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民教育出版社发行的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物理》( 2 0 0 1年 3月第一版 )第一册第1 6 4面“大气压的变化”一节中 ,关于大气压随高度变化是这样叙述的 :“离地面越高的地方 ,空气越稀薄 ,那里的大气压强越小”,笔者认为这句话值得商榷 .教材中的表述除了说明大气压随高度的增加减小之外 ,还表明了这样一种因果关系 :离地面越高大气压越小 ,原因是因为越往高处空气越稀薄 .如果把原话稍做修改 ,则因果关系更加明显 :离地面越高的地方 ,因为空气越稀薄 ,所以那里的大气压强越小 .实际教学中 ,不少学生也都存在这样的认识 .那么 ,这种认识…  相似文献   

2.
第十一章 大气压强 1 教材特点 本章共三节。第一节“大气的压强”,介绍大气压强的存在及其测定。第二节“大气压的变化”,讲述大气压随高度的变化,气压计、标准大气压值、沸点随气压改变.第三节“活塞式抽水机和离心泵”,介绍利用大气压抽水的设备。第四节“气体的压强跟体积的关系”,为选学内容。与原教材相比,本章具有以下特点。  相似文献   

3.
关于大气压的变化,教材上侧重介绍了大气压随高度变化的基本情况.其实.大气压变化的实际情况要复杂得多;但也有规律可循.为了全面认识大气压的变化,应当了解大气压变化的原因.在引起大气压发生变化的众多因素当中,起着决定作用的根本原因有两个:大气密度和温度.它们的密切关系是:大气密度越大.大气压越大;大气温度越高,大气压也越大.首先,从空间结构上分析大气压的变化:在竖直方向上,离地面越高,大气密度和温度同时减小,所以大气压随高度增加而减小.其中在海拔2千米以内.每上升12米,大气压强大约减少1毫米汞柱,即13…  相似文献   

4.
人教版初中《物理》(九年级)中关于大气压强随高度变化的论述有这样一段话:不同高度的大气压不一样,天气的变化也会影响大气压.在海拔3000m以内.大约每升高10m,大气压减小100Pa.以上对于大气压强随高度减小的原因并没有准确地说出.同学们都知道,海拔越高的地方.空气越稀薄,再加上有“天气的变化也会影响大气压”这句话,所以很多同学错误地认为:不同高度的大气压强不同是由于空气密度的分布不均匀造成的.果真如此吗?  相似文献   

5.
胡耀邦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所作的报告中指出:“我们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一定要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他又说:“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大体可以分为文化建设和思想建设两个方面。这两方面又是互相渗透和互相促进的。”这给我们教育工作者提出了难巨而光荣  相似文献   

6.
在初中物理关于大气压的学习中,大气压的数值是利用水银气压计进行测量的,而且还介绍了测量大气压的另一种仪器——金属盒气压器。在学习了二力平衡和大气压的知识后,我想到了另外一种测量大气压的方法——二力平衡法。这种方法不仅能测量出大气压的值,还可以利用大气压随高度变化的规律,测量海拔高度。我选择了以下实验器材:容积为5 ml的注射器一个,橡皮帽一个(用自行车的气门皮打结做成)三  相似文献   

7.
教材:人教版物理第一册课型:大气压测量探究课一、课程浅析“大气压的测量”是教学难点,教材以托里拆利实验展示给学生,由于水银有毒,只能用课件讲解.学生的经验甚少,为了突破这一难点,在复习本章时,安排了这节探究课.二、学生学情分析通过本章学习,学生知道了不能直接利用P=FS和p=ρgh测定大气压,而托里拆利实验是让某一段液柱产生的压强等于大气压,进而利用液体压强公式p=ρgh计算大气压的大小,但是学生对此的直接经验甚少.为了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一新课程理念,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我从生活中的器具寻找…  相似文献   

8.
斯大林曾批评有些人“死啃书本”,“把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个别结论和公式看作教条的汇集,这些教条是不顾社会发展条件的变化,而‘永远’不变的”。指出这“只能是那些看到马克思主义的字母而没有看到它的实质、背熟马克思主义的结论和公式而没有懂得它们的内容的人们”。这种现象,在马克思教育学说研究中也是存在的。  相似文献   

9.
对初中物理、中专物理及普通物理中关于大气压强二种容易混淆而本质不同的观点,以玻耳兹曼分子能量分布规律,从大气压强随高度变化和大气层的重量进行分析和比较,阐明了大气压产生的本质原因  相似文献   

10.
只有在纬度45”的海平面上,OC时的大气压强才等于1个标准大气压,即等干工.0X10’帕.在其它地方或其它温度时大气压不一定都等于1个标准大气压,因为大气压是会变化的,大气压的变化跟下列因素有关:一、大气压随高度而减小在同一个地方,大气压随高度不同而不同.大气压是由于大气层受到重力作用而产生的,在离地面越高的地方,大气层越薄,密度越小,大气压强因而越小.根据测算:在距海平面Ic千米处的大气密度大约是地面大气密度的三分之一,在离海平面IO0千米处的大气密度则为地面的千分之七,而在距海平面1000千米处的大气密度则…  相似文献   

11.
初中物理告诉我们:“大气压的变化跟天气有密切的关系。一般地说,晴天的大气压比阴天高,冬天的大气压比夏天高。”对这段叙述,就是老师也往往不易说清,笔者认为,这个问题可归结为温度、湿度与大气压强的关系问题。今谈谈自己的初步认识。我们通常所称的大气,就是包围在地球周围的整个空气层。它除了含有氮气、氧气及二氧化碳等多种气体外,还含有水汽和尘埃。我们把含水汽很少(即湿度小)的空气称“干空气”,而把含水汽较多(即湿度大)的空气称“湿空气”。不要以为“干”的东西一定比“湿”的东西轻,其实,于空气的分子量是28.966,而水汽的分子量是18.016,故干空气分子要比水汽分  相似文献   

12.
大气具有重力且容易流动,故对浸在其中的物体要产生压强.大气压的变化是很复杂的,影响大气压变化的因素众多,它主要跟大气的密度、温度、湿度、高度、速度等五“度”有关,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大气的密度和温度.  相似文献   

13.
初二物理《大气压的变化》中要求学生了解“大气压强随高度增大不断减小”的关系,其中“在海拔 2千米内,每升高 12米大气压强下降约 1毫米汞柱 (133Pa)”的近似规律,历来是教材处理的棘手问题。以前教材直接告诉其结果,而现在的普九教材只用一组托里拆利实验情况图进行实验总结,它既违反了“实践——认识”的观点,又对激发学生兴趣,培养探索精神和科学素养都是个欠缺。如果运用实验方法教学又受到现在器材的限制。因为校园内高度差小,大气压变化不大,要求测量仪器精确度比较高,就目前学校实验室的仪器而言,难以达到这一要求。如…  相似文献   

14.
空气由于受重力作用,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有压强。大气层的结构,越到高空大气越稀薄,大气压强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大气压随高度的变化是不均匀的。由于空气看不见,摸不着,在日常生活中不易感觉到大气压强的存在,所以我们对大气压的认识并不深刻,为了进一步认识大气压,这里再介绍  相似文献   

15.
舒欣 《中学科技》2013,(1):30-31
地球的周围被厚厚的空气包围着,这些空气被称为大气层。空气的内部对各个方向都有压强,这个压强被称为大气压。证明大气压存在的最有名的实验,是马德堡半球实验,中间抽成真气的两个半球紧紧吸引在一起,几匹马都拉不开,可见大气压的力量有多大。大气压一般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减小,例如高山上的大气压就比地面上的大气压小得多。另外在地面,大气压也是会发生变化的,比方阴雨天气时气压就比平时低,而且一天当中的气压也会有变化,一般来说早晨气温低.气压就高些;中午气温高,气压就低些。气象学上常通过气压计测量大气压来预测气候。有了自制的气压计,我们也可以随时观察气压的变化了。  相似文献   

16.
刘蔚然 《物理教师》2005,26(5):7-28
大气压强是初中物理的重要内容 ,学生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 ,常常会提出一些难以解释的问题 .课本(苏科版八年级下 )指出 :“大气压是由于大气层受到重力作用而产生的 .”据此 ,有的学生提出 :是否气体的质量越大 ,它的压强就越大 ?如果将一个开口的瓶子置于空气中 (设此时大气压  相似文献   

17.
大气的压强,当然也是气体的压强,初中物理是这样说的:“由于空气有重量,所以像液体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要产生压强一样,空气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也要产生压强,这个压强叫大气压强,简称大气压。”关于气体的压强,高中物理又是这样说的:“由于大量气体分子不断碰撞器壁,对器壁就产生一个持续的宏观的力,单位面积器壁上所受的压力就叫做气体的压强。它决定于单位体积内的分子数和分子的平均速率。”关于气体压强这两种说法显然是不同的,我们不妨简称为“重量说”和“碰撞说”,两者究竟区别何在?有没有内在联系?能否予以统一?  相似文献   

18.
浅谈说课     
本文旨在指出关于“说课”的两种错误观点,具体阐述了“说课”的具体内容及如何“说”好课。  相似文献   

19.
瑞士生理、心理学家让·皮亚杰指出:“认识来源于主体改变客体的活动和动作”。他说:“一个刺激要引起一种反应,主体及其机体就必须有反应刺激的能力。”而主体反应刺激的能力取决于其“准备状态”,用皮亚杰的话说,叫做“图式”。外界刺激只有与这种图式发生同化和顺应作用,才能使认识不断得到发展。基于上述认识,笔者将语文学习过程设计为如下公式:S→(AT)→R.在这个公式中,S为语文信息,A为心理组织功能,T为主体图式,R为优化效应。由上述公式可见,语文信息与优化效应之间存在着一个(AT)中介区域,语文信息只有经过(AT)中介区域才能实现优化效  相似文献   

20.
题一 浮于水池中的小船上装有木块 ,若将木块抛入水中 ,水面高度将怎样变化 ?若装的是石块 ,将石块扔到水中后 ,水面高度又将怎样变化 ?题二 浮于水槽中的冰块 ,若冰块全部熔化成水后 ,液面高度将怎样变化 ?若冰块中有气泡 ,待冰块全部熔化成水后 ,液面高度又将怎样变化 ?对于上述问题 ,同学们在解答时 ,由于受到“已知、求、解、套用公式”这种思维定势的影响 ,想通过定量计算来解答 ,又苦于“已知”不足、无公式可套而无计可施 ;由于思维方法的片面性 ,看问题不全面 ,导致诸如 :物块抛入水中后要排开水 ,冰化成水后水要增多 ,因而水面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