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世纪初清王朝的“新政”,是中国第一次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的近代化运动,作为经济文化滞后、信息闭塞的贵州省,也参与到了这场近代化运动之中,其中在教育领域,贵州有下列近代化举措——开办新式学堂、成立新式的知识团体、鼓励发展民办教育,虽取得了一些成绩,也推动了贵州近代化的进程,但由于贵州落后的社会经济状况,使贵州近代教育面临着困境。  相似文献   

2.
浅论孙中山的近代化思想吴小妮所谓近代化,是指人类社会由封建专制统治下落后的小农经济社会,向近代民主制大工业社会迈进的历史变革过程,正象马克思所说的那样:“蒸汽和机器引起了工业生产的革命。现代大工业代替了工场手工业”,同时“从封建社会的灭亡中产生出来“...  相似文献   

3.
乡村是中国社会的基本组织形式,睦邻友善是中国人的传统思想观念。通过对近来在贵州地区爆火的“村BA”热现象进行历史性梳理,结合文献研究与图表分析,发现自明清以来,在自身内因与时代外力的协调作用下,贵州地区乡里联系的紧密性在不断提高,最终乡邻间形成了较强的社会凝聚力,这对后世乡村发展产成了深刻影响。“村BA”的出圈即是对贵州乡里社会拥有强大向心力的良好印证。  相似文献   

4.
近代以来 ,湖湘教育思想在湖湘文化的浸润下 ,伴随着“向西方学习”的潮流在动荡不定的社会背景中发展嬗变。其发展的历史脉络是“经世实学教育思想—洋务教育思想—维新教育思想—资产阶级教育思想”。这些教育思想丰富湖湘文化的同时也推动了近代湖南教育的产生、发展、壮大、变革 ,为湖湘教育的近代化起到了先导的作用 ,做出了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5.
日本近代化成功因素的研究是日本近代问题研究的热点;日本社会心态的研究是解开日本近代迅速发展的原因的关键所在,本文重点讨论了典型的几种社会心态在近代化中的作用。日本特有的社会心态的形成是多方面因素促成的,日本特有的地理,传统文化等因素造就了日本独特社会心态。在社会心态驱使下,日本近代化大跨步前进并在亚洲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对社会进步的作用力的合力是正向的驱动力,促进日本的社会发展,而日本的社会心态正是这样的反映。  相似文献   

6.
摘要:中国武术作为一种社会资源,其当时的发展受到“总体性社会”的制约。“个体化社会”的到来,打破了“总体性社会”的束缚与控制,个体的崛起对群体意识、集体利益产生了影响,对中国武术的门派延承,家族、师徒传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基于此,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比较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从“总体性”到“个体化”的社会转型视角,客观分析中国武术当下存在问题的原因。研究认为:“个体化社会”的到来,打破了“总体性社会”的束缚,使武术的发展脱离了国家控制的单一发展模式,转向了多元的发展方向。然而,逐步发展的“个体化社会”的某些基质却打破了中国武术生成与发展的文化场域,削弱了其家族、师徒传承方式;动摇了武术门派存在与延承的社会基础。但是,新的社会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使得个体在“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对武术处于一种健身、休闲的消费行为,又可满足中国武术再度勃发的客观要求和主观观望。  相似文献   

7.
中英鸦片战争爆发,打破了中国孤岛的局面,使中国纳入了世界经济体系,中国现代化也随之开始。贵州虽然地处山区,但发展贵州近代化的计划却从未因为交通不便而停止。中国封建制度被辛亥革命彻底打垮了,贵州也因此迎来一个快速并稳定的发展时期,但是辛亥革命后,贵州却被迫进入了军阀混战时期,使得贵州近代化发展不仅停滞不前,反而有倒退的趋势。辛亥革命后,贵州由兴义军阀统治,1926年,贵州政权由桐梓系军阀掌握。周西成对贵州的统治仅3年时间,但他对贵州近代化的影响辐射却直到今天。  相似文献   

8.
贵州虽地处偏远,交通落后,但贵州仍然努力跟上近代化的浪潮。周西成主黔后,实施了一系列发展贵州经济的措施,在客观上促进了贵州经济的发展,甚至其影响一直辐射到今天,对此我们应该客观评价。  相似文献   

9.
现代旅游重在文化。弘扬贵州独具特色的“阳明文化”,有助于促进贵州旅游业,提升贵州的旅游品位。王阳明在贵州的龙场悟道,建立了影响深远的哲学体系,而且积极从事教育工作,培育了大批人才。他进入贵州后,饱览了沿途雄伟峻的山水,写下了许多讴歌贵州风光的美妙诗篇,还定了一些传诵不衰的散文。在贵阳讲学期间,又游览了许多风景名胜,留下了大量的行踪遗迹和诗文。这些都非常有助于现在开发贵阳和贵州旅游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  相似文献   

10.
贵州少数民族《古歌》中,不仅蕴含有的人类早期社会文学艺术的资源,而且还蕴藏着早期人类朴素而又极其深刻的哲学思想。它在关于世界形成的问题上,认为“气”,“风”,“雾、之类的物质元素是世界的本质,由于这些物质元素自身固有的运动变化而造作产生天地万的。这种哲学思想,尽管还是自发的,粗糙的,但是却含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因素,并且颇具民族特色和本土色彩。我们对之深入研究,甚至可以从中找到我国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各种“胚胎”和“萌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