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仁义礼智信"为儒家"五常",孔子提出"仁、义、礼",孟子延伸为"仁、义、礼、智",董仲舒扩充为"仁、义、礼、智、信",后称"五常"。这"五常"贯穿于中华伦理的发展中,成为中国价值体系中的最核心因素。如果说,将"仁义礼智信"与语文课堂联系在一起,我们通常想到的是如何引导学生通过对国学经典著作的学习理解这"五常",实际上语文课堂的功能远不止这些,除了学习之外,我们还可以让语文课堂成为践行这"五常"的主阵地。  相似文献   

2.
品悟经典     
<正>原文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三字经》注释仁,仁爱之心。义,指应当遵守的道义。礼,礼节。智,同"知",指有才识。信,指诚实守信。常,常规。紊,混乱。解释古人倡导仁、义、礼、智、信,这五者称为五常,每个人都应遵守,不可怠慢疏忽。故事宋濂借书  相似文献   

3.
在高职道德教育中面临部分学生传统美德缺失的现状,应该以"仁、义、礼、智、信"为突破口,以"五常"素养夯实品德素养,让高职学院学生在"仁、义、礼、智、信"教育中追求自身的完善,养成"仁者不忧,义者不惧,礼者不虑,智者不惑"的完善人格。  相似文献   

4.
本文论述了"仁、义、礼、智、信"的内在深刻含义以及"仁、义、礼、智、信"在现代社会所折射出的新的时代内涵,阐述了"仁、义、礼、智、信"在校园文明建设中的体现,重点阐述了"仁、义、礼、智、信"与生动活泼的校园文化形式的结合,为校园文化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  相似文献   

5.
唐渡 《中国德育》2008,(3):45-47
中国道德文化源远流长,孔子提出了“智、仁、勇”之“三达德”基本道德规范体系。孟子观念与孔子一脉相承,并将其发展为“仁、义、礼、智”“四德”体系。汉代董仲舒在继承孟子“四德”伦理观念的基础上,增加一条“信德”,形成“仁、义、礼、智、信”的“五常”伦理框架。社会主义荣辱观继承和发展了传统美德,是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相结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6.
上古中国哲人造就理想人格的标准,仅从孔孟到汉儒这一学源来说,虽有损益,但核心的价值标准除了更见丰富和完善也没有什么大的不同,"孔子有三达德:智、仁、勇;孟子有四端:仁、义、礼、智;汉儒又有五常:仁、义、礼、智、信。"①烛之武退秦师事发公元前630年,孔子生活于公元前551年至前479年,两者相距一个世纪,用后者的理想人格标准来评说前者的人格形象是否可行呢?我以为是没有问题的。理由之一是,在上古时代,人们的社会实践总是先于理论抽象的,人格行为与人格理想的关系也不例外;二是在《烛之武退秦  相似文献   

7.
儒家"五常"文化包括"仁、义、礼、智、信"五个方面内容,经过孔子、孟子以及董仲舒等先贤的完善和发展,形成一套完整的社会伦理道德体系。儒家"五常"文化中虽然存在部分封建糟粕,但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今天,其巨大的思想价值与实践意义不容忽视。因而,我们有必要根据新时代的精神,对儒家"五常"文化观进行重新解读,进一步探究其重要的教育启示。  相似文献   

8.
蔡磊 《文教资料》2010,(12):195-196
"仁义礼智信",这"五常"贯穿于中华伦理的发展中,是中国价值体系中的最核心因素。本文从仁、义、礼、智、信这五个方面全面分析当代大学生的德育现状,并结合大学生特点,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具有建设性的管理方法,以增强高校德育工作的渗透性。  相似文献   

9.
论《周礼》对周代及周后世服饰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注重礼仪是中化民族的优良传统,在中国古代的道德规范中,礼为“五常”--仁、义、礼、智、信之一。礼是“四律”--礼、义、廉、耻之道。“周礼”作为一门哲学体系以至成为后儒经书,对周代及周代后世的服饰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古代的“仁、义、礼、智、信”备受中国人重视,但追究其渊源,其和“五行”关系密切。古人常以“五行”配“五常”,并且有一个不断演化的过程,一直到朱熹,其“五行”配“五常”达到了比较完备的形式。  相似文献   

11.
儒家“五常”,指“仁”、“叉”、“礼”、“智”、“信”五种道德范畴。儒家“五常”思想对构建现代社会和谐的人际关系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仁是构建和谐人际关系的情感基础,义是构建和谐人际关系的价值准则,礼是构建和谐人际关系的行为模式,智是构建和谐人际关系的理性原则,信是构建和谐人际关系的精神纽带。  相似文献   

