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鳞爪录(五)     
“公允”与“个性”一般地讲,著作者都希望编辑在取舍稿件时要公允。而作为编辑工作者来说,衡定稿件时能否真正做到“以质取书稿”、“以质取文章”,又确实是其职业道德高下的重  相似文献   

2.
剪刀,浆糊,墨水瓶,字纸篓……剪剪贴贴,修修补补,勾勾画画,涂涂抹抹……这就是一些人心目中的编辑工作的形象。他们认为编辑工作就是按照某种固定的格式取舍稿件,剪裁文字,是单调的重复性劳动,说不上什么创造性。可憎!有些记者、通讯员、投稿人则把编辑看成手执一把板斧,见到稿件就大杀大砍的“猛士”,  相似文献   

3.
编辑改稿即编辑工作者对其操作客体——待传播“稿件”的编辑加工。它是编辑工作中必不可少的基本环节,曾被称为编辑“六艺”之一,然而自编辑学科在我国创立以来,林林总总的相关论著几乎无一不涉及“改稿”却无一论及其规律。凌虚、松秀两位先生在《中国编辑》2003年第3期撰  相似文献   

4.
审稿三题     
衡量一个编辑水平的高低,首项标准当是审稿能力。审稿即是对稿件的发现、判断和选择,并由此而决定取舍。审稿能力的表现是多方面的,其中似应包括能正确处理以下三种关系。“单项冠军”和“全能冠军”审稿是一种发现。面对形形色色的稿件,  相似文献   

5.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有科学副刊的报纸不下百家,每位科学副刊的责任编辑有个共同的心愿:在自己负责的版面上,把最新的科学知识介绍给读者。但由于编辑对“新知识”的标准掌握不一,在有的科学副刊上往往出现不受读者欢迎的文章。有些编辑取舍稿件以“我”为中心,把自己闻所未闻的知识,误以为是新知识,而介绍给读者。读者看到这些“老掉牙”、“炒冷饭”的知识,却无不为之摇头。由此可见,科学副刊编辑在组稿和取舍稿件时,掌握衡量“新知识”的标准至关重要。笔者根据自己多年来编辑科学副刊的体会,认为在取舍稿件时,从以下几点掌握和衡量“新知识”的标准很重要。新发现、新发明、新创造的知识。当今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新学科、新知识、新发明不断涌现,有人作过统计:20世纪60年代在自然科学领域中的新发现、发明项目,已超过了以往两千年的总和,这说明可供科学副刊报道的内容有许许多多,关键是选择发表的“火候”。见报的时机选择恰当,可起到事半功  相似文献   

6.
编辑是有权的。他有取舍、修饰、安排稿件的权。因此,编辑在工作中也就存在严格和宽容的问题。如何掌握好严格和宽容的分寸,显然应以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为依据。掌握好嫉恶如仇的“手术刀”对于社会上丑恶、落后的东西,编辑理所当然地持深恶痛绝的态度。该批评的就坚决予以批评,但  相似文献   

7.
在报上看到一幅漫画,讽刺甲、乙两个刊物的编辑利用录用稿件的权力,互相刊登对方的稿件,而置广大工作者的来稿于不顾。这是编辑工作中的“缺德”行为。近年来,这类事件却常有听到。如,有人利用编辑工作的方便,剽窃作者的劳动成果,把来稿抄录下来,稍稍改头换面,成了自己的作品。这就向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了搞好编辑工作,除了制定一些条例、规定、制度外,还要不要有个道德标难?恩格斯说:“每一个阶级,  相似文献   

8.
编辑是有权的。他有取舍、修饰、安排稿件的权。因此.编辑在工作中也就存在严格和宽容的问题。如何掌握好严格和宽容的分寸,显然应以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为依据。掌握好嫉恶如仇的“手术刀”对于社会上丑恶、落后的东西,编辑理所当然地持深恶痛绝的态度。该批评的就坚决予以批评,但  相似文献   

