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听说鲁飞老师不仅教学工作出色,管理班级也有一套好方法。别人带不好的乱班,交给他,短期之内就能改变面貌。鲁老师的工作方法“妙”在何处?一个星期天,我到鲁老师家去取经。鲁老师把一本“工作手记”给我。我看了后,悟出了自己当班主任,一天到头,忙忙碌碌,成效不大的原因。现在摘录三段如下:  相似文献   

2.
《再见了,可鲁》记述了导盲犬可鲁的一生。 导盲犬是盲人的眼睛。可鲁1986年6月出生.在出生后的第43天就离开了“生父母”(生育它的母亲及保育员),被送给“养父母”(养育小狗的人).这是培养导盲犬必须要经过的一个阶段。仁井夫妇收养了可鲁.给了它无微不至的关爱。8个月后,可鲁又经历一次离别.来到导盲犬训练中心。如果说第一次离别.可鲁是毫无感觉.这次就不同了。仁井夫妇透过渐渐远去的面包车的后窗.能看到车上的可鲁将视线始终凝在他们的身上。  相似文献   

3.
浮生笔记     
前言:“浮生笔记”是渡心血来潮弄的一个小本,其中主文由渡自己撰写,有一段插曲是希鲁芙的“大作”,括号中为旁人的加注。  相似文献   

4.
<正>集体行动(下)鲁小草仍有些犹豫地问:“你小子什么时候胆子变得这么大了?”杜柯当胸捶了他一拳,道:“那是你不了解我!”鲁小花心中感动,低声道:“谢谢你,杜柯。”说动手就动手,鲁小草不知从哪里弄来了一段十几厘米长,细细的却韧性极强的钢丝,鲁小花把钢丝一点一点圈成球状,用一层薄薄的油蜡纸包住,浸入已经被火烤成透明的蜡液中。  相似文献   

5.
“人”和“民”这两个字在古代的运用上是有区别的。“人”指的是国君左右的近臣;如看过电视剧《唐太宗李世民》的人都知道,李世民重用犯颜直谏的魏征做宰相,人们称赞他用人不疑的精神;清代郑板桥的为官之道是“当官不与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可见民是相对官而言,凡是不做官的都可以称做“民”。 《曹刿论战》一文中,在齐国军队攻打各国,鲁庄公准备迎战的情况下,曹刿拜见了鲁庄公,有这么一段对话: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日:“小惠未 ,民弗从也。”其中鲁庄公所说的“必以分人”中的…  相似文献   

6.
练习八课题鲁国监狱门口亲人相见时的一段对话(想象创作片断)要求设想鲁庄公实践了自己“小大之狱,  相似文献   

7.
笔名趣谈     
笔名是作家发表作品时用的别名。作家的笔名往往各有来历,妙趣横生。有的笔名化用典故,含义精深。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原名周树人,笔名何以用“鲁迅”?他改姓为“鲁”,自谓有两个理由:一是自己母亲姓鲁;二是先秦时,周鲁乃同姓之国。那他又何以名“迅”呢?《尔雅·释兽》解释“迅”说:“狼其子徼绝有力,迅。”原来“迅”的古义是矫健的狼子。鲁迅用它作笔名,表现了他誓做封建制度逆子贰臣的决心。有的笔名是作家一段心境的写照。著名作家茅盾原名沈德鸿,在大革命失败之后,转入地下以写作为生,写出了《幻灭》等小说。作家处于“动摇”与“追求”…  相似文献   

8.
《曹刿论战》是解放三十年来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传统课文,可参考的资料不少。但是我发现这些资料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对鲁庄公这个人要么把他看成一个“鄙”而“未能远谋”的“食肉者”,要么把他看成十分可笑的糊涂虫。总之,在赫赫有名的“长勺之战”中,鲁庄公除了衬托曹刿的远见卓识之外,几乎一无是处。其实,在这次以弱胜强的战争过程中,曹刿固然是主要的决策人和指挥者,但是鲁庄公所起的作用也是不小的。至少在以下三点上应该加以肯定: 一、鲁庄公“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的治国方略,是好的,是连曹刿也肯定,并誉之为“忠之属也”的。由于这种忠于职守的态度,鲁庄公获  相似文献   

9.
尚之信 《山东教育》2002,(14):26-27
《鲁》一文的情节设置与《水浒传》中的另一回《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颇有相似之处。二者都有欲擒故纵,波澜迭起而终达高潮的特点。而《鲁》文的情节设置又另有妙处。一、充分展开了情节,写进了更多的内容,丰富了小说的主题和形象,有力地突出了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的正义性,使其行为迥异于“仇杀”。具体说来,《鲁》文写到鲁提辖听罢金翠莲的诉说,当时便要去“打死了那厮便来”。读者读至此,便有“山雨欲来”之感,而作者却将笔势用被李忠、史进二人“三回五次劝得他住”一句轻轻一顿(此处是妙用“三人”喝酒这一前提。试想,若无人陪鲁…  相似文献   

10.
《曹刿论战》选自《左传》,该文说的是公元前684年发生的长勺之战中,曹刿以其深谋远虑.帮助鲁庄公为弱小的鲁国赢得了这场战争。传统意义上的解读是把曹刿的“远谋”和鲁庄公的“鄙”对举,鲁庄公俨然成了曹刿的陪衬,鲁庄公“小惠”“小信”之“浅薄”陪衬出曹刿的“民本意识”。  相似文献   

