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盲刺客》是加拿大著名女作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第10部长篇小说,2000年一发表就获得布克奖,代表了阿特伍德小说创作的最高成就。这部小说以其独特的叙述艺术显示了作者对小说创作艺术的高度把握。小说打破了故事的线性时间叙事,故意取消或模糊了时间标志语,使用了叙事线索多头并进、几个文本交互出现又彼此互文的空间转换策略,同时在不同空间文本间实现灵活的叙事视角转换,使整部小说呈现空间交叉立体化结构。这部小说不仅以拼图般的文本布局独具特色,而且体裁上呈现出杂体性,有回忆录、通俗爱情故事、科幻小说、书信、新闻报道、诗歌等。《盲刺客》是一曲叙事诗学的交响乐,既有文学固有的可读性传统,又具有后现代鲜明的艺术美学情趣。  相似文献   

2.
3.
《建党伟业》作为一部纪念建党九十周年的主旋律影片,在历史的想象和叙述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影片对这段历史的叙述得到了观众、媒体以及史学专家的认可,这表明影片对历史的想象契合了观众心中的历史想象。分析影片的历史想象与现代叙述,可以了解主旋律电影的生产机制与创作规律。  相似文献   

4.
帕慕克认为小说阅读体验中总会包含着思维操作,并认为其中有九项最重要的意识活动值得注意。这些意识活动描绘了读者感受与体验小说时意识活动的渐进过程,在调动我们各方面感觉“渐入”“渐出”小说世界的过程中,却无不与想象力有关。我们对文化艺术或文学进行研究之时,都不能忽视人的主观感觉.只有这样才利于叙述学研究范式的创新,也才能体现叙述学作为一门人文学科的特质。  相似文献   

5.
6.
近些年随着"旅游热"现象的出现,旅游叙述的合法性问题受到各界关注。对旅游进行叙事研究,实际上是对旅游文本的合法性以及旅游叙述的可能性进行论证。本文在肯定赵毅衡提出的媒介—时间向度的分类标准基础上,结合旅游学的相关理论,进行了以下分析:首先,旅游文本满足符号组合、人物参与、时间和意义向度的叙述底线定义要求;其次,依据人格—框架二象判断,认为旅游具有演示类叙述特征;最后,从二度区隔的角度出发,提出游客协同旅游文本叙述的观点。基于此,本文便可成功地将"旅游"从小说、游记等文学的文本叙述中剥离出来,促使"旅游叙述"成为独立的研究范畴。  相似文献   

7.
朱芹 《现代语文》2007,(5):77-77
王安忆曾多次申明她的小说是不能够单纯的用女性主义去解读的,单单上关注其作品中的女性意识,会缺失她小说中最为本质的东两。在我们看来,王安忆的小说不论是怎样描述上海弄堂里的女性人生,其本质还是在于书写“关于城市的故事”。王安忆的小说《长恨歌》讲述了上个世纪大上海二十年代的上海小姐王琦瑶沉浮坎坷的一生,将人生嵌入历史,写入城市。而以此改编的电影《艮恨歌》则侧重描写了王琦瑶与叫个男人的感情纠葛。[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中日韩东亚三国在相同的儒学文化背景下,拥有相似的表达方式,其爱情电影的叙事模式都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阐释与表达。电影是一种产品,更是民族文化的展演方式之一,中日韩三国文化的多元性就决定了其相互融合与排斥的特质。新近流行的小清新风格电影,中日韩三国具有各自的叙述模式,无论采取何种叙事模式,其展演的立足点永远是本国民族的文化传统与现实社会文化的复合杂糅。  相似文献   

9.
《阿Q正传》自发表以来,在不同的年代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解读,本文从叙事学的角度,通过分析《阿Q正传》复杂的叙述者的身份、叙述态度以及文本复杂的叙述结构来探讨《阿Q正传》的叙事魅力.  相似文献   

10.
袁群  詹婷 《宜春学院学报》2009,31(3):116-118
纳撒尼尔·霍桑的<红字>采用奇特的情节,描写自然与超自然的景象,深刻的心理描写和象征手法的运用.而使这些表现淋漓尽致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叙述方式的变化.本文借助叙述学的研究成果,从叙述结构,叙述时间,叙述视角,复调四方面入手,以其揭示<红字>内部的构建,进一步剖析文本的叙述艺术特点.  相似文献   