9.
长期以来,有些人总认为“编辑无学”,甚至有人说编辑是“简单重复劳动”,以至前些年个别高级领导干部曾不主张把编辑安排在评定职称的系列之内。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其中有主观方面的原因,也有客观原因。首先,编辑工作的职业特点具有“隐蔽”性,常常不为人所知。因为编辑的主要任务是把他人的稿件转化为书籍,转化为杂志,转化为报纸,转化为音响图像等等。也就是说,编辑总是耘人之田,为人作嫁衣裳,象配音演员一样是从事幕后工作的。著作者因一书、一文成名天下屡见不鲜,而编辑倾注在名人稿件中的心血及其才智、胆识却常常不为人所知。可以说,编辑工作的特点决定了编辑工作者要充当无名英雄,要为  相似文献   

10.
时事新闻对于一张报纸来说.好比每天都有一个送上门的新闻超市,让编辑把最重要和最需要的商品留下来。选编时事新闻.通常是根据报纸的类别和版性进行取舍.即便如此,都是同源稿件,也难免会出现“干报一面”的局面。时事新闻要编出水平发出特色.除了运用前移、摘要、删改、综合等常规编辑手段外,重新制作标题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  相似文献   

11.
刚建曾撰文《记者的尴尬》(载1993年3月21日新闻出版报),用轻松、调侃的笔调,勾勒了记者群的“世象百态”。当跨上“二轮车”穿行于工厂、农村、学校时,当拿起笔来顺着格子爬行时,我倒没有“新闻没了轰动效应”、“当不成名记者”,抑或“常吃闭门羹”、“一不小心当被告”的尴尬,而有的是与稿俱来的惆怅与心虚,生怕稿子遇上以自己的好恶随意改写稿件的编辑。 当编辑不易,当个好编辑更难。别说新闻的选择、稿件的配置、标题的制作、版面的设计,单就稿件的修改,就大有学问。 编辑对稿件的修改,大凡三种方式:一是编辑不只面对稿子,而是直接深入到稿件所反映的客观实际中调查研究,并和作者一起修改原稿;二是编辑对原稿提出修改建议,由作者斟酌后自己动手修改;三是编辑直接动手修改。相比较而言,第三种修改方式来得迅速,符合报纸报道及时的要求,因而经常使用。但如不注意,容易发生以下问题。  相似文献   

12.
当《七彩民工》版编辑,真是既烦心又开心。说烦 心,作为编辑当然要抓稿件,尤其是好的稿件;但版面的主要读者群体和参与对象却是民工,他们都来自天南地北、穷乡僻壤,一般文化水平低,工作流动性大,视野又狭窄,且根本不懂新闻。因此尽管有写作热情,但要拿出像样的稿件来,真是勉为其难了。道开心,我曾担任过专刊部和新闻编辑部多个版面的编辑,但和手下所做的《七彩民工》版编辑相比,后者尽管时间短,但得到的乐趣却最多,获取的精神享受也最多。 编一个“七彩”民工版 出台于1997年元月的《七彩民工》版,是每周一期的新闻性…  相似文献   

13.
编发优秀稿件,是我们每个从事编辑工作同志的共同愿望。编辑个人的知识修养,对编发的稿件质量有着关健性的影响. 我在接触《历代军事思想研究》等栏目的编辑任务时,因为不懂业务,知识贫乏,简直有点无能为力.不敢下手。为了适应工作的需要,必须加强自己的知识修养。我大体采用了这样三种办法:一是所谓“临阵磨枪”。就是先把作者的来稿认真地阅读一遍,然后根据作者所提出的问题,所引用的史料,尽可能地把原著找来阅读.这样,对于文章所论述的问题,是否真有道理和研究价值,是否经得起推敲,就大体上有了一点把握。二是结合编辑任务,充分利用业务时间,系统地读一些书。《历代军事思想研究》栏目的文章,常常涉及  相似文献   

