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洛创作的浮士德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悲剧英雄。对其悲剧的理解应当置于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历史语境之中。浮士德的悲剧在于其追求理想和世俗生活中的罪恶性与这一时期的秩序观,基督教新教信仰和人文主义世俗理想的冲突以及其自身理性和欲望的对立冲突。  相似文献   

2.
尚文华 《江汉学术》2023,(3):102-110
现代性意图以理性为建构自身的基础原则,信仰却是它不得不面对的;而若现代性通过理性论证了自身,信仰又是否可能?其意义又何在?这是近代以来讨论理性与信仰关系的核心问题。这双重问题集中体现在从霍布斯、洛克、斯宾诺莎到康德、克尔凯郭尔、黑格尔的传承和转变中。以作为信仰内容的神迹为例,霍布斯和洛克在自然理性与上帝之自然、理性—知识和信仰之间划下绝对的界限;斯宾诺莎批评这个界限实属于思想的懒惰和无知,从而上帝的信实成为思想的起点和建构原则。康德意图综合两种做法,但却是不成功的。这种不成功的尝试引导着克尔凯郭尔和黑格尔分别沿着两条道路走到极端,现代信仰也便重新确立起来:前者指示了信仰的绝对主观性和绝对个体性;后者则以上帝的信实为起点,走向了以信仰中的上帝存在为起点和终极的形而上学道路。能真正进入这两条信仰和思想的道路“之中”,才能真正进入现代性及其信仰处境的绝对深度中,才能真正进入既属于时代、又超出于时代的信仰意义和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3.
现代化的物质文明建设和理性信仰建设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文化革命"以信仰教条化压制现代化,造成惨痛教训.改革开放的今天,必须重视和加强理性信仰建设,不能以片面的现代化冲击理性信仰,与时俱进地协调现代化与理性信仰的关系,是21世纪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4.
平民化是池莉小说创作的特征,她的作品展示了平民世俗生活的艰难与无奈,也写出了普通百姓“不屈不挠活着”的进取精神与执着追求。因为对芸芸众生零距离的观注和与世俗平民融为一体的亲和,她的小说被称为“当代平民生活历史的仿真画卷”。  相似文献   

5.
每个人都在从事的衣食住行、日常起居、婚丧嫁娶、人情往来等平凡的世俗生活形式,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全部基石,生活世界支撑着哲学理性的大厦,进行道德教育的过程就是让人们过上道德的生活,道德教育只有摆脱“工具理性”的樊篱,才能回到生活本身。  相似文献   

6.
启蒙运动的实质在于科学理性对传统道德信仰的颠覆,即:启蒙思想家大都乐观地认为,通过教育,用现代科学知识武装起每一个人,人们就能轻易地建立起新的道德生活.《拉摩的侄儿》所反映的问题正是法国启蒙运动中遇到的最大困境,是以狄德罗为代表的启蒙思想家面向社会现实、面向人类道德所必须回答的问题.小拉摩与“我”的对话和矛盾,其实是理性与道德在作者本人灵魂深处的两难斗争与艰苦抉择,小拉摩的形象也成为那一代大部分启蒙哲学家的矛盾典型.  相似文献   

7.
《诗经》中世俗理性生命观已趋于成熟。诗人希望通过立“德”来实现不朽,但他们又深刻地感受到人生苦短,他们希望以享乐特别是对爱情的追求来淡化生命短暂的焦虑,获得生命的超脱。《诗经》的生命观和生命主题对我国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明末清初剧作家张大复写有多部宗教剧,这些剧作既借助宗教智慧传达作家“布道劝善”的创作主旨,又展现了明末清初宗教生活的真实图景.同时,透过剧中宗教人物形象塑造上的包容性、世俗性,我们亦可窥见中国宗教文化的宗教特性——浓郁的世俗精神、多神崇拜观念、三教合一思想、功利性的信仰心理等——对张氏宗教剧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儒学追求的永恒是对后代的影响 ,宗教的终极关怀是建立在崇拜和信仰的基础之上 ,哲学的终极关怀是逻辑地、理性地探索的结果。“终极关怀”的失落会导致现代人出现的“单向度”性精神危机。心理咨询要解决人的困惑、促进人成长 ,就必须重视人文精神 ,通过对人进行“终极关怀” ,改变人的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10.
“女子无才便是德”最早见于晚明陈继儒《安得长者言》一书中。这种说法在晚明时出现且被普遍强调,源于传统社会对女性的道德要求与晚明世俗风尚发生了矛盾冲突,也显现出妇女道德教育对晚明世俗风尚进行的制约。这种特有的道德教育与世俗风尚的矛盾冲突启示我们:当今女子道德教育具有紧迫性与重要性;女子德才教育应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1.
侗族的祖先为中国古时期的百越族,它在千百年来的发展中形成了特殊的民间信仰,拥有自己的宗教文化。侗族信仰的范围很广,其中“萨”崇拜是所有信仰的核心,并在很长一段时期都对侗族民众的发展、生存、人缘交际等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本文基于侗族“萨”的崇拜内容,对其民间信仰做出一定的探讨与分析,探寻其背后的社会现实与前景。  相似文献   

