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前言 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道出了阅读与写作两者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密切关系. 阅读和写作均属于书面交际活动,二者相互依存,是同一交际活动中的两个不同侧面.阅读可以增强语感,扩充词汇量,扩大知识面,从而汇集大量的语言信息,为写作打下扎实的语言基础,是信息输入过程;写作是信息自内而外的输出过程.新课标指出:写作教学的目的是通过对学生进行激活灵感、激发兴趣、整理思路、组织素材、遣词造句等基本写作技能的培养,使他们能表达事实、观点、情感和想象,能交流信息,能形成规范的写作习惯.  相似文献   

2.
<正>语文核心素养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语言的构建和运用。语文课程就是要踏踏实实地教会学生读书写作。语文课程无论如何改革,教会学生读书写作总是不变的根本。读书写作是学习、模仿、内化、建构和运用语言的过程。语言的构建和运用强化读写能力,而语文学科阅读课程体系,包括三种阅读:单篇(课文)阅读、群文阅读、整本书阅读。所谓群文阅读,就是把一组文章,以一定的方式组合在一起,指导学生阅读和语言建构,并在鉴赏中表达自己的观  相似文献   

3.
林华明 《考试周刊》2014,(71):55-55
阅读和写作都是语文教学的一部分,各有其规定和任务。阅读是吸收,写作是表达,一纳一吐,它们之间是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深刻地揭示了读与写的关系。下面结合教学实际谈谈作者在语文教学中是如何培养学生阅读与写作能力的。  相似文献   

4.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句话深刻揭示了阅读与写作之间的紧密联系。阅读是采集信息的过程,是积累词句的过程;写作则是将脑中词汇进行再加工的过程。胸中有词,笔下才能生风,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当平衡阅读与写作的关系,以读促写,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思想,培养学生的写作思维,最终达到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5.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与写作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正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以读带写,以写促读,做到阅读与写作相结合。本文以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为例,在教学中如何将阅读与写作相结合,谈点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6.
人们常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然而"下笔如有神"的境界是建立在"读书破万卷"的基础之上的。阅读和写作是语文教学的双翼,如果教师在阅读教学的过程当中,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注重读与写的有机结合,学生的习作之田定将会得到"读"的滋养,焕发出勃勃生机。一、在阅读教学中注重语言积累阅读和习作是个互逆的过程,阅读是理解吸收,习作是理解表达。只有吸收得充分,表达才更加具体生动,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依照课标的要求,在阅读训练中渗透积累语言的指导。学生的语言越丰富,思维的领域就越  相似文献   

7.
我国语文教学自古有读写并重的传统。唐代大诗人杜甫诗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宋末元初程端礼提出"劳于读书,逸于作文";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指出:"阅读是吸收的事情,从阅读中领受人家的经验,接触人家的心情。写作是发表的事情,从写作可以显示自己的经验,吐露自己的心情。"阅读与写作相辅相成的关系,读是吸收,写是表达。  相似文献   

8.
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阅读与写作并不是毫无关联的,而是相辅相成、相互联系。写作的内容取决于对事物的认识和感知,才能写出相应的内容,反之,缺乏甚至没有表达对事物的认知能力,是写不出好的文章来的。在这里,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写作内容是否充分应来源于阅读的质量,正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写作则是对通过阅读检验自身的写作能力是否得到提高的很好的一枚杠杆。为此,就要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将阅读与写作实现完美的结合,从教学的实际出发,分析二者有效结合的对策,真正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相似文献   

9.
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学生写作时感到无话可说,无话可写,语句表达不清,长篇大论却不知所言.学生习作时,为何会遇到这么多的问题呢?这与学生的阅读水平、生活素材的积累、语言表达的基本功等有着莫大的关系.要指导小学生写好作文,就必须重视指导学生的阅读,从中吸取写作养分,激起情感,生发灵感,掌握写作文时所必需的知识、方法、语感,蓄积写作动力,以起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在教学实践中经常发现:有些孩子读的书很多,阅读量很大,可写起作文来却内容空洞、文字干瘪。那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将"阅读"与"写作"两者的角色发挥得淋漓尽致,恰到好处呢?笔者分别从低、中、高年级段启动班级"读书日记"模式:一是绘本日记——阅读与积累感悟共生;二是童话日记——阅读与想象表达共生;三是群文日记——阅读与思维发展共生。通过班级"读书日记"形式,将阅读与写作牢牢地粘在一起,如影随形,真正做到了阅读与写作的互利共生。  相似文献   

