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特殊儿童观是人们对特殊儿童的总的看法和基本观点。特殊儿童是人类群体生命中的一部分,所以说,特殊儿童观问题实质也是一种关于人的观念的问题。与人类对自身的认识相伴随,人类对特殊儿童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长期的演进过程。在历史发展的不同时期,受当时社会思想、文化、科学的发展和人类自我意识发展水平的制约,人们表现出对特殊儿童的不同认识水平,即不同的特殊儿童观。  相似文献   

2.
儿童观是人们对儿童的看法,由于不同教育思想的影响,人们对儿童的看法和处理自己与儿童的关系时的态度也就不同,因此,教师的儿童观直接制约着教育活动的全过程。下面,我们就正确的儿童观与游戏的关系作一些探讨。一、正确的儿童观必须确认幼儿园的主导活动是游戏传统的儿童观认为:学前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教幼儿学习,而学习的主要形式又是上课,因而出现了重上课轻游戏的种种现象。如上课时间雷打不动,游戏时间可  相似文献   

3.
论儿童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论儿童观虞永平儿童观是指人们对儿童的根本看法、态度,它与教育观、教师观是紧密相关的。科学的儿童观对于幼儿教育工作的科学化尤其重要。本文拟就儿童观的形态、结构及内涵谈一些认识。一、儿童观的形态不同的社会成员有不同层次的儿童观,我们可以把它们归结为以下三...  相似文献   

4.
隐喻具有独特的人文文化魅力,是人文理解的重要途径.在当下人们日常的话语体系中,儿童隐喻性陈述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把握.从时间维度上讲,是指向未来的.从实在维度上,可以划分为以植物隐喻儿童、以动物隐喻儿童、以物体隐喻儿童、以其他社会角色隐喻儿童.从情感色彩维度上,对儿童的隐喻有褒义隐喻也有贬义隐喻.不同的隐喻实际上折射出人们不同的儿童观,反映了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5.
儿童观是人们对儿童的认识、看法以及相关观念的总和。为了更好地促进儿童发展,教师应该具有科学的儿童观。当前的教师儿童观更多是通过汲取民众意识形态和心理学研究成果而形成的,而民众意识形态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本身就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这势必会影响教师儿童观的科学性。儿童人类学为教师树立和践行科学的儿童观提供了启示。从儿童人类学的两大研究主题即儿童的本质和儿童的发展来看,教师可以通过审视儿童的本质特性,研究儿童的生活情境,关注儿童的学习方式来树立和践行科学的儿童观。  相似文献   

6.
在不同的阶段,人们对"儿童是什么?"的认识也不一样,体现出儿童观的历史性,儿童观的历史性要求我们在认识儿童时应该与时俱进,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儿童。虽然关于儿童的认识千差万别,人们对本质的认识都为"儿童是人"。本文拟以阿米尔汗自编自导自演的电影《地球上的星星》为例,从倡导自由、差异、多元等思想的后现代主义视角分析"儿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以期对儿童有一个更为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儿童学习观是儿童观的重要组成内容之一。然而,由于人们对"儿童"、"发展"及"幸福"等持有不同的观点,便衍生出了有关"学习"的不同观念。这些学习观各具认识论基础,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对人们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产生不同的影响。"学习即占有",它是人们在现代功利社会背景下,依据"成人-儿童"二元比较的他者思维框架,建构的以"匮乏"为基点、以"功利幸福"为目的、以"占有"为手段、以"效率"为标准的儿童学习观。这一学习观由于其特定的观念基础和价值追求,而使得其表现出根本的自身缺陷性。其实,超越二元比较的理解框架,直面儿童本身,儿童实际上并不是一类本质先定的匮乏性存在,而是拥有丰富发展潜能的生成着的人。"学习即生成",即是儿童内在的生命潜能在与环境的开放性相遇中生长变化的过程,儿童生命的内在规定性构成儿童生成性学习实现的基本条件。  相似文献   

8.
不同的哲学思潮导致人们形成不同的儿童观,以进步性、普遍性和规律性为核心的现代性思潮导致人们把儿童看作“贫穷”的个体,而崇尚差异性、多元性、特殊性和无序性的后现代思潮则帮助人们重新认识到儿童的“富有”。  相似文献   

9.
郑晞 《文教资料》2009,(32):155-156
儿童观是人们对儿童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它是形成教育理论的基础,是开展教育实践的前提。教师有什么样的儿童观就有什么样的教育观,就会导致什么样的教育行为。因此,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对于科学教育儿童、促进儿童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所谓儿童观是指对儿童本质及其成长过程的看法。古今中外,大致有六种儿童观。不同的儿童观反映了不同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它们直接影响我们对待儿童的态度,特别是影响对儿童的教育。下面分别介绍每种儿童观及其对学前教育的影响。一、“小大人”观此观点认为儿童是大人的缩影,与成人无实质区  相似文献   

