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前,我国在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发展规模上颇有起色,制度建设上颇有成效,角色定位上多重交织。从角色理论视野考量,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是职业场域角色、社会场域角色、家庭场域角色和自我场域角色组成的“角色集”。基于此,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成长培育路径是:强化角色意识,建立“角色冲突—角色适应”培育链路;提升角色认知,建立“角色期望—角色规范”合作链路;增进角色认同,建立“角色认知—角色行为”认同链路;增强角色技能,建立“角色学习—角色训练”生长链路。  相似文献   

2.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中学乐萍萍教师回答:角色课堂即角色模式,是把学习内容角色化、把学习形式角色化.角色课堂的精髓是引导学生用“角色”去统摄知识,可以很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了角色主动去获取、创生、运用知识.笔者结合“湘教版必修三第二章第三节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以田纳西河流域为例”一课的角色课堂实践,通过创设“他我、自我、超我”三组角色,换位一堂课,“三点一线”以实现建构.  相似文献   

3.
基于教师的学习型角色、教练型角色、研究型角色、裁判型角色的条件分析发现,从“人为”的教师职业规定性及“为人”的职业身份性的协调性来看,教师应具备良好的“人品”;从教师职业的学术性与师范性的融合来看,教师应具备良好的“文品”;从教师职业角色的内外表征性上来看,教师应具备良好的“思品”。  相似文献   

4.
费萍 《教学随笔》2016,(3):40-40
我试着把“角色转换”这种思维方式引入语文阅读教学,让孩子设想自己是课文中的角色,以此“角色”来想象、体会角色本身的思想、情感,这种“角色转换”非常受学生欢迎,因为它可以把学生领进一个远比文章本身更丰富、更广阔的新天地。  相似文献   

5.
所谓“角色转换教学法”就是在训练中将部分学生转换成教师角色,将教师转换成学生角色。“角色转换教学法”将“发现式学习”和“观察学习”实施于技能训练中,遵循结果反馈一记忆策略,把听、看、做、讲和评有机结合,创设训练情境。本文通过案例探讨并提出了“角色转换教学法”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6.
在民族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民族地区地方政府将扮演重要角色。明确自己的角色,是民族地区能否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和保障。民族地区地方政府需扮演好的角色是:“扶贫者”、“启蒙者”、“领航者”、“服务者”、“保护者”、“环保者”。  相似文献   

7.
本文阐述了在网络教学中教师扮演的角色,面对开放的、资源丰富的、可交互以及可延伸的网络教学,教师的角色不再是单一的,教师可扮演“引导者”、“指导者”、“协助者”和“评价者”等角色。  相似文献   

8.
教师作为家长,只有正确理解“因材施教”,对教师“社会角色认同”的影响有正确的自我评价,才能改变教师“家庭角色”错位的现象,在“社会角色”和“家庭角色”二者之间达到平衡和谐:  相似文献   

9.
教师是“双减”政策深入推进及效能实现的关键因素,当前小学教师在“双减”政策落实中的角色困境亟待关注。这种角色困境主要表现在“传统”与“现代”角色的转换之困、“工作”与“生活”角色的冲突之困、“管理”与“教学”角色的碰撞之困三个方面。其主要成因在于教师工作负担陡增、学校配套支持孱弱和家校社多方利益博弈。由此,指向“双减”政策落实的小学教师角色亟待超越当前困境:一是以专业培训持续提高教师的角色适应能力;二是以制度补贴有效增强学校配套支持效能;三是以强化合作形成家校社协同育人效应。  相似文献   

10.
成人学员的学习心理障碍主要有四种: 1、角色障碍。成人学员集“学员”、“父亲或母亲”、“儿子或女儿”、“丈夫或妻子”、“管理者或被管理者”等多种角色于一身。一些有“地位优越感”、“身份特殊感”的学员,组织纪律涣散,不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出现“角色混同”(或称“角色错位”)的现象。2、认识障碍。在学习过程中,一些学员常常发出“年纪大  相似文献   

11.
随着老年教育实践的发展,社区老年教育教师队伍不断壮大.社区老年教育活动的特性决定了社区老年教育教师角色的特殊性.此研究通过对优秀社区老年教育教师的访谈,基于Nvivo软件分析,将社区老年教育 教师扮演的角色归纳为集“教学设计者”、“活动组织者”、“学习促进者”、“教学艺术家”、“学员关怀者”、“学习研究者”等六大角色于一身的角色丛.  相似文献   

