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伴随着孔乙己高大而懦弱的身躯出现的,是无尽的嘲笑之声,孔乙己迂腐,麻木的变态性格及其病态身份,“是这样的使人快活”,以致使这小小的“咸享酒店”常常“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咸享酒店的笑声构成了小说喜剧式的氛围,从而更反衬出孔乙己这个黑暗时代殉葬品命运之辛酸和结局之可悲。小说从头至尾的许多笑声,除了“一副凶脸孔”的掌柜和“赶热闹”的孩子们发出的外,最多的是“短衣帮”的“哄笑”.孔乙己是在他们的笑声中来,又在他们的笑声中去的.他们笑孔乙己的  相似文献   

2.
大凡读过《孔乙己》的人,恐怕都忘不了孔乙己这一典型的艺术形象。笔者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体会到孔乙己似乎与“半”字有不解之缘,因此本文想从“半”字这个角度来谈谈孔乙己。孔乙己可怜可笑,可悲可叹的一生始终都未逃脱一个“半”字。姓名之半:孔乙己姓“孔”,姓是真的;名字是从“上大人孔乙己”描红纸上得来的,这是一个绰号,名字“乙己”是假的。一个人活着,在日常生活中连身边最近的人都不知道自己的名字,这个人活着就成了多余的人。正如小说中写道,“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姓名之半是对孔乙己人生价值作…  相似文献   

3.
“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夸张地说,大凡国人都读过这句话,但能细说一二者又有几何?而叶圣陶老先生却说得通灵剔透。  相似文献   

4.
统编教材《孔乙己》一课后面有这样一道“思考和练习”:“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这句话有什么含义? 这道题很有份量。这句话的确是全文牛耳,理解得好,全文豁然贯通,搞得不好,就会当作等闲文字轻轻放过。我认为对这句话应着重从两方面去理解它的含义。  相似文献   

5.
鲁迅笔下的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的多余人形象.他唯一被人念念不忘的就是他“还欠十九个钱”.这十九个钱究竟是喝了多少次酒欠下的,这是极其美妙的悬念.文章循着鲁迅先生对鲁镇成亨酒店以及各色人等的描述,想象还原孔乙己的生活画面,设想了这“十九个钱”是如何欠下的.对这个问题的追问,可以窥视和思考孔乙己走向末路的人生轨迹.  相似文献   

6.
短篇小说《孔乙己》,全文仅2500来字,前后却出现了14个“笑”字。这14阵“笑声”,使“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笑声”引来“快活”,“快活”却带来了“可悲”。仔细品读,其“笑声的可悲”,流露于小说的字里行间。 小说第一部分写道:“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所以至今还记得。”接着,小说第二部分描述了孔乙己在笑声中出场,在笑声中残废的情景。究竟人们对孔乙己笑什  相似文献   

7.
孔乙己后传     
晓新 《山东教育》2003,(21):120-121
之乎者也先生孔乙己最后一次在咸亨酒店吃完酒,他双手扶地,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自此以后,鲁镇的人再也没见到孔乙己的身影。头两年,除了咸亨酒店的掌柜还“挂念”着他外。孔乙己早已淡出当地人的视野。本来嘛,孔乙己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  相似文献   

8.
「快活」中的悲剧《孔乙己》里的四笑河北涉县王献亭《孔乙己》是一篇以轻松的喜剧形式展现出主人公一桩桩使人发笑的生活画面,同时又使人骤然感到心情无比沉重的短篇小说。小说中四次写到人们对孔乙己的“笑”,正确地让学生理解这些笑的意义,对理解小说的深刻的思想性...  相似文献   

9.
每当我读完鲁迅先生的小说《孔乙己》,心头总不免觉得很沉重,这一方面是由于孔乙己最后的结局那样悲惨,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吞噬了无数个孔乙己的封建社会那样无情,那样凶残。凡读过《孔乙己》的人,恐怕都会有我这样的感觉的,这正是这篇不朽作品所产生的深刻的社会影响吧。但是,值得深思的是:表现这样一个悲剧性的主题的作品,却多次地写到了“笑”。例如:“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甚至直到孔乙己到咸亨酒店喝完最后一次酒,用双手“慢慢走去”的时候,给他送行的仍然是一阵“说笑声”。作者这样写,究竟是为什么?  相似文献   

10.
《孔乙己》文字不满三千,但“笑”字却出现了十好几次之多。我们从“长衫主顾”和“短衣主顾”的笑声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了他们的精神状态以及他们对待孔乙己的态度。“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接着是“故意的高声”地揭孔乙己心上的伤疤,使他现出种种窘态,陷入尴尬狼狈的境地,以“引的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孔乙己偷丁举人的东西被打折了腿,他们对丁举人的残暴行为不置一词,却一味  相似文献   

11.
鲁迅先生的《孔乙己》,描写一个叫做孔乙己的人物:他读书不成,潦倒非常,终于做小偷,被人家打断了腿,默默而死。其中表现出旧式教育的不易发展人的才能,潦倒的读书人的意识和姿态,以及社会对于不幸的人的冷淡——除了随便的当作取笑的资料以外,再没有其它的关心。全篇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那酒店小伙计说他在店里专管温酒,单调而无聊。“掌柜是一副凶脸孔,主顾也没有好声气,教人活泼不得;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就从孔乙己引人发笑,使人快活这一点上,把孔乙己这个人物刻画出来,让读者认识。刻画虽不限于一方面(计有孔乙己所受的教育,生活越来越坏的过程,心绪上的颓唐而自负等方面),可是着墨不多,而且都以小伙计在酒店里的所见所闻为范围,而且都不脱离“引人发笑,使人快活”的线索。后一部分,用孔乙己所欠的酒帐作  相似文献   