11.
儿童观是人们对儿童的看法、观念和态度的总和。纪录片《幼儿园》反映出在幼儿园教育中,"听话的儿童"才是好儿童、儿童是知识的容器、儿童是幼稚无知的等不科学的儿童观还普遍存在,可见尊重儿童天性的儿童观需要回归。而拯救与回归的起点就是充分了解儿童,蹲下身子耐心倾听儿童,而不是想当然的以自身固有的观念去看待儿童。  相似文献   

12.
王海平  程波 《文教资料》2011,(26):54-55
儿童在本质上是文化的存在,而文化意义上的儿童概念产生于大众识字文化。在历史变迁中,人们以隐喻的形式生动地阐发了对儿童本质的不同看法。这种具有差异的儿童观的表达在本质上是人们文化观嬗变的反映。  相似文献   

13.
编辑手记     
《中国教师》2010,(11):1-1
<正>儿童观是指人们对儿童的看法和态度,一定意义上,儿童观是教育工作的指导原则,是决定成人能否为儿童提供适宜的成长环境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4.
儿童观即人们对儿童的看法和态度。媒体从业人员持有什么样的儿童观与选取什么样的与儿童相关的选题紧密相关。"五道杠少年"事件显现出媒体从业人员在儿童观上的一些问题——忽视儿童期的价值、把儿童当作小大人、忽视儿童权益的保护等等。媒体从业人员应当学习正确的儿童观,给儿童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15.
儿童游戏观刍议毛曙阳在幼教科研与教学实践中,人们已日渐认识到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和教育观的重要性。然而,在进一步阐明儿童观和教育观的实质和内容,使之目标化、具体化和可操作化等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本文拟就儿童观中的儿童游戏观作初步的探讨,以期对儿童游戏,乃...  相似文献   

16.
袁园 《林区教学》2021,(1):122-124
通过对儿童教育史的考察,发现人们对儿童的共性有过不同的概括,如理性的、神性的、自然的和工具性的儿童等,这些都是抽象儿童的不同表现形态.目前,人们渐渐认识到抽象儿童在教育中的危害.当代教育理论从"抽象儿童"到"具体儿童"的转向,具体表现为当代教育研究和实践转向儿童是具有独特性和主体性的个体.  相似文献   

17.
儿童游戏观是人们对待儿童游戏的态度和观点。古人对儿童游戏一般是否定的,认为“勤有功,戏无益”,而且比较注重游戏的外在功利价值。这种态度和观点与我国传统的儿童观、教育观(学习观)以及其他许多因素有关。批判继承、推陈出新,对传统儿童游戏观进行适当的改造,是当前学前教育界游戏实践中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学前教育应该“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真正尊重儿童的游戏权利。  相似文献   

18.
么娜  王丽萍  石远鹏  侯义 《文教资料》2020,(7):143-144,182
儿童观是幼儿园教师教育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包括:对儿童权利和地位的认识、对儿童身心发展特点的认识、对儿童学习方式的看法及对儿童发展的期待共四个成分.儿童观影响教育观的形成,并影响教师具体的教育行为.本文通过实证调查,呈现出H省农村幼儿园教师的儿童观现状,并提出改进建议:主管部门应加强各级各类专项培训,把儿童观的提升纳入培训目标;农村幼儿园要将教研活动必须切实开展起来,在教研中提升教师的儿童观;农村幼儿园教师应加强自主学习,使自身的儿童观获得进一步提升.  相似文献   

19.
20 世纪中国儿童观研究的反思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儿童观是人们对儿童的根本看法与态度,在20世纪中国儿童观的研究历程中,数度出现对儿童认识和看法的钟摆现象,有时甚至出现严重的倒退。儿童观的世纪变迁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紧密关联在一起。文章从四个时段,即1900-1919、1919-1949、1949-1989、1989-2000分析了儿童观的变迁历程,概括了儿童观研究中的三种方法,即短时段、中时段和长时段的研究方法。指出在中国长时段的儿童史研究还基本是一个空白。此外,由于研究者所采取的研究视角的不一样,他们所理解的儿童观也有较大的差异,主要有政治学视角下的国家与儿童,经济学视角下的经济与儿童,文化学视角下的文化与儿童,以及哲学视角下的哲学与儿童。  相似文献   

20.
一、儿童观的历史演变18世纪末,在欧洲,成人对儿童及其心理的认识发生了极大转变,他们开始把儿童看作是与成人甚至与青少年不同的个体。这是近300年里占主导地位的儿童观和教育观。在这种儿童观和教育观指导下,大量有关儿童心理和儿童发展的著作问世。随后,儿童成为科学研究的焦点。一些哲学家、生物学家、教育家开始观察自己孩子的成长。19世纪出现了大量的婴儿传记作品。在这一时期,研究者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