12.
论权利文化     
此权利文化之权利是指宪法和法律确认的实然权利,而非伦理道德方面的“应然权利”.“实然权利”更能体现一种理性、谨慎的态度,如果要将“权利文化”作为一种社会认同的良性文化来培育,那么这种文化越理性,越有利于社会、政治的稳定和发展.“权利文化”之“文化”是狭义的文化概念,即精神文化.权利文化也许某些方面与法律文化存在交叉和重叠,但是不能等同于法律文化.权利文化指公民和一定群体、组织对权利现象、活动的认知、情感、评价、意愿和信仰.一个社会的民众对权利的认知程度,直接说明权利文化的有无或者发展水平的高低,决定了这个社会是否具有尊重权利、主动维护权利的普遍观念.  相似文献   

13.
国人有句俗语:冤死不打官司,反映的是民众对法律的畏惧之情;而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却又普遍存在着“法律无用”的论调,对于违法与规避法律成为“潜规则”人们已经司空见惯,法律的规定与司法现实之间的巨大落差使人们逐步丧失对法律的信仰和尊重。法律信仰缺失的原因很多,其中司法公正问题是对法律信仰产生影响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伦理包含有一般市场经济伦理的一般内涵:经济自由;经济公平;竞争信仰;消费者主权;企业伦理;工作伦理;理性价值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伦理具有以下特点:它以公有制为基础;它是一种有效率的经济伦理;它的核心原则是集体主义。“三个有利于”是判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否合理的标准  相似文献   

15.
在19世纪后半期,哈代以艺术的形式探讨了基督教的改造问题,认为基督教应该剔除对上帝的神秘主义阐释,重视理性在宗教信仰中的不可忽视的地位.上帝即爱,此与西方启蒙运动哲学中的自然宗教思想相暗合.哈代的基督教文明理路,宣扬理性与信仰的结合,卸掉了神性的光芒,闪耀着哲学的理性色彩.  相似文献   

16.
台湾新士林哲学背靠天主教信仰,融会了中古士林哲学、新士林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作为中国现代哲学舞台上的"有神论"学派,"信仰"与"理性"的融通问题成为台湾新士林哲学最有特色、也最具争议之所在。要打破目前台湾新士林哲学研究的"概论"现状,给予此种学术以客观评价与定位,就必须深入其代表人物的思想体系,明确其信仰背景,确立其信仰导引下的标志性哲学概念,进而论证标志性概念在哲学史上的地位及影响。  相似文献   

17.
信仰是人时其自然生存有限性、自我能力有限性和社会存在有限性的一种精神上的超越,她是个体对待、善待生命的根本态度,既是以承认生命的有限性为前提,又是以认同永恒价值或终极意义的"存在"为理论基础,简言之,信仰是对生命的不朽的精神追求,是人们安身立命的根据.没有信仰的寄托,人只能沉溺在世俗的物欲横流之中,沦为无根的精神漂泊者.在教育生活和实践中,也缺少不了信仰.教育哲学恰好在一定程度上给予了这一信仰-确切的说是教育信仰.  相似文献   

18.
在北村小说的知识分子叙事中,道德、经验理性和艺术诗性都无法回答知识分子对人生终极价值的追问。北村小说中知识分子叙事的展开,实际上隐藏着他对知识理性如何导向信仰的知识分子式的思考。然而北村对此问题的简化实际上却削弱了知识分子启蒙的主体性与价值。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的文学批评建立在理性至上的主观信仰上.理性作为一种曾经带来文化变革的思维习惯如今已经走向了垄断和迷信,成为另一种“科学迷信”.因此,当我们进入了以文化人类学为基点的后现代文化时期,后现代的文学批评打破了现代批评的瓶颈,为我们展现了不一样的视角.萧红的《呼兰河传》作为20世纪初的文学经典,运用后现代的批评方法来看不仅仅是描写呼兰河人的愚昧和无知,而是在新旧思想的冲击下产生的文化裂痕.  相似文献   

20.
信仰对于道德具有论证、导向、提升和动力等意义;道德信仰凸现出道德的实践本性,提供了道德践履的心理—精神条件,对于道德的存在和发展以及道德主体的人格塑造等都具有重要意义;必须在整合各种信仰形式的基础上建构理性的、科学的道德信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