11.
《亚鲁王》是苗族长篇叙事史诗,于2011年6月被列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可从“何处唱”、“唱什么”、“如何唱”和“为何唱”四个方面对《亚鲁王》的演唱传统进行初步分析,了解其最基本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鲁艳丽 《成才之路》2012,(15):94-95
一直认为“猜”这个词汇不够严谨、科学,故而很少在课堂中使用,多以“想一想”之类的语言来启发引导学生进行思维活动。在一次偶然的教学中,我使用了“猜一猜”,却取得了意外的收获。一、案例1:猜出来的课程资源我出差回来上第一节课时,刚上楼梯就有几个学生发现了,他们眨着亮晶晶的眼睛,惊喜地向班里其他同学广播:“鲁老师回来喽——”然后簇拥着我走进了教室。几个小女孩争相过来搂着我,用清脆的童声甜甜地说:“鲁老师,我们好想你啊!”我被巨大的幸福暖流包围了。还没等我说话,一个小男孩又急切地问:“鲁老师,你去哪了?”我已把这些可爱的孩子当成了自己的孩子。于是我笑着说:“你们猜一猜,鲁老师去哪里了?”  相似文献   

13.
(一)语文高考试题中的“对文”九一年高考语文试题第十八题要考生选出“顽鲁”一词的正确解释。该词的一般词义为“愚蠢、愚钝”。但试题答案是“D愚昧而蠢笨”,与常义有别。该词的含义固然可通过整体文意推断,但是,如果用“对文”知识去解题,就便捷得多。原来,“顽鲁者亦当矜怜”是前文“贤者自可赏爱”的对  相似文献   

14.
半夏 《科学启蒙》2022,(11):42-45
<正>特别的街头小店一天放学后,穆小飞和好朋友鲁可可像往常一样结伴回家,经过一个十字路口时,鲁可可忽然发现了一家特别的旅行社。于是她停住脚步,歪着脑袋对穆小飞喊道:“穆小飞,你快看,这里居然开了一家时间旅行社,说不定可以穿越时间进行旅行呢!”“我看到了!”穆小飞应了一声,接着翻了个白眼,“鲁可可,你别傻了,  相似文献   

15.
齐鲁“长勺之战”是鲁庄公指挥的著名战役之一,但从后人的评价看,鲁国的胜利不仅没给鲁庄公赢得声誉,反而使其成了“肉食者鄙”的代言人。这实于历史不符。本文通过对长勺之战和鲁庄公“文治武略“的分析,企图还鲁庄公以公道,并希望能作为对鲁庄公评价的新起点。  相似文献   

16.
《再见了,可鲁》,听蓄这个书名,再看着封面那只小狗正可怜巴巴地望着你,我不禁翻开了这本并不厚的书。可鲁是一只导盲犬,它降生在一个普通的家庭。教练将可鲁带到训练导盲犬的学校,可鲁是一只聪明的狗,很快就学会了导盲技巧。因为它善解人意,聪明伶俐,所以很快就有了工作。可鲁带着盲人走过了春夏秋冬,从不抱怨。而这位盲人呢?他也越来越喜欢忠诚的可鲁了。盲人很不  相似文献   

17.
超人老了     
米丽上学,把同学们吓了一跳。乔皮奇说:“米丽你背的是书包还是火车呀?”“是爸爸买的多功能书包,瞧,是用太阳能电池的。”米丽得意地说,“它能装书装本子,装文具盒装化妆品,装汉堡包装游戏机……”“还能装人。”一个声音说。“对呀,还能装人——咦,刚才是谁在说话?”“是我呀,会吃人的多功能大书包!”说完,大书包啊呜一口就把米丽吞下肚。同学们吓坏了,尖叫着逃跑。乔皮奇眼珠一转,对鲁胖说:“鲁胖同学,你英雄救美的时刻到了!”鲁胖摇头:“我可不是傻  相似文献   

18.
黄琴 《现代语文》2009,(7):129-129
近几年,为鲁庄公“翻案”的文章经常见诸报刊,如《再识鲁庄公——对(曹刿论战)一文中庄公的另一种解读》(《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长勺之战关键在于鲁庄公》(《语文教学与研究·读写天地》2006年第4期)、《重读(曹刿论战)中的鲁庄公》(《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2006年第8期)、《鲁庄公形象新探》(《语文教学之友》2007年第7期)等等,而且网上也偶或发表一些短论,为其“鸣不平”。最近,李光老师在《语文学习》上撰文(见2008年7—8合刊《鲁庄公:何“鄙”之有?》),进一步把类似的观点导入课堂,引导同学们重新审视鲁庄公这一形象。应该说,这对培养学生“不唯上,不唯书”的独立思考精神是十分有益的,但从整个课堂的流程来看,师生讨论的角度失之偏颇,最后的结论也过于草率。下面笔者拟从三个方面谈谈鲁庄公之“鄙”。  相似文献   

19.
《小狗杰西卡》【作者】卡雷尔·恰佩克(捷克)【译者】刘巍定价:20.00元南海出版公司出版如果说《再见了可鲁》描述的导盲犬可鲁,是一只让亿万亚洲人的眼泪泛滥的“狗中豪杰”,人们爱它、敬它,是因为它对人类有功。那么对于杰西卡,人们的怜爱疼惜不是因为它有英雄特征,不是因为它有“英雄天性”,也并非因为有“英雄壮举”,只是因为它是一条狗,一只活生生的小狗。抹去了英雄主义的光环,当狗被还原为一条狗,一条普通的、正常的狗,它所体现的便不是可敬,它所带来的也不是惊心动魄的感动,而是观它睡觉看它玩闹的时候由衷的感触———由衷的快乐…  相似文献   

20.
再看庄公     
“齐鲁长勺之战”发生在公元前684年.是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之一。《曹刿论战》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不是记叙这次战役的进程.而是记录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它生动地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掌握战机,是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关于曹刿,课文集中体现了他作为一名军事家的“远谋”。而关于鲁庄公,课文集中体现了鲁庄公作为国君见识的“鄙”。鲁庄公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