12.
粉板,是旧时商店里暂时记账用的白漆牌子,是一宗不起眼的小物件。咸亨酒店就有这样一块。它在文中一共出现三次。粉板的第一次出现,是在“我”听到人们背地里对孔乙己议论之后。它的这次出现,从侧面揭示了孔乙己性格的一个方面:他善良、诚实的天性,并没有因受到封建教育制度的毒害及生活的窘迫而完全泯灭,还是值得同情的。所以,在“我”看来,“他在我们店里,品行却比别人都好。”粉板的这次出现,也为情节的发展作好了准备。孔乙己是个多余而无用的人。他,“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平时,他的  相似文献   

13.
"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夸张地说,大凡国人都读过这句话,但能细说一二者又有几何?而叶圣陶老先生却说得通灵剔透.  相似文献   

14.
例如:学习《孔乙己》一,中从“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说起,以下写到一连串的笑,特别是两次写到“大家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根据以上可知。整篇小说简直是用“笑”贯串着的,“笑,实际上是作精心构思的“眼”。教师可提问:“那么中这样写用意何在呢?  相似文献   

15.
全国中语会第五届中学语文教学观摩赛于 2 0 0 3年 3月 2 6日在扬州举行 ,笔者有幸观摩学习 ,感慨颇多 ,其中对郑州市第 2 3中学孙玲老师所教《孔乙己》印象尤为深刻。整堂课教师抓住“孔乙己是这样使人快活 ,可是没有他 ,别人也便这么过”这句过渡句 ,将在酒店中喝酒的孔乙己分为两个阶段分析 :平时在酒店里喝酒和被打断腿后在酒店里喝酒 ,继而总结出造成孔乙己悲剧的原因是封建科举制度。孙老师的这堂课教学目的明确 ,重点突出 ,语言流畅 ,多媒体课件、电影画面运用娴熟 ,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被有效地调动起来 ,课堂气氛非常热烈。教师引导…  相似文献   

16.
近日,大炒特炒的“孔乙己侵权”案,想必大家都有所耳闻。为了核实,我往“孔乙己酒家”打了五六次电话,居然都占线,无奈,只有向网友打听这事的来龙去脉。进入聊天室,出乎意料,孔乙己正在线上。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于是,我申请把他列入好友的行列,得到了他的同意。“孔乙己,近日可好?”“唉,最近的官司累得我已是人比  相似文献   

17.
<孔乙己>篇幅不长,全文不过两千多字,却成功地塑造了孔乙己这个生动的人物形象,使人读后久久不能忘却.孔乙已是深受封建思想毒害至死不悟的旧知识分子的典型,是个诚恳善良但却热衷科举、自视清高、麻木不仁、自欺欺人的可怜可笑可悲的封建科举制度的殉葬品.孔乙己这样的人物跟我们隔着一个时代,然而我们读了这篇小说,对他却是那样的熟悉、了解.  相似文献   

18.
孔乙己·咸享酒店和绍兴老酒凡读过鲁迅小说《孔乙己》的人都不会忘记孔乙己经常去喝酒的咸亨洒店。当年,咸亨酒店(古人有“品物咸亨”之说,作为店号是取其通达顺利之意)在周家新台门所在的东昌坊口,是鲁迅先生的远房本家开的。有个象孔乙己这样的人常常去喝酒,此人的绰号叫孟夫子。鲁迅写“孔乙己”并非为那孟夫子写照,孔乙己是科举制度牺牲品中的典型人物。当时象孔乙己这样不肯脱下长衫去做工,却已  相似文献   

19.
我在《孔乙己》的教学中 ,发现鲁迅先生反反复复写到人们对孔乙己的笑 ,孔乙己在人们的嘲笑中出现 ,又在人们的笑声中默默地离去 ,人们对他的笑贯穿了他的一生。因此 ,这个笑也贯穿了全文 ,难道这不是这篇课文的“主旋律”吗 ?鲁迅说 ,写《孔乙己》是要写出“一般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孙伏园《鲁迅先生二三事》)。而文中的“苦人”孔乙己 ,人们对他的“凉薄”是通过人们对他的笑来实现的。课文也正是通过这样的主旋律 ,通过这样的一条主线来揭示主题的。基于这样的思考 ,我在教学中做了下面三点 :一、让学生找出《孔乙己》中的“主旋律”点…  相似文献   

20.
鲁迅先生的小说《孔乙己》中主人公孔乙己,是一个悲剧形象。他在咸亨酒店受到掌柜的和“短衣帮”的无情嘲弄,后被丁举人打折了腿,在贫病交迫中走向生命的终点。对此,“短衣帮”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可以说,就是他们那杀人不见血的刀——无情的“快活”的“笑”,间接地把孔乙己送上了人生的末路。对此我们不能草率地以“封建社会的冷酷”来解释悲剧的成因,还应该从民族文化传统和民族心理特征的角度去思考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