11.
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从某种程度上看,阅读与写作密不可分,读可悟写,写亦可促读。阅读是语言的感知和理解过程,是掌握字词句的重要手段之一,是写作的前提和基础。没有阅读的积累,写作犹如空中楼阁。写作是阅读的巩固和延伸,是将阅读过程中所获得的语言、词汇等知识调动起来,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缺少写作训练的阅读也只能是雾里看花、水中望月。但有些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往往将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相分离,忽视了学生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的协同发展。基于此,江苏省苏州市教科院在英语  相似文献   

12.
周金萍 《作文》2022,(40):45-46
<正>“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是古人读写实践的经验之谈。新的时代按照“双减”政策的要求就要注重阅读对于写作的针对性指导,读中探写,写中求读,读与写融为一体。一、以阅读为载体引领写作发掘文章特色,明确目标,设计学习过程。入选教材的课文大多都有学生写作需要的素材及表达手法。善于挖掘教材中相关文章对学生写作的引领作用,能够有效提高其写作水平。  相似文献   

13.
阅读与写作二者相对独立而又紧密相连,共同构成了语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就道出了阅读与写作的作用。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语文老师应当注重在阅读教学中加强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在写作教学中注重阅读的积累,使二者得到有效结合。对此,本文对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让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进行了分析,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1指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积累语言 阅读是吸收,写作是运用.只有大量地、广泛地阅读吸收,才能有丰富的、自如的写作运用.一个人知识素质的优劣、知识数量的多少直接关系到写作水平的高低.无论是口头表达,还是书面表达,都是语言积累内化后再创造的过程.汉语的词汇非常丰富,所以教师一定注意学生书面语言的积累.教师要让学生多读书,这是一种积累知识的很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浅深为所得之浅深耳。——(中国)张潮如果你想从阅记中获得值得你永远铭记在心的知识,你就应该花更多的时间去研读那些无疑是富有天才的作家们的作品,不断从他们那里取得养料。——(古罗马)塞涅卡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与笔记使人精确。……史鉴使人明智,诗歌使人巧慧,数学使人精细,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之学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英国)培根读书,这个我们习以为常的平凡过程,实际上是人们心灵和上下古今一切民族的伟大智慧相结合的过程。——(苏联)…  相似文献   

16.
黄嵘 《中国成人教育》2007,(22):162-163
文体和写作的关系密不可分,大学生英语写作中出现的误区很多都是由于文体意识模糊造成的,如:书面表达中的口语化、非正式倾向;文章缺乏文学意味等.本文提出相应策略,如:将文体学知识引进写作教学;文学阅读与仿写;写作中的表露主义等.  相似文献   

17.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句话被很多人奉为经典,仿佛这就是阅读的终极目的.我不知道杜甫写下这句话的时候自身处于何种状态,但这句话达到了一个目的,就是告诉我们,读书是为写作服务的,读书是输入,是为了获得更大的写作效益,甚至是为了出人头地.我从不反对读书为写作服务,因为阅读和写作之间的交融是水到渠成的关系,但如果仅仅为了写作而去读书,那读书就成了苦役,而且这苦役就没有了尽头.  相似文献   

18.
周丽 《文教资料》2014,(12):49-50
学语文难,习作更难。如何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是摆在所有语文老师面前的一大难题。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写作可促进阅读。阅读是吸收,是积累;写作是吐纳,是表达。由此可见,阅读是习作的源头活水。作者通过营造读书氛围、教给读书方法、巧设读写桥梁等教学实践,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有效探索。  相似文献   

19.
写作是语言文字的积累,是靠读书丰富起来的才智。试卷中出现的文章,在语言文字运用、写作手法、思想主题、表达效果、布局谋篇方面都起到经典示范作用。引导学生在做题目的过程中更要重视文本的阅读。  相似文献   

20.
<正>阅读与写作是语文课程的两大基石。阅读是个体由外而内的吸纳与汲取,为写作提供了必要的范式;写作是从内到外的倾吐与表达,是学生阅读的内化提升。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人为地割裂开阅读训练与写作练习,这样的课堂将是生硬与低效的。《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设计思路中指出:"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语文教师应引领学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