11.
《木兰辞》作为中国诗歌史上叙事诗的一个巅峰,受到中国古代文学、古典诗歌爱好者的关注而被翻译为多国语言。就其英译研究而言,目前学者大多从修辞研究、翻译规范、三美论以及传播学等视角进行对比分析,而对诗歌中推动叙事发展和感情抒发的声音尚没有给予应有的关注。鉴于此,本文拟从拟声词、对话以及韵律等方面对《木兰辞》的四个英译本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其在翻译过程中再现原文声音世界的得失,以期对叙事诗的翻译及其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一部发展小说和具有强烈自传体色彩的小说,《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叙述了青年艺术家斯蒂芬·迪达拉斯的成长历程。乔伊斯在书中多处使用了重复叙述手法。这主要包括对分层结构的重复,对内心思想、对话等的重复。这些重复既体现在总体结构上,也体现在文本内容方面。它们既是斯蒂芬对传统线性文本和真实世界的重构,又是对过去的重新记忆,也是内心自我对外在世界的重新体验。重复叙述模仿了心理现实以及斯蒂芬的记忆过程,也表现了斯蒂芬的理解过程。其中的分层叙述还邀请读者参与到文本中来。另外,书中出现的一些重复叙述还形象地表现了斯蒂芬的情感状态以及他对自我的探求。  相似文献   

13.
论文从叙述风格出发,试图通过考察《红旗谱》与《白鹿原》对农村革命的叙述差异来解读历史。这种叙述差异主要体现在文章叙述的角度和侧重点、文章叙述的客观性、人物个性的塑造以及叙述风格方面。  相似文献   

14.
潘万木的《〈左传〉叙述模式论》运用经典叙述学和后经典叙述学相关原理,结合中国叙述之传统,就《左传》的叙述特色及由此而在征引、评论、预言等方面形成的模式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并从接受、传播、影响的意义上借鉴接受美学、传播学、阐释学原理,针对几个叙述模式作了探本溯源、沿波讨流的研究,有一定的开创性和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5.
从叙述学角度分析,菲利普·罗斯80年代的《被缚的朱克曼》三部曲的叙述结构存在着一个独特的循环式的特点。三部曲的各个部分之间从叙述时间、叙述视角和叙述对象上看都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从而证明,在叙述的内部机制上,该三部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相似文献   

16.
鲁迅的《狂人日记》是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其主题"意在暴露家族制度的黑暗和礼教的弊害",但整体内容是关于"启蒙叙事"的一个隐喻。本文从小说中的"狂人"、"大哥"和"余"这三个人物出发,以启蒙/被启蒙的视角考察这三类形象及其之间的关系。本文运用文献法和对比法,得出结论:《狂人日记》中的三个"叙事人"代表了上世纪初"新文化运动"中对于"启蒙"三种不同的理解。相比于"狂人"的疯狂与大哥的麻木,鲁迅/余的冷静、客观地"看"具有更深刻的探讨价值。本文探讨的五四时期的启蒙问题对理解当下传统文化热等现象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7.
死亡叙述,是《金瓶梅》与《红楼梦》文本叙述中的主体内容之一。由于两部作品在死亡场景描写、死亡意象设置,以及死亡的叙述功能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因此,在对死亡的叙述中,《金瓶梅》传达出的是“善恶有报”的道德劝戒,而《红楼梦》在体现对封建文化的批判倾向的同时,也把我们引向了对生存的悲剧性的体验。  相似文献   

18.
赵雪丽 《文教资料》2014,(30):191-193
经过十五年的不断摸索和发展,电视电影作为一种新的视听艺术形式逐渐走出一条类型化道路。本文以家庭伦理片的优秀代表作《万箭穿心》为个案,探索其在内容上以一个家庭的变化来透视时代风貌的家庭化叙述模式,在题材上过分关注当下社会现实的热点问题而导致娱乐性欠缺,在传播渠道上依赖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这一单一化的播放平台而出现收视范围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9.
李冰 《学周刊C版》2014,(10):240-240
电影《霸王别姬》和《梅兰芳》是陈凯歌导演的两部题材相同的电影,这两部电影都讲述了一代名伶大师的成长历程。或许是时光的变迁让导演的心态与创作感受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两部电影在展现京剧大师的生命历程时在许多方面有着较大的相异性,其中一点就是导演在某些电影美学表达上的改变。本文就陈凯歌在两部电影中如何演绎两位京剧大师几点美学表达上的相异性进行比较,同时探讨导演的电影艺术思维的变化。  相似文献   

20.
电影《霸王别姬》和《梅兰芳》是陈凯歌导演的两部题材相同的电影,这两部电影都讲述了一代名伶大师的成长历程。或许是时光的变迁让导演的心态与创作感受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两部电影在展现京剧大师的生命历程时在许多方面有着较大的相异性,其中一点就是导演在某些电影美学表达上的改变。本文就陈凯歌在两部电影中如何演绎两位京剧大师几点美学表达上的相异性进行比较,同时探讨导演的电影艺术思维的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