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回文诗几十年前,北京名医关幼波得到一位患者赠送的金匾。匾上写着金光闪闪的八个大字:儒达乃儒,医明是医。这些字组合匠心独运,横竖倒顺都可念,回环成诵,情趣无限。这种把词序回环往复的措词方法,称为"回文",又名"回环"。  相似文献   

2.
“儒达乃儒医明是医”这是数十年前,一位患者赠给北京名医关、幼波的金匾上的字。这八个字的组合颇具匠心,横竖、颠倒皆可读,八个字竟有四种读法:儒达乃儒,医明是医;儒乃达儒,医是明医;儒医乃是达明儒医;儒医达明乃是儒医。回环成诵,饶有情趣。这种使词序回返往复的措词方法,称为“回文”,也称“回环”。“回文体”可以用在诗词、联语中,相应称回  相似文献   

3.
仁盛 《教师博览》2009,(8):33-33
回文诗 几十年前.北京名医关幼波得到一位患者赠送的金匾。匾上写着金光闪闪的八个大字:儒达乃儒.医明是医。 这些字组合匠心独运,横竖倒顺都可念。回环成诵.情趣无限。这种把词序回环往复的措词方法,称为“回文”,又名“回环”。如果用于诗词联语中,便称为回文诗、回文联。苏东坡创作了一首回文诗——《题金山寺》:  相似文献   

4.
明代苏州盛氏是享誉一方的儒医世家,在业医和业儒两个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就。从医家辈出、儒为根本,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三个方面对苏州盛氏家族进行初步研究,可以看出盛氏家族在子孙教育和择业时秉承因材施教基础上业儒优先的原则,不为良相,则为良医,使明代苏州盛氏家族医、儒相兼并传,成为儒医世家。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明清医者的画像、像赞,探讨医者如何从一个草泽铃医的形象,转变为融会自我认知与社会标准的一代儒医。明清科举时代,儒者入仕是为人生正途,由儒向医多是谋生选择。儒者习医从医之后,并未改其儒家本色。身穿儒服,交往高士,吟和诗文,中道清逸,是不少医者崇尚的生活方式。上医医国,救世安身,医书传世,知名医家多以儒医同道作为医者之最高境界。本文收集医者画像,图文互证,尝试从一侧面更为形象化地揭示明清儒医的容样风骨。画像虽不完全,但可见“其貌清癯,心存仁术,志好儒书”已成为其时医者推崇的理想形象。医者以儒风示人,反映出儒不仅在职业上是效法的对象,也是为人处世、自我定位和社会评判的标准。医者的儒道医风,显现其专业声誉与社会地位的关联,而此种趋同的代价是医者放弃自身之职业识别。医者画像,在一定程度上是医、儒在社会身份上难以界分的佐证。此种情形,在其他职业阶层中也有显现,这反映出在科举社会之中儒士阶层的至高无上。  相似文献   

6.
回环是汉语修辞艺苑里一株异彩纷呈的奇葩.它有基本格式和非基本格式.无论基本格式还是非基本格式,回环在其形态上和运用上都具有无穷的张力和魅力.梯式回环是一种非基本格式,链式回环是基本格式的一种特殊形态.梯式回环可分为山梯式回环和滑梯式回环,链式回环可分为大链式回环和小链式回环.它们各有其独特的修辞效果和美学趣味.  相似文献   

7.
良医诚意待人,就是以仁恕之道对待自己的病人。“俞、扇之门,不拒病夫”是儒理公正原则在医理上的体现。良医谦虚表现为学习别人的医学理论和临床经验,还表现为著述立说上的缺疑精神。医学、医识、医胆和医仁都源于从医人员的业精于勤。  相似文献   

8.
周苏  卓家璇  尹丁  张岗 《中国科技论文》2023,(11):1186-1191
针对停车场视觉建图的回环检测方法对目标级别的语义信息关注较少、在长时间大范围的建图过程中地图一致性与持久性较差的问题,设计了一种语义回环检测算法。该算法基于语义实例,使用图匹配方法找到回环帧并进行帧间位姿估计,生成回环约束。在同准确率下,该回环检测算法的召回率均高于基于ORB (oriented fast and rotate brief)描述子和词袋法的回环检测方案。在停车场建图与定位试验中,建图轨迹与轨迹真值的绝对误差均小于1 m,定位误差均小于0.3 m,满足对应的技术要求。试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语义回环检测算法的回环检测性能优于传统回环检测算法,适用于停车场视觉建图任务。  相似文献   

9.
回环格式论     
本文从古今大量的回环修辞格的实例中概括出回环格的六种形式——单式与复式、常式与变式、紧式与松式,总结出回环格的总特征和基本条件——“异语十换位”,划清了回环与相邻辞格的界限,探讨了回环格的系统性和丰富性.  相似文献   

10.
英汉语中“回环”修辞格表现出极大的相似性,英语中的“回环”现象已4有不同词语加以界定,而汉主中的这种现象统称“回”或“回环”,并对等地译为英语的Regression或Chiasmus。本拟就汉语与英语相似的“回环”进行对比,认为汉语中“回环”还有不同的分类,且汉语中“回环”的分类及命名应引起修辞学界的重视。  相似文献   

