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舒亭 《新闻爱好者》2003,(10):24-25
校园里开始打工生涯闾丘露薇于1969年出生在上海。在她两岁的时候,父母就离异了,由奶奶带着她一起生活。没有父母的呵护,闾丘露薇从小就自立自强。1988年,她以高分考取了上海复旦大学哲学系。充满激情的大学生活让她变得开朗了许多。可不久,她就感受到了经济上的巨大压力。她不得不出去打工挣钱,以减轻奶奶的负担。颇费了一番周折,闾丘露薇才在一家外企找了一份钟点工。她一边竭尽全力地做好工作,一边分秒必争地学习。往往一天下来,她累得浑身都散架了。不久,闾丘露薇又在复旦大学附近的蓝心咖啡屋找到了一份做招待员的工作。来喝咖啡的客人…  相似文献   

2.
北雁 《青年记者》2003,(5):12-13
伊拉克战争举世瞩目,而作为战地记者的闾丘露薇更是吸引了全球电视观众的目光。一位美国著名传媒的总裁表示,闾丘露薇不仅是实时战地报道全球华人第一位记者,也是开战之后返回战火巴格达的全球媒体第一人。这位英文名字为“rose”(玫瑰)的华人女记者,是一朵名副其实的“战地玫瑰”。  相似文献   

3.
已经结束的伊拉克战争,就这样草草收兵,比起刚开始时的轰轰烈烈的媒体轰炸来讲,最后的结局是甚至没有谁去关注谁是赢家。但是这场战争至少成就了世界各地的新闻记者。连续二十几天的全方位、近乎现场的报道,让人们几乎忘却了这是一场战争,这是一场杀戮,因为这些更像是记者们追逐的新闻游戏。虽然在最后的强权的屠杀中,记者不幸也成为报道的主角。在战争的硝烟即将散尽的时候,对一位有关战争的女记者的讨论却悄悄地升起了,这个女记者就是闾丘露薇。闾丘露薇冒着生命危险几度出入伊拉克,她那散乱的头发,灰色的脸庞和简练的话语,已经成为凤凰卫…  相似文献   

4.
《新闻世界》2004,(1):22-23
“2003年中国青年年度人物评选”活动9日正式揭幕.30位入围候选人名单当中凤凰卫视记闾丘露薇成为传媒人物的候选人.此次中国青年年度人物评选采用专家评选和公众投票的方式.评出励志人物、财富人物、体育人物等9个奖项,中国载人航天第一人杨利伟、首位登上珠穆朗玛峰汉族女性梁群和凤凰卫视的战地女记闾丘露薇等30人入选候选人的名单.团中央书记处常务书记赵勇则勉励青年人要向这些青年的榜样人物学习。“2003年中国青年年度人物评选”的最终结果将在2004年3月揭晓。作为传媒人物候选人.我们自然把目光对准了闾丘露薇——这位被人称为“战地玫瑰”的女记。  相似文献   

5.
沈黎明 《新闻天地》2007,(10):33-36
闾丘露薇,一个很古典很女性化的名字,祥和而婉约,仿佛是上古传说中浸着露珠的一株仙草。然而这位凤凰卫视的女记者、主持人,还有一个非常刚毅的称谓——“战地玫瑰”,这个充满硝烟气息的名字得于伊拉克战争,因为她是全球华人第一位实时战地报道的记者。  相似文献   

6.
唐雯彬 《今传媒》2011,(4):52-56
网络媒体下的新生力量"微博记者"在"微环境"下扮演着三个重要的角色:消息的把关人、信息的延伸器和舆论的引导者。本文以拥有50多万粉丝并被称为"最有新闻性微博"的著名媒体人闾丘露薇的微博为例,从她为"金庸去世"辟谣、替草根民众转发寻人和求助信息、对"方舟子被打"事件的理性引导三个鲜活例子来分析"微博记者""微形态"下的角色。  相似文献   

7.
廖剑华 《新闻三昧》2008,(1):110-112
1996年香港凤凰卫视成立,这是一家以中国香港为基地,以中国内地、全球华人为主要市场的电视台。1997年凤凰卫视开办了时事节目,6月,香港回归前1个月,闾丘露薇加入了香港凤凰卫视。十年来,中国以及世界发生了多少大事:香港回归、澳门回归、九八抗洪、中国申奥成功、中国加入WTO、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抗击非典、江泽民、朱镕基、胡锦涛、温家宝出访……我们都能在电视上见到闾丘露薇。  相似文献   

8.
新闻人是报道新闻的,可有时一个不小心,自身也会成为新闻,甚至成为人们热议的新闻话题。最近,中央电视台记者柴静就卷入了这样的话题中。尽管“导火索”是凤凰卫视记者闾丘露薇的一篇暗含批评柴静“不专业”之意的文章,但衍生而来的话题内容却几乎和新闻专业无关,并很快在媒体、网络的演绎下成了游戏味、戏谑味十足的“劈柴”和“护柴”运动。在吐沫纷飞的口水战中,一些标签式的语词时常出现,比如“公知”、“女神”、“柴徽因”、“文艺女”、“老男人”等,这些词很容易挑逗人们的神经与视线,实际上却缺乏具体所指,谈的多是“感觉”。这种缺乏实质内容而且充满争议的口水话题,恰是一些媒体的最爱,因为它既可以赚足眼球,又没有事实风险。因此,本文完全无意在这样的标签下表达支持或反对,而只想以此为例,讨论一下新闻人的自我认知和角色定位的问题。这个问题出现已久,但在当下的新媒体环境中变得更加突出,却并没有被大多数新闻人意识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