12.
龚伟 《高校辅导员学刊》2023,(6):12-17+91-92
新中国成立70多年以来,高校辅导员角色基本实现了由“政工干部”向“人生导师、知心朋友”的关键演变,主要经历了初步探索、优化成熟、精准发展三个阶段,角色定位由内涵单一转变为多元统整,角色期望由外在满足扩充为内外兼修,角色规范由政治优先发展为全面系统,角色实践由经验行动升格为专业合作,角色评价由单向考核强化为多维考评。从高校辅导员队伍“三化”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发展的趋势来看,辅导员理应呈现出基于“减法逻辑”的辅导本位回归、立足“三全育人”格局的不可替代性落实以及聚焦成长成才的“人生导师”现代转型,这是辅导员深化角色认知、实现角色优化、发挥角色优势的基本路向。  相似文献   

13.
通过梳理教育政策中教研员角色的话语描述,将教研员角色的演变分为四个时期:角色初创期(1949—1976年)、角色探索期(1977—1999年)、角色转换期(2000—2013年)、角色创新期(2014年—至今)。根据角色期望理论和话语制度主义理论,分析国家在不同时期对教研员角色的要求,研究发现:“教学研究者”“教师指导者”两个角色始终贯穿教育政策要求始终,教学研究与教学指导彰显了教研员的本真角色;教研员相关政策中的“话语”表达反映了政策制定者的价值诉求,未来制度设计要更加关注教研员的“话语”表达;新时代教研员角色更加强调发挥专业引领、专业促进、专业服务等作用。  相似文献   

14.
“双高计划”建设对高职院校辅导员提出了更高的能力要求。目前,辅导员却面临着“双重角色”难平衡、基础指标任务重、激励机制评价单一,教师角色作用发挥不够等困境。对此,系统分析“双高计划”下辅导员角色的应然状态和实然状态,以及辅导员工作的角色困境及原因,并从考核评价机制、教师角色作用发挥、大学生核心竞争力培养等方面为辅导员职业发展注入“双高因子”,以辅导员的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推动“双高计划”建设。  相似文献   

15.
《燕子专列》是人教版语文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关于保护环境的课文。这一课教学时可采用“角色式”的独特教学方式,激起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的欲望,通过“接触角色…‘融入角色”进而“感受角色”“对话角色”“升华角色”的方式,让学生从燕子的角度切身体会到燕子的艰难处境,在感悟中产生问题,让学生以燕子的视角走进文本、探究文本、对话文本、感悟文本。  相似文献   

16.
上一期《领导者的角色意识》一文里,我们提到了“角色知觉”、“自我角色认知”,这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如果说,领导者的“角色知觉”是指他认为一个领导者应该是什么样的,那么,领导者的“自我角色认知”,则是认定自己实际是什么样的。一般说来,知道“应该是什么样的”比较容易,而评价自己“实际是什么样的”较为困难。  相似文献   

17.
高校辅导员存在多重角色身份,承担思政教育和学生管理的双重职责,是承担“形势与政策”课的骨干力量。本文立足于高校辅导员角色身份,应用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归纳角色多重性对辅导员承担“形势与政策”课在动力和实效方面的影响及问题。研究发现,辅导员存在并能感知到多重角色堆叠。而多重角色能转化为教学资源,这也是辅导员承担“形势与政策”课的比较优势。但角色过载会导致辅导员承担“形势与政策”课陷入时间挤压、非专业化、动力不足的困境。要想提升辅导员承担“形势与政策”课的实效性,应从其多重角色及张力结构的调节着手,包括理顺辅导员的多重角色身份,促进角色融合而非堆叠;优化复合动力,形成辅导员承担“形势与政策”课的长效机制;以动力促能力,提升辅导员承担“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8.
经文献分析,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现实中“主角色”为不被重视的学科教师,“副角色”是工作繁重且兼职与信息技术一切有关任务的教师.而上海市松江区信息技术教师,经信息化大发展,弱化了工作繁重的“副角色”,经学科专业发展,强化了敬业爱岗的“主角色”,提出发展专业理念、知识、能力,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开展教育教学实践、提升专业发展水平的行为准则.  相似文献   

19.
当前,教研员角色认同呈现出作为学科指导者角色的偏执化、区域管理者角色的工具化、教育服务者角色的泛在化等特征,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国家—个体—职业”的社会分层逻辑促进了教研员角色守正,“组织—个体—职业”的社会适配逻辑实现了教研员角色转置“,技术—个体—职业”的技术增强逻辑带来了教研员角色出新。面对新的社会历史空间,为避免教研员角色认同危机或矛盾,有必要增强教研员“学本”意识,使其成为教师和学生的学习领导者;实现跨空间的联动,成为制度、理论与经验的专业融合者;涵养个体技术理性,成为技、艺、道的反思性实践者。  相似文献   

20.
小说的阅读与学习对于培育学生的审美素养、文学素养都具有重要意义。对小说的“角色对话”进行分析,可实现与角色之间的跨时空审美对话,“撬动”角色的心灵,把握创作的中心主旨。重视小说“角色对话”的教学引导,对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