12.
纲常是中国传统社会政治生活的基本价值原则 ,它的实质是道德、伦理、政治的一体化。纲常产生于中国传统宗法等级社会的历史基础之上 ,它和传统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是相适应的 ,对于当时社会政治的稳定有序 ,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适应与维护传统政治的纲常也得到了历代统治阶层的大力提倡 ,并在政治、法律制度以及文教举措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使中国传统政治呈现出浓厚的宗法伦理型特征  相似文献   

13.
宋代士大夫社会控制思想及其实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社会转型与变革期,自任以天下的宋代士大夫努力于重建社会秩序,围绕救弊图治的政治理念,就社会控制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思想并多付诸实践。范仲淹的吏治思想、“三苏”对礼治的推崇、王安石“大明法度”的社会思想以及朱熹“三纲五常”的社会控制思想等凸显了宋代士大夫社会控制思想的时代特点。  相似文献   

14.
制度的善德体现为公正.制度公正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但仅此还是不够的,还必须培育公民的善德.首先,公正的社会制度是孕育和发展公民善德良序的基础和保证,但制度本身毕竟又是由具体的、具有某种德性的人来制定和执行的;其次,社会制度是刚性的、普遍性的,而公民善德则是个体性的、柔性的,因此两者在所涉内容和调节特点上也构成一种互补互励的关系.当我们将目光从一味的制度层面移开,通过对上述两种社会调节方式及其互动关系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出:一个社会只有得到制度善德与公民美德的双重支撑,才能达一个较好的和谐状态.  相似文献   

15.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地方电视媒体作为媒介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推动和谐社会建设为己任,自觉担当起历史使命,坚持政治家办台,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以积极的、健康的、建设性的舆论形态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  相似文献   

16.
与西文基督教伦理根源于对“上帝”的绝对信仰不同,儒家价值观的根基在于与天道合一的人之“仁心本性”,而由此开出的仁、义、礼、智、诚(信)儒家“五常”,是为儒家伦理美德的恒常原则,最终又落实到具体应用的礼制规范层面.从“心性”基础层和“五常”中间层来看,儒家伦理具有普世伦理的意义;而从最外表的礼制规范层面来说,儒家伦理须因时制宜,因革损益,以适应时代与社会的变迁与需求.儒家价值观,对解决伴随科技与知识突飞猛进而日益凸显的价值失落、道德失范问题势必有所帮助,对现代人们的人伦日用仍不失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宗法社会的男性中心论,形成了三从、三纲、四德、七出等女性传统恐惧。张爱玲小说《半生缘》的闺阁政治叙述,暴露了女性冲突族群既有对父权文化极其有限的政治反抗,更是男权诡计的被迫同谋。小说在现代文学史中的价值,是敢于面对传统社会中女性的种种阴暗意识,揭示其复杂的文化与心理上的深层意识,从而坚持了作者女性性别书写的立场。  相似文献   

18.
江泽民提出的"以德治国"思想,表明道德建设对我们这个社会至关重要。要搞好道德建设,就必须澄清以下五个基本问题:德治并不一定比法治重要,德治必须跟法治结合起来;观念道德并不等于现实道德,观念道德要转化为现实道德需要一个过程;经济发展并不必然带来道德进步,离开了道德教化,经济发展就有可能成为新一轮道德堕落的罪恶渊薮,只有社会主义制度才能将经济与道德统一起来;道德并不能最终制导权力,在一个权力本位社会里,伦理道德将不可避免地成为权力的帮凶;道德与知识需要融合,无论以道德代替知识,还是以知识代替道德,都是不科学的,只有将知识与道德有机融合,才有利于"四有"新人的培养。  相似文献   

19.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古代官德教育的历史很好地诠释了官的本义,体现了德治的历史蕴含和德法兼治的传统。本文考察古代官德教育发展状况及得失,以利于在审视历史过程中有效地批判与借鉴、吸取与摈弃、继承与创新,谋求当代官德教育的顺利发展。  相似文献   

20.
董仲舒是西汉著名儒学大师,在法律思想方面,他倡导的君权至上、“三纲五常”“德主刑辅”、春秋决狱等,反映出地主阶级的法律思想已经初步完善.董仲舒的法律思想完全适应了地主阶级加强皇权和统治人民的需要,影响中国封建社会达2 000年之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