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纪录片制作中,我们可以从题材方面将纪录片分成两种类型:一种是关于现实事件和题材的纪录片,一种是关于历史题材的纪录片。现实题材的纪录片更重视事件的现场,它是摄影机在“现场”见证/亲历的结果,它的叙事语言是展示性质的,遵循纪录片“三一律”(时间和空间的真实、表现对象的真实、叙述结构和过程的真实);历史题材的纪录片,因为它所表述和纪录的事件是已经发生了的,“现场”已经不复存在,所以它的叙事就必须还原“历史的现场”,探索/发现是它的表现特点,它的表述有多种形式,口述历史是其中的一种。  相似文献   

2.
真实再现,是纪录片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它一般指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对时过境迁的重要情节由他人扮演,或者运用光影声效造型,再现某种特定历史性时刻的环境氛围,作为对形象叙事的衔接和强调”。真实再现是从虚构类影片中借鉴过来的一种叙事技巧.主要运用于失去现场记录机会的场景和题材,可大大增强纪录片的观赏性。  相似文献   

3.
历史题材的纪录片,是以叙事的方式对历史的重构与解读。对于“历史”这一概念,人们往往将过去了的、已经发生过的视为历史。“新历史主义”1973年,美国历史学家海登·怀特在其对历史史实的研究中提出了“元历史”的概念。怀特的历史观,首先包括对于所谓“历史”的重新定义。他认为一般人们将历史视为关于过去的事情是偏颇的,历史学家真正关心的是某种“能够有意义地加以讨论”的“过去”,而关于过去的资料本身并不是历史的知识,它只是所谓“档案性”  相似文献   

4.
智慧 《新闻爱好者》2005,(11):33-33
纪录片的本质属性是它的“真实性”,它必须反映真人真事.而这一点必须和“纪实性”区别开来。纪实并不等于真实,钟大年教授认为“纪实是一种美学风格”。是“一种独特的叙事方式”.笔对此是认可的。自我国纪录片纪宴风格出现并成强势以来,纪录片从主题先行的宣数模式叉走向了另一种单一化取向.纪实用得过滥,甚至走向了自然主义的误区。正因为如此,我们并不提倡纪录片的本质属性在于纪实.而认为纪录片的灵魂在于记录真实。新闻纪录片以新闻事件和人物作为自身创作的基础.还讲究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和全面性原则。  相似文献   

5.
刘峰 《东南传播》2012,(6):111-113
可视性素材的缺乏是历史题材纪录片创作中面临的一个难题,为此创作者们进行了大量探索。近年来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动画艺术语言逐渐在历史题材纪录片中得到广泛应用,为创作带来极大的便利,也引发了关于纪录片真实性的进一步探讨。动画语言的运用属于纪录片的风格层面,而真实性属于纪录片的本质范畴,只要把握好本质真实,并不妨碍具有主观性特征的动画艺术语言在历史题材纪录片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6.
郑晓华 《新闻世界》2009,(9):164-165
受“新历史主义”的影响,当代的历史纪录片与传统的历史题材纪录片相比,在记录方式上凸显了“细节表现”、“口述历史”和“情境再现”三种具有代表性的新的叙事策略。  相似文献   

7.
孟旭舒 《传媒》2016,(12):41-43
现实题材纪录片以真实反映社会现状、记录时代发展、见证历史变迁为使命,是纪录片最初也是最重要的一种题材类型,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互联网时代,用户至上、体验为王、多元异质的媒体互动传播等特点无时无刻不在改变着媒介生态环境,也引领着当代纪录片创作与传播的转型与升级,使得现实题材纪录片在选材方法、叙事策略和传播渠道上呈现出了一系列的发展新趋势.  相似文献   

8.
刘阳 《声屏世界》2016,(12):42-44
影像的本性,是物质现实的复原.纪录片最重要的特点和最独特的标志就是真实性,它是以实事为基础,反映历史中真实的事件和情感表现.口述历史纪录片同样也是在最大程度上还原历史现场的前提下,向人们展现一些鲜为人知的事件.新世纪以来,口述史样式的纪录片日益风行,本文将通过对中国的口述历史纪录片作简要的分析与研究,来探讨口述历史的方式与纪录片结合是如何记忆影像的.  相似文献   

9.
文献纪录片是创作者的二次创作,也因此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和价值。这一特征在历史题材文献纪录片身上表现尤为明显。近年来历史题材文献纪录片作品,在艺术表现手法上形成了一些规律和特点。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大量运用访谈形式。即请历史事件的当事人、知情者或是历史问题的权威研究人士讲述或评述历史事实。  相似文献   

10.
魏珑 《现代传播》2005,(4):120-122
纪录片之于现实社会和历史从来都有两条“线”:非虚构的“底线”和真实再现的“渐近线”。换而言之:纪实并不等同于真实,真实是一种风格化的影像和思维品格,非虚构才是纪录片的基本创作原则。“纪录片是直接从现实生活中选取图像和音响素材,通过非虚构的艺术表现手法,真实地表现客观事物以及作者对这一事物认识的纪实性电视节目。”①“非虚构”的艺术表现手法是否能够“真实”表现客观事物?这是值得商榷的。本文所说的“真实再现”并不是泛指纪录片与记录对象的关系,而是特指在纪录片和新闻中普遍使用的一种叙事方法和策略:事件发生时,没有…  相似文献   

