存。近代以来的现代化发展无疑产生了消极后果,但这并不是天人相分观念的恶果。人类中心主义需要反思并赋予更合理的内涵,但否定人类中心主义是不可能的。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反思人类既有的实践与生产方式,建立生产与需要之间合理的辩证关系,提高生活质量与生活品位,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7.
"技术熟练型"的集体受训模式的消极影响和教师个人职后的专业孤立现状的存在,需要我们进一步思考和厘清教师个体专业发展与教师群体专业发展的关系,既要反对忽视教师个体主体意向和价值的笼统的、缺乏个性化的"集体主义"的培养和发展模式,也要反对教师实际成长过程中教师个体各自为伍、个人孤立的"个人主义"的专业发展方式,注意在教师个体和教师群体之间构建起相得益彰、相互促进的合理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经济现实和时代发展要求我们把可持续发展研究和经济学发展研究结合起来,从经济学的角度深入分析可持续发展议题,在可持续发展前景下,思考经济学的发展及其可能的前进方向。  相似文献   

19.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它对加快发展的本质要求进行了新的揭示,即要进一步深化对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自觉把握和运用现代化建设的规律,以新的理念指导新的发展,以新的思维谋求新的发展,以新的举措促进新的发展。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条件下,对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新运用。践行科学发展观要正确把握和处理好发展的平衡和不平衡的关系、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的关系、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的关系、政府主导与市场主体关系。  相似文献   

20.
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和核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和核心,这是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一贯主张,也是人类通过长期实践获得的理性认识.要确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围绕人的全面发展,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