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关于盈余管理的性质,有不同的定义,但大多数人倾向于它是一个中性的概念。本文从剖析盈余管理的经济后果入手,认为要联系中国特殊的政治经济环境,对盈余管理要加大治理力度。  相似文献   

2.
马尚 《现代企业教育》2013,(24):511-512
本文从现代企业理论和信息经济学方面提出了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治理对策和建议,希望这些建议和措施可以达到治理盈余管理的目的,促进我国上市公司会计行业的健康有序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任何上市公司都存在退市的风险,上市公司是否会受到退市惩罚的主要依据之一是公司是否亏损。亏损公司的经营业绩在短时间内不可能明显提高,在这种情况下,强烈的扭亏为盈动机会促使亏损公司使用盈余管理手段。这些盈余管理手段使我国上市公司存在股票错误定价和资本配置效率偏低等问题。以攀钢钒钛为例,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进行实证分析,分析攀钢钒钛通过应计项目和真实活动两种手段进行操纵利润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原因及防范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逐步发展,盈余管理已成为财务会计研究的新课题。首先阐述盈余管理的涵艾。再剖析产生盈余管理行为的客观原因和内在动机,最后就如何规范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提出若干措施。  相似文献   

5.
文章在对盈余管理的概念进行回顾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得出了盈余管理实质上是其主体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一个行为。然后从几个方面分析了盈余管理的动机,最后得出盈余管理其实存在两面性:应该正确对待盈余管理。  相似文献   

6.
文章在对盈余管理的概念进行回顾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得出了盈余管理实质上是其主体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一个行为。从两个方面分析了盈余管理的动机,得出盈余管理其实存在两面性,应该正确对待盈余管理。  相似文献   

7.
通过分析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理论及方法、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机,提出了完善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措施:建立经理人市场;完善上市公司融资指标;完善审计体系。加强注册会计师的审计监督;完善民事赔偿制度。  相似文献   

8.
9.
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人员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之内,为了实现自身效用的最大化或企业价值的最大化而做出的会计选择。文章首先对盈余管理的涵义进行界定,然后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和行为动机,最后结合我国新会计准则下上市企业盈余管理的手段,提出规范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盈余管理行为既有积极的一面, 也有其消极的一面。本文研究的是广东省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在研究中, 首先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接着对不同样本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进行实证分析。分析的结论是: 广东省上市公司普遍存在盈余管理的行为, 但其动机和程度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11.
论现行会计准则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当局利用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的漏洞或未涉及的领域以及会计原则的可选择性,有目的地选择更有利的会计程序和会计处理方法,导致财务报告不能公允地反映企业的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以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或企业价值最大化。现行的会计准则在制约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同时,也给企业盈余管理提供了新的空间。为此结合我国现行会计准则运行的现状,提出规范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盈余管理一直是我国会计实证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文中介绍了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主要动机,分析了新会计准则对公司盈余管理的限制和新会计准则下盈余管理的可能途径。并提出正确规范、运行盈余管理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3.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产生的前提条件及治理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壮大,上市公司通过量余管理操纵利润的现象也日益暴露出来。盈余管理作为上市公司难以根除的伴生现象,有其产生的条件和存在的基础。本从分析盈余管理产生的前提条件入手提出治理盈余管理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本文采用修正Jones模型对31家建筑业上市公司2007-2010的面板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其为了减少税金存在盈余管理的动机,并做了向下的调整。同时,得出建筑业上市公司偏好通过预收账款和财务费用进行盈余管理。最后,提出了促进建筑业上市公司健康发展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2008年的经济危机的数据,在阐述企业风险管理理论、方法基础上,具体分析国际钢 铁贸易企业所面临的风险.对建立企业风险管理系统、流程、策略做了进一步的研究.并指出全面的、数量化的、信息化是科学风险管理重要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16.
经营者收购作为解决我国国有企业激励不足的一项措施,曾在一些上市公司中试行。然而,我国已有的一些所谓的经营者收购虽能解决经营者的激励问题,却不能解决经营者的约束问题,与真正意义上的经营者收购相差甚远,并导致了有些上市公司与某些机构之间内幕交易和违规行为的发生。尽管造成这种局面有多方面的原因,但经营者收购融资难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根据我国融资体制状况,一旦该项举措重新推行,由专业化的机构投资者参与的部门经营者收购模式也许是一个较为现实的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