11.
数字时代的"真实再现",丰富了历史题材的纪录片的表现形态。它弥补了历史影像资料的不足,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生动,叙事更加具有奇观效果。这对于表现主题,深化主题,有效地传递信息,增强真  相似文献   

12.
电视纪录片是运用新闻镜头,真实地记录社会生活,客观地反映生活中的真人、真事、真情、真景,着重展现生活原生形态和完整过程,排斥虚构和扮演的新闻性电视节目形态。它的本质特点是新闻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人类生活表现。不管是现实生活题材还是历史题材,不管是社会人文题材还是科学技术题材电视纪录片都具备这一特点,符合这一原则。电视纪录片既是一种节目形态,又是一种创作形态,由此,它派生出一系列相互关联的附属内容,构成了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2006中国纪录片国际选片会”评选出的“双十大纪录片”为例,论述了纪录片创作者的文化背景、知识架构、价值现对影像表达的角度和方式影响,认为事件的真实、情感的真实、表达方式的真实,这三者通过编导独立的思考、自省的意识相互结合,在拍摄的行进中既介入现实又重构历史。纪录片的真实并不仅仅是客观事实,它还包括了创作者情感的真实和表现手法的真实,当然,它所呈现出的最终结果则是价值的真实。总之,纪录片是创作者用活动影像的方式来表达的一种透过事件表象,独立思考出来的对于事件本质的情感。  相似文献   

14.
历史题材纪录片是科教纪录片的一种,它以人类活动和文明发展的历史为表现题材,普及历史文化知识。它表现的是已经过去的人物和事件,影像往往比较缺乏,需要运用历史资料叙述、评价历史事实和历史人物。历史纪录片怎样运用历史资料构建影像呢?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影视行业的发展更加多元化,观众的审美也呈现多样化态式,由此涌现了大批从表现手法、叙事视角到传播方法都让人耳目一新的历史题材纪录片。互联网加速了科学技术与影视艺术之间的融合,两门学科互相影响交融发展,促进了我国历史题材纪录片的创新,为纪录片适应时代的发展开创了新的局面。  相似文献   

16.
电视纪录片是以美学和社会学意义的视听结合语言,真实地记录和表现人或者事物的历史或者社会现实存在状态的一种影视艺术形式。如果说纪录片是一种“发现”的艺术,那么它同时又是一种“叙事”的艺术、“结构”的艺术。  相似文献   

17.
奥运题材纪录片《从北京到北京》聚焦“双奥之城”北京,将两届奥运盛会有机结合。作为真实记录时代的生动载体,该纪录片深描日常生活图景,以时空互构的叙事手法实现历史与当下的再连接,在平凡个体的双奥记忆书写中融汇民族的奥运情怀与集体记忆,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同时力图从文明交流与时代发展的双重维度中诠释中国办奥理念与奥林匹克精神的价值互嵌,由此彰显“双奥中国”的文化内核,在叙事扩容中实现新时代奥运题材纪录片的意义增容。  相似文献   

18.
纪录片的叙事结构——兼谈《世博零距离》创作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视纪录片是真实地记录和表现人或者事物历史和现实存在状态的一种视觉艺术形式,或者说是一种具有艺术和社会学意义的多媒体语言。从本质上说,纪录片就是叙事。叙事包含两个层面,一是叙事的内容,即“说什么”,是故事层面;二是叙述的方法,即“怎么说”,是表达层面。一部记录片的叙事是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故事是怎么讲的,在纪录片中结构通常是叙事最直接、  相似文献   

19.
何煜 《视听纵横》2002,(3):47-48
90年代以来,反映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影视献纪录片大量涌现。主要涉及两类题材:一种是以历史伟人为主的传记,如《毛泽东》、《朱德》、《邓小平》、《丰碑》(电影)、《周恩来》、《刘少奇》和《李大钊》及电影“伟人系列”等。  相似文献   

20.
人类生存之镜──论纪录片的本体理论与美学风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理论的发展程度取决于实践的需要程度。“纪实不是真实”命题的提出,实际上已经构成对真实是纪录片本质属性的挑战。纪录片不同于新闻,后者强调真实的基础是一个大众共享的价值标准,而纪录片的真实必须经过创作者的主观意识和镜头对生活的介入所造成的“破坏”这双重改变;并且它关心的并不是事件,而是事件中人和人性的展开。它又不同于虚构的文学,后者提供一种自居和肾冷的白日梦;而纪录片的真人真事则破坏了这种幻觉,它要求理性的参与,实际上它提供的是人类自我生存的镜子,是介于新闻与文学之间的富有历史意义和人文意义的文体形式。对纪录片的研究,应该从客观现实、编导、摄影镜头、观众这几个互相联系和制约的方面进行立体的建构,其中任何一个因素上打破传统的惯性,都会带来美学观念上的革命。在此基础之上,纪录片将实现“诗”意的回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