14.
卞振 《军事记者》2003,(3):50-51
似一幅幅迎春的火红楹联,如一枚枚馈赠友人的精美贺卡,像一阵阵金鼓齐鸣的催征战鼓。羊年之春,当本报文化工作宣传部《文化周刊》再次以崭新的姿容展示于读者面前时,回眸近年来《文化周刊》的办刊追求与特色,我们欣喜地看到,它不仅充分体现了社部领导与该刊全体编辑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深刻领会,也充分展示了办刊者努力把先进文化宣传得生动出彩的采编追求。其宣传效果是显而易见的,它不仅基本达到了“贯彻军委总部领导意图,服务部队基层官兵,追踪军营文化热点,指导军队文艺工作”的总目标,而且在努力达到社领导提出的稿件…  相似文献   

15.
编辑有“生杀大权”,他有取舍、修饰、安排稿件的权利。因此,编辑在工作中也就存在严格与宽容的问题。如何掌握好严格与宽容的分寸,显然应以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为依据。  相似文献   

16.
什么是编辑工作?我们可以从工具书中找到种种解释和界说。例如,编辑工作是“收集材料,整理成书”(《辞源》);是“新闻出版机构从事组织、审读、编选、加工、整理稿件等工作”(《辞海》),是“加工作者的作品以供发表的过程”(《苏联百科全书词典》)是按照一定的计划,“以作品原稿为工作对象,进行创造性的整理编排,使之形成出版物的形态”(日本《出版事典》);等等。只看这些解释和界说,对什么是编辑工作,恐怕仍然不得要领。我们还需要作具体深入的研究,从不同角度全面地把握编辑工作的性质和特征。一、编辑工作是人类思想文化活动的一部分 1983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关于加强出版  相似文献   

17.
耕耘之余,隔三岔五有点“豆腐块”被报刊编辑拾遗补缺,偶尔还承蒙老师错爱,有那么几篇作品获奖。在收获之后。我非常感谢本地一家报社的编辑们。是他们送给了我写稿的“真经”——好稿便是“敲门砖”。1995年6月,识字不多的我竟大模大样地干起了“职业写手”这一行当。由于对新闻懵懵懂懂,连投几十篇稿件,却“屡战屡败”,篇篇似泥牛入海。此时,有人指点迷津——稿件只写不送,编辑扔掉不用。几天后,如获至宝的我怀揣一篇稿件初次来到了本地一家报社,一位编辑阅后,将稿件还给了我:“没有可取之处……”不待他说完,我心里便想是不是编辑在“卖关子”。于是,我  相似文献   

18.
《出版工作》1987年第8期《谈谈文字编辑与组稿编辑》(以下简称《谈谈》)一文,主要论点值得商榷。该文作者主张根据人的性格,把编辑分为文字编辑与组稿编辑,前者“仅能处理自由来稿,对稿件进行文字加工,或再进一步能发现好的稿件苗头,对稿件提出有价值的修改意见,等等”,他们“组织能力不强,活动能力不强,宏观控制能力不强,缺乏奇思异  相似文献   

19.
做编辑工作的同志,认真修改稿件,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编辑在改稿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笔误,而影响新闻效果的事也是有的。笔者把在日常编辑工作中的感受略加归纳,写成《改稿“三忌”》,以与同行交流。  相似文献   

20.
善于鉴别新闻稿件的价值,并把它的潜在作用充分展现给读者,这是对报纸编辑人员业务素质和业务水平的一种检验。稿件在编辑过程中有潜力可挖在一定背景条件下产生的新闻,其新闻价值是客观存在的,难道在编辑过程中也有潜力可挖么?答案是肯定的。前辈新闻工作者徐铸成在所著《报海旧闻》中讲过这样一件事:解放前,《文汇报》的一位编辑,有一次把一条“中央社”关于国民党军方人员公祭军统特务头子戴笠的新闻稿件扔进字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