11.
回文联     
"回文联"又名"回环联",无论正读、倒读,都能表达完整顺畅的文意。种类很多,既有全部回环,又有部分回环,尤以正读与倒读同音同字的回环最为常见。桥对寺门松径小;巷当泉眼石波清。  相似文献   

12.
回环检测是视觉SLAM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正确检测出回环能有效减小移动机器人在定位和建图过程中产生的累计位置漂移问题。SLAM回环检测目前主要有词袋模型方法,具有良好的实时性,但人工特征具有对光照变化非常敏感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深度学习和回环检测结合的方法,将卷积神经网络模型应用于SLAM回环检测中,并且通过模型对RGB-D图像进行特征提取,提出了两种图像融合方法,通过对比判断最佳措施;进而通过特征匹配来判断回环。与现有方法相比,本研究提出的方法达到了具有更高精确性和实时性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论回环     
一回环,是汉语中一种常用的修辞方式。其基本特征是运用回环的语句形式,形成回环往复的修辞效果,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过去许多修辞书也称之为“回文”。还有的修辞书将“回环”和“回文”分开,认为“回文”是“以字为单位”,而“回环”则是“以词、词组或句子为单位”,运用次序的变化而达到回环往复效果的修辞方式。其实这两者不可分开。因为在古汉语中以单音词为主,大部分字即是词;在现代汉语中。单音词也仍占相  相似文献   

14.
“回环”(regression)修辞格的划分可细分为七类词,即普通词语、同形同音异义词、多义词、同音异形异义词、同形异音异义词、转品词、音似词等。英语、汉语“回环”辞格的发展轨迹有相似之处。回环具有精警简洁的功效,同时有助于强调语义、增加语趣。“回环”修辞格符合均衡中有变通、变化中有整齐这一美学原则,它为人所喜闻乐见,有着巨大的发展前景。回环辞格应用广泛,学术界应加强这一修辞格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李时珍是世界公认的伟大的科学家。有人认为他之所以取得伟大的科学成就,成为医中之圣,就是因为他抛弃了科举之路,抛弃了儒学。本文则认为他虽然在23岁时抛弃了科举之路,但终其一生,都未抛弃儒学。他是儒家文化培养出来的医药学家,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他亦儒亦医,儒生医圣,二者得兼。最后,由李时珍联想到如何评价儒家对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影响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除医学价值外,其"半韵半散"的文学语体,大量使用的修辞格,使这部中医典籍具有很高的文学和语言学价值。《内经》中"回环"修辞手法的运用,既起到强调的作用,又使语言富于变化,增强了表达的生动性,使本来枯燥难懂的医学道理变得富有节律美感,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尽显"医文互通"之美。  相似文献   

17.
《安徽教育》1990年第7—8期合刊上,刊登了李天虎同志的《“顶真”与“回文”》,其中有这样一句:“回文又叫回环,是利用词序回环往复的巧妙配合而形成的一种修辞方法。”显然,这里将作为修辞手法的“回文”和“回环”混同成一个概念。其实回文和回环是两个不同的修辞手法。  相似文献   

18.
在文人的心灵上,有什么比遭到戏谑和厌鄙更痛心的呢?元代的文人墨客就无奈地承受着极端的戏谑和厌鄙。谢枋得《送方伯载归三山序》记载,当时“人有十等”:“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匠、八娼、九儒、十丐”。尽管作者认为这是出于“滑稽之雄以儒为戏者”的戏谑之词,但不管怎么说也能看出当时社会对“儒”鄙夷的意味。更何况郑所南《心史》尚言此为元朝之制呢(郑作“七猎八民”)!考诸史籍,元代文人等知识分子处于“儒人颠倒不如人”的社会地位确是一种事实。他们不仅要交纳历朝政府作为经济  相似文献   

19.
明清两季,儒医鼎盛,但医者之所以获"儒医"之名,并非由国家进行资格认证,而是基于职业出身、医术水平、医学著述、社会交往、济世关怀等社会化标准的形象认同。李中梓为明末名医,幼习举业,由儒入医,深通医理,著述丰硕,自成医派,为儒医之重要典范。在李中梓医名的养成与传播过程中,所著医籍居于中心位置。其医籍既重医理归纳普及,亦重医案汇集分析。医籍由新安商人出资,广为刊刻,病者、医者、士林、官府无不看重。医籍既是其专业水准之体现,也是极具说服力的个人"营销",更以兼具儒士风雅,士林交游广阔,儒医之名既知于当世,更垂范后世。然在医学并未列于主流知识谱系的明清时代,盛名之下,学派渐成,亦彰显在社会化的职业养成及专业评定体系之下医学传承的市场及知识路径。  相似文献   

20.
回环是一种交错配列的修辞格,即将平行结构中的部分词语次序颠倒,形成映照,有助于阐发复杂观点、深刻思想和曲折概念,所以常被应用于政治演讲语篇。本文从回环的定义以及分类特点入手,结合大量演讲语篇实例,详细分析了回环在英语政